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月报 2015年8月8日

可见,只要进入中国情境,由于交易费用依赖于个人中心网络的差异,价格与市场可以变得如此复杂。这是中国经济的微观考察,令人兴奋,因为这些考察很难纳入教科书经济学。至于中国情境的宏观经济学,据我观察,目前还没有建基于中国情境的微观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家。虽然,我周围确实有几位对中国经济有深刻洞察的经济学家。
应为:“公共论丛”《自由与社群》;出版社: 三联书店;出版年: 1998-02。
好奇另一本手相学藏书的名字
无论如何,做公认为正确的事,可能是最慢,但也可能是最简单的。
当然,具体情况非常复杂,学者对于社会来说,能够承担的责任非常有限。作为普通人,希望自己能够做对所有事情,做所有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选择,但依然要做好准备,面对并非理想的情况。
很多普通人其实只有在很少比例的时间中才是思考抽象问题的,大部分时间需要用来考虑细碎的生活问题。这是因为一些大的趋势,可能比较容易识别和看到,但个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却是被各种因素遮蔽的,充满着更多不确定性。以学术为业、以文字为生的人,一般来说更加被我们认为承担了某种使命,在关键的时刻有责任为我们作出必要和明确的指引。最好的情况下,无论是普通者还是不普通者,都能以各自的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如果需要,他们具备顺畅的沟通条件,以此产生相互信任。社会能够因此形成健康的信号机制,鼓励有利于整体的行为,抑制不利于整体的行为。为“思想”或者仅仅是正常的生活观念付出牺牲,我们当中很多人并不享受这一点。但是随着历史向前发展,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了,健康和正常如此普遍,以至于在我们的观念中,它是缺省状态。
这是记忆中丁丁老师第二次发文关于制度和行为,可见老师对于当下群体行为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制度的关注。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一个国家样式的方方面面都隐含在它的人民中间”,换言之,就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还是希望老师能多多启发民智,从过去到未来的当下,让更多人拥有可能的方向!
近日详读熊彼特,注意到他强以名之的“historical increasing returns”一词,这里historical取其“不可逆转”、“在其实际达到之前无法被看见”之意,并且用它来解释技术进步。同时,近日注意到陆铭教授的一位博士生的研究:在城市层面,历史上的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可以被继承下来。他们的研究跨度是从明清时期的城市进士人数到2010年。回过头来看,存量效应,张五常所说的“仓储理论”,他也有类似解释,低价独秀是商业与科技知识累积在土地上的效果。张五常认为仓储理论,尤其是他本人解释的仓储理论会传世,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师承而成的累积,因为读艾智仁在世时所写的University economics,令我印象最深的部分之一就是他经常联系“存量stock”进行经济解释。
文末是亮点 ,追求艺术人生!
折叠,同一空间却不曾相遇,纵向流动不过是一场偶遇
搜索Knowing and the known by Dewey pdf 倒是可以在internet archive上读到这本书,还有更厚的一本二人通信集。
感觉汪老师在财新的博客文章比在知乎上的更加晦涩难懂
理有固然势无必至
应为“ Colin Rogers”
哈耶克那本粘纸不错
向大佬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