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于汪晖事件的评论文章
原文稿标题“我们为什么要维护或不维护学术规范?”,发表时,编辑修改为“普遍的平庸”:
在“思想家淡出,学术家凸显” 的时代,官僚化潮流将使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对重要性的任何感受能力消失殆尽。
作者:汪丁丁 发布于:2010-7-20 来自:IT经理世界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现代社会的平庸性质,李泽厚预言:思想家淡出,学术家凸显。本世纪的最初10年,权力的败坏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活世界各领域的败坏,最后一个最高级的...
原文稿标题“我们为什么要维护或不维护学术规范?”,发表时,编辑修改为“普遍的平庸”:
在“思想家淡出,学术家凸显” 的时代,官僚化潮流将使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对重要性的任何感受能力消失殆尽。
作者:汪丁丁 发布于:2010-7-20 来自:IT经理世界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现代社会的平庸性质,李泽厚预言:思想家淡出,学术家凸显。本世纪的最初10年,权力的败坏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活世界各领域的败坏,最后一个最高级的...
我会写一篇文章探讨学术规范问题。我认为我们对任何学术规范的价值判断,首先依赖于我们对生活中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的感受。规范的价值不是要压抑这样的感受,不是要让这样的感受枯竭。因此,比学术规范更重要的,其实是学术共同体,如果规范的维护有助于让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们对具有重要性的问题有更敏锐的感受。
这个包庇着汪晖的学术界2010-06-17 23:02你今天应该看到了这个包庇着汪晖的学术界的厚黑了!这样的白纸黑字,这...
由于齐齐尔尼斯基命题或诺瓦克三分之一定律以及阿伦特平庸之恶这类基于真实体验的命题的影响,最近我的思绪一再返回多年前关于教育的一些今天尤感重要的感受。首先是: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一个人的成长而是一群人的成长。如果不存在一群人的成长,那么一个人必须经历扭曲才可成长。其次是:经历扭曲的成长是中国教育的常态,自然而然的成长是古代教育的理想。人类技术进步的代价是伴随技术的不自然情感的发展,例如都市生活的陌生感。第三,也最难想清楚:常识是怎样形成的?虽然,我十年前专为舒尔茨的基于常识的二次建构(知识论)写了探讨文章,并将舒尔茨这一原理列入跨学科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
下一篇:转贴 薄熙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