汪丁丁:价格始于关系
前面的文章里,我讲过,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创始人老门格尔的儿子是小门格尔,他邀请逻辑学“华沙学派”领袖塔尔斯基到维也纳讲逻辑学。后来,塔尔斯基在美国授课,讲解由布尔和皮尔士创建于1850年代而由他刚刚复兴的“关系代数”。听课的年轻人里,有一位是阿罗,那是1940年。参阅:Steven Givant,2017,《Relation Algebras》(关系代数)卷1,封面照片,附图1。八年之后,由关系代数引出“阿罗不可能定理”,成为社会选择理论的...
前面的文章里,我讲过,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创始人老门格尔的儿子是小门格尔,他邀请逻辑学“华沙学派”领袖塔尔斯基到维也纳讲逻辑学。后来,塔尔斯基在美国授课,讲解由布尔和皮尔士创建于1850年代而由他刚刚复兴的“关系代数”。听课的年轻人里,有一位是阿罗,那是1940年。参阅:Steven Givant,2017,《Relation Algebras》(关系代数)卷1,封面照片,附图1。八年之后,由关系代数引出“阿罗不可能定理”,成为社会选择理论的...
我在“基本问题”里写了,关于基本问题,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典范,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典范,哲学或许是人文学科的典范。故而有这篇文章的主旨,阐释经济学基本问题,当然,不能概述我2015年出版的《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或我2008年出版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这里需要的,是重新表达我的“问题意识”——否则,它就只是弥散在感受中的模糊意识,挥之而不去,绳之而不得。       反思我自己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我在杭州的日常生活...
我在2008年出版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开篇写过这一命题,在2019年出版的《思想史基本问题》开篇又郑重写了这一命题:任何学问的也许唯一正确的开端是这一学问的思想史。       思想史,是“intellectual history”的汉译。常见于英语的另一名称是“history of ideas”(而不是“history of thought”),汉译是“观念史”。基于我收集的文献,我认为,观念史是思想史最宽泛的名称。此外,比“观念史”历史更久的是各领域的学术思想...
财新博客发布了我的“哲学帝国主义”宣言,接着就有这篇文章的题目,初衷是讨论真实世界里“关系”这一观念涵盖的经验。这一思路的缘起,是我的新书“收益递增经济学”,概述于我的另一篇财新博客“广义的经济学”,尤其是那篇文章最后几段文字,关于未来的经济学(我所谓“观念的经济学”)。观念涵盖的经验,主观感受优先。这是目前流行的心理学和哲学见解,“嵌入于身体的认知”(简称“具身认知”)。不过,观念不能只是...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我研读了不少医学著作,中医的和西医的,尤其是免疫学教科书及各类视频。然后,我知难而退,当然已形成了我自己的“医学理解”。我的“跨学科”研读从来如此,追随基本问题,勇敢进入任何领域,获得基本理解之后就可退出。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帝国主义态度。经济学以外的学者们批评(也是表扬)经济学是帝国主义,在哲学视角下,这是需要解释的现象,于是有了我这篇短文的标题。
我在香港大学教书时期...
终于写完了这一系列财新博客文章,初步实现了我的设想:在这一系列财新博客文章里,不用任何数学公式,阐明我的新书《收益递增经济学》以外的内容。我手绘了下面这幅插图,我的新书,只是讨论了收益递增现象及可能建构的经济学。在这幅插图里出现的三类现象,“互补性”、“存量效应”、“路径依赖”,我在最近的系列文章里分别讨论过。我这本新书主要讨论这三类观念的交集,“收益递增现象”。但是,这三类观念将经验世界...
      观念恒存而经验流变不息。观念的功能,在于为现象分类。柏格森说,人类因学会使用观念而节约了大量时间。刚学会母语的孩子,抬头望见天上飘过的云,若不用“云”来收纳他的经验,他可能需要毕生时间来“理解”那些云。哈耶克说,神经网络的首要功能就是为经验分类(参阅我为哈耶克《感觉的秩序》撰写的长篇导读)。从而,行为主体(生物或机器)可将世间万物按照“价值”加以排序。每述及此,我总要引述天才的小密尔(《政...
我很喜欢这幅插图,它来自2020年出版的《Artifici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Modeling and Testing of AI Systems》,标题应直译为,“人工智能心理学:人工智能系统的心理建模与检测”。这本小册子的导言,以这幅插图开篇,我在插图里写了我的直译。导言结束时,作者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毕竟,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不能令人满意,如果它这样回答那个令人困窘的问题:“No Dave, I don’t think I can do that”(不,大卫,...
苹果电脑自带的相簿系统之所以常将无生命物误判为“人脸”,因为它的“人脸分类”算法在识别模式的学习阶段主要依靠人脸采样。我说过,这是因为算法是狭域的。我们观察生物的寻优过程不难看到,它们在日常生活环境里的“算法”似乎也是狭域的。围棋对弈,假设棋力不相上下,若任何一方遐想与棋局完全无关的事情,输棋的概率就要增加。我写文章,全神贯注于我的文字思路。烹饪、考试、会议、……,认知科学家早就知道,人类的绝...
这篇短文的主题,接续我最近的三篇财新博客文章“人工智能时代的读书方法”,也接续我最近发布于财新博客的“符号表达”与“重要性感受”系列文章。
苹果系统自带的相簿,有“人物”这一栏目,是人工智能面孔识别技术的运用,当然很幼稚,因为它常将一些无生命物体误认为“人脸”。在人工智能算法的视角下,这样幼稚的错误很难避免。目前流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基于在人脸若干关键部位采样所得的数据。包括愚蠢的“深度...
    
民国时期,提及“生命哲学”,柏格森可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梁漱溟自述其思想的三大来源:其一,印度佛学与医学;其二,西方柏格森一派的生命哲学;其三,儒家传统。   
与英美思想家相比,欧陆思想家通常引发更多争议。在欧陆思想家当中,柏格森很可能是最无法“盖棺论定”的一位,参考文献:2019年新书,“Bergson’s Philosophy of Self-Overcoming --- Thinking without Negativity or Time as Striving”(直译:柏格森的...
借鉴金岳霖(《知识论》)的思路,“观念”(idea)若有内部结构,就称为“概念”(concept),概念用于收纳经验,就称为“范畴”。据此,观念是最宽泛意义上的范畴。借鉴柏拉图的思路,观念(共相)是永恒的而经验瞬息万变。回到常识,一个人的观念,相对于他的经验而言,是慢变的现象,用于涵盖他的生活经验。他每日见到天上飘过的许多云,他自语说那些都是“云”,不必再看。除非,他见到了一团完全不同以往的云,它如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