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民国时期,提及“生命哲学”,柏格森可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梁漱溟自述其思想的三大来源:其一,印度佛学与医学;其二,西方柏格森一派的生命哲学;其三,儒家传统。
与英美思想家相比,欧陆思想家通常引发更多争议。在欧陆思想家当中,柏格森很可能是最无法“盖棺论定”的一位,参考文献:2019年新书,“Bergson’s Philosophy of Self-Overcoming --- Thinking without Negativity or Time as Striving”(直译:柏格森的自我超越哲学——非负面的思想或时间之为奋斗过程)。他在亨利四世中学读书时展现了数学天赋,随后,他放弃科学而选择了人文,他的博士论文,“时间与自由意志”,收入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丛书,他在1900年第一次世界哲学大会上宣读的短文,标题是“因果律信念的心理学起源”,他于同一年发表的另一篇短文,标题是“笑”,主旨论证“笑的社会交往意义”。1907年发表的《创造进化论》(简称“创化论”),使他获得世界声誉以及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1913年访问哥伦比亚大学,纽约万人空巷争睹哲人风貌,于是有了百老汇大道的首次拥堵事件。他与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的那场争论,余绪至今,参考文献:David Lapoujade,2010年著作2018年英文版,“Powers of Time --- Versions of Bergson”(直译:时间的力量——柏格森的版本)。例如,诺贝尔奖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与阿罗并列为当代经济学家的两位天才)晚期有一篇文章,再论“主观时间”。晚近的西方思想界,柏格森再度复兴。我收集的柏格森传记,2015年有一本,2016年有一本,2018年有两本,2020年有一本。
柏格森的“创化论”,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张东荪、鲁迅,……。这张图,我在2008年思想史讲义里画过,柏格森的时间观,在每一时刻,在你生命的过去与未来之间,有许多可选择的生命方向,体现你的“自由意志”。在每一时刻,你的重要性感受在哪些方向上,通常,你就尽可能选择在那些方向上“突进”(这是张东荪的翻译)。你的生命路径于是沿着你选择的方向继续展开,一方面,“路径依赖”,受着过去的影响,另一方面,你当下的选择影响未来的路径。
以上注释,2018年秋季,我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DPS2017级(DPS在美国的名称直译是“职业研究博士班”而在国发院的名称是“金融管理博士班”)讲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依照我的惯例,要提前一个月建立课程微信群。我在微信群里发布了关于柏格森学说的那张图及文字,然后,我与学生们有了下面的对话:
记住,你可能更喜欢从你目前的路径跳跃到另一路径,但如果你慢慢地反思,就可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你必须一步一步地从你目前的路径演化到你想要去的路径,于是,你回到这张图的这一时刻,每一步,就是一个具体的时刻,你要在许多可能的生命方向当中权衡取舍,选择一个“突进”方向。一连串这样的时刻之后,也许,你回顾历史,看到你其实已从旧的路径“跃变”到新的路径上来了。
我的课程主旨是提醒你们,当你们在自己生命突进的每一个具体时刻做选择的时候,其实是在倾听你们内心的声音(这是目前最流行的表达但很不精确)。倾听内心,就是倾听你的重要性感受。我在微信群里还补充说过,没有哪一个人可能仅仅倾听内心就确认重要性感受(于是确认生命的突进方向)。这是“社会过程”,你必须对话,倾听其他人的声音。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写了许多文字,但朋友们常提醒我哪些文字更重要,于是我选择更多阐发那些文字包含的思想,于是我的文字对许多朋友有所帮助——这是人生意义的核心。一个真心帮助别人的人是真心珍惜自己的人,这是“忠”字的古义。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因为很难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感受,客观上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徐元区提问:真心珍惜自己,这个自己应该理解为self?还是ego,或者id? 丁丁答:心理学家通常说的自我就是“ego”,因为“self”包含无意识世界(不能被理性认识到的世界)。又可参阅我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不是“进阶”),我在那儿解释了,斯密《道德情操论》里的自我,英文的现代表述是“enlightened egoism”,区分于没有启蒙的自我,后者的英文是“egoism”,就是“自私自利主义”。元区继续问:那么我是否可以粗糙的理解为”内圣外王,活在当下”? 丁丁答复:这样的概括有一些问题。内圣外王带有政治意味,而且至今也不能成功(三百年来当代新儒家的努力)。活在当下,是国内学者对存在主义哲学与佛家的正念修行的一种理解或翻译,但也不准确,漏掉了不少精髓。我还是建议你们保存我画的柏格森的那张图,并且,那里有我的英文注释:柏格森的时间观。
 
 
黄霁发言:岁末将至……毫不夸张,这是2018年度最重要的图文之一。倾听自己和他人的“声音”需要一系列绝非容易的“寂静”前提,丁丁老师总是在“舍我”地给我们搭建与嫁接“靠近”这些“重要性感受”的“机缘”。文末,老师再次阐述的人生意义核心,对应佛家所讲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是如此难以想象的相互依存,他人在心中灭,则自己随即灭……。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592篇文章 25天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