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思想传统,“物”与“我”是一对范畴。就“我”对“物”的态度而言,可以有诸般境界:物我两分,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物我相参,以及“允执厥中”。

     西方思想传统,与“object”(客体)构成一对范畴的是“subject”(主体)。古罗马哲人卢克莱修的著作,商务印书馆汉译标题是“物性论”。此处的“性”,在现代汉语里的涵义是:“性质”、“属性”、“性状”、“形态”。物皆有形,然后有名,然后有性。物有物性,人有人性。古人的价值观,以物观之,“物尽其性”。以人观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道观之,“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以恒存的观念为流变的经验分类,必须假设经验具有“可分离性”。否则,就只能有“流”,不能有“存”。记忆是存量,我回忆我喝过的一杯咖啡,必须在咖啡进入我身体之后的某一时刻将经验之流截断,虽然,在如此截断了之后,咖啡继续融入我的身体。类似地,某年某月某日我的午餐经验,不能跟着那次午餐经验在我体内的流变而成为某年某月某日我的晚餐经验。只要观念为现象分类,现象与现象之间就必须是可分离的。我是一束过程的聚合,我的朋友马佳也是一束过程的聚合,这两束过程之间有流变的经验,以致我看到一幅画作就联想到马佳的画作。尽管如此,我仍必须将聚合为“我”的这一束过程收纳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念,称为“我”。由“我”这一观念涵盖的经验,与“马佳”这一观念涵盖的经验,是可分离的。世界在观念分类的视角下,被分离为一小撮一小撮的经验,时间消失了,似乎只有空间,又似乎空间被不同观念划分为可分离的区域,在每一区域之内的时空向着特定的观念“凹陷”,时间,或流变的经验,犹如陷入黑洞,凝滞在观念里。

     凝滞于特定观念的经验,或许呈现一些引发兴趣的性质。例如上述那杯咖啡,它包含的数百种芳香分子导致我嗅觉和味觉的记忆,这些记忆中的经验可被涵盖于“咖啡”这一观念之内的“咖啡香”这一子观念,区分于其它类型的“香”。马佳的画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色调,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我称为“马佳蓝调”、“马佳灰调”、“马佳红调”、……。假如我只说“蓝色”,没有见过马佳画作的读者应当无法想象只有马佳画作里才有的那些蓝的色调。

     我见过的马佳画作,约两百幅。马佳画作千幅,四百幅准备出版。故而,我的“马佳画作”这一观念包含了我观赏两百幅马佳画作的经验,但不包含我观赏其余八百幅马佳画作的可能经验。观念涵盖的,是已发生的经验。未来可能发生的经验,要么由既有观念涵盖,要么由新的观念涵盖。一位读者若见到荣宝斋出版的马佳画集,可能形成他自己的“马佳画作”这一观念。若这位读者与我谈起马佳画作,也许他与我的经验交汇形成各自新的经验,纳入各自的“马佳画作”观念。

     在任一特定时空,由我既有全部观念涵盖的经验,构成我在这一特定时空的“世界”。换句话说,我在各不同时空的世界相互之间是可分离的。虽然,经验流变不息。

     在如上的界说之下,我的世界由许多许多相互可分离的“物”构成。凡物有形(可分离的事物的有限性),然后有名(涵盖具体经验的观念),然后有性(这些具体经验的属性)。坚白石,坚硬是石头的一项属性,白色是石头的一项属性,这块石头还有其它许多属性。任一事物,它的全部属性的集合,称为它的“属性集”。另一方面,白色不独为这块石头的属性,例如,天上的白云和水中的白鹅,也都有白色这一属性。任一属性,它所属的全部事物的集合,称为它的“事物集”。特定时空的经验世界,最粗略的情形,表达为两大集合:全部事物的集合“A”与全部属性的集合“B”。

     观念涵盖的经验,可按照经验的属性归入更细致的观念。“咖啡”是一观念,它涵盖的经验可以有许多属性,树种、产地、制作、拼配、冲泡。与咖啡相比,根据我的经验,“茶”的属性更多。可是,每一属性的表达,常要借助于其它事物才可理解。例如不同的咖啡豆在各自品牌里常有这样的注释:榛子、朱古力、橙子、花蜜、肉蔻、大麦、奶、……。

     绝少有这样的物,它有这个世界的全部属性。也绝少有这样的性,它属于这个世界的全部事物。最常见的情形是,观念R是集合A与集合B的笛卡尔乘积的子集,也就是说,观念R包含着一些事物并且这些事物拥有一些属性。如果观念R包含着的这些事物共同拥有的属性就是它们的全部属性,并且,这些属性共同属于的那些事物就是R包含的全部事物。那么,观念R就称为概念R。例如,白色与坚硬是两项属性,由“石”这一观念涵盖的全部事物共同拥有白色与坚硬这两项属性,并且,这两项属性共同属于的那些事物恰好是“石”这一观念涵盖的全部事物。那么,观念“石”就成为概念“石”。如果在观念“石”涵盖的经验里有一些石是坚硬的并且是黑色的,则这一观念要么不再是概念,要么包含两个子观念,“白石”和“黑石”,它们分别都是概念。

     沿着这样的思路,任一观念R,随着属性的增加而缩小,当它不能继续缩小时,它就称为R的一个“最小观念”。专家经验的特征就是在特定领域有许多“最小观念”,他能识别“白石”与“黑石”的差异而普通人不能。日常改善型技术进步的特征就是使“最小观念”涵盖的事物的属性有所增加,因此,新的最小观念就比旧的最小观念更小。与日常改善型技术进步有本质差异,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导致经验世界的旧的观念分类完全不再适用,详见我2015年出版的《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第三讲。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604篇文章 57秒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