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观念为现象分类

我很喜欢这幅插图,它来自2020年出版的《Artifici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Modeling and Testing of AI Systems》,标题应直译为,“人工智能心理学:人工智能系统的心理建模与检测”。这本小册子的导言,以这幅插图开篇,我在插图里写了我的直译。导言结束时,作者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毕竟,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不能令人满意,如果它这样回答那个令人困窘的问题:“No Dave, I don’t think I can do that”(不,大卫,...
苹果电脑自带的相簿系统之所以常将无生命物误判为“人脸”,因为它的“人脸分类”算法在识别模式的学习阶段主要依靠人脸采样。我说过,这是因为算法是狭域的。我们观察生物的寻优过程不难看到,它们在日常生活环境里的“算法”似乎也是狭域的。围棋对弈,假设棋力不相上下,若任何一方遐想与棋局完全无关的事情,输棋的概率就要增加。我写文章,全神贯注于我的文字思路。烹饪、考试、会议、……,认知科学家早就知道,人类的绝...
这篇短文的主题,接续我最近的三篇财新博客文章“人工智能时代的读书方法”,也接续我最近发布于财新博客的“符号表达”与“重要性感受”系列文章。
苹果系统自带的相簿,有“人物”这一栏目,是人工智能面孔识别技术的运用,当然很幼稚,因为它常将一些无生命物体误认为“人脸”。在人工智能算法的视角下,这样幼稚的错误很难避免。目前流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基于在人脸若干关键部位采样所得的数据。包括愚蠢的“深度...
借鉴金岳霖(《知识论》)的思路,“观念”(idea)若有内部结构,就称为“概念”(concept),概念用于收纳经验,就称为“范畴”。据此,观念是最宽泛意义上的范畴。借鉴柏拉图的思路,观念(共相)是永恒的而经验瞬息万变。回到常识,一个人的观念,相对于他的经验而言,是慢变的现象,用于涵盖他的生活经验。他每日见到天上飘过的许多云,他自语说那些都是“云”,不必再看。除非,他见到了一团完全不同以往的云,它如此独...
在互联网经济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下,我介绍了希勒教授的提醒:都市房价可能有实质性的下调。在经济学视角下,房价波动服从存量定价的一般原理。参阅我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百年以来经济学主要缺陷之一在于,“存量”的定价问题既无法纳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也无法纳入阿罗和德布鲁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弗里德曼《价格理论》,也仅在最后两章论及存量定价问题,却毫无解决的希望。目前通行的价格理论,其...
视频网站“WatchMojo.com”(魔力视频),至六月底已有近三千万注册数。这家网站似乎致力于“知识大众化”运动,主旨是在生活世界的各领域里提供“top 10”排名介绍。它于2014年发布的“哲学家前十名”,引发我的兴趣。姑且不讨论“哲学”是否适合非西方的思想传统,我将这家网站的“哲学家前十名”改译为“思想家前十名”,依序如下: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尼采,笛卡尔,孔子,苏格拉底,卢梭,洛克,萨特,休谟。
这一...
关于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诺奖金融学家希勒最近有一次访谈,CNBC,“What’s Next For the US Economy”,Robert Shiller,Jul-13,2020,他提醒美国人,尽管货币疯狂超发,但都市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仍可大幅下跌。探究原因,他很谦虚,不做任何判断。在新冠疫情和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他指出,影响都市地区房地产价格的两大因素,其一倾向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可能诱致更多人购买乡村和远郊的房屋,其二倾向于减...
这一标题,直译自200多年前的苏格兰启蒙思想,“the civilizing influence of the economy”。今天谷歌检索,只见到一篇2002年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标题改为“the civilizing effect of market economics”,远不如我的标题深刻。
仍采取我的“社会思想”三维理解框架,“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直观而言,经济是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这一平面内的活动。文明化,是在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这一平面内的过程。...
在荣格的原型学说里,Anima和Animus构成冲突的两极,荣格毕生思路的核心,当代荣格学者的概括是:太极生两仪。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在毕生时间内获得勇气成就自己的太极。因为,如图,他必须开启自己的英雄之旅,面对自我意识的暗影(地狱体验),与暗影对话并达成“和解”,然后才可不再投射暗影于外部。自我及其暗影的“和解”导致暗影从无意识世界涌现到意识世界里获得表达。伟大的艺术作品,常有“走入并走出地狱”的感觉,灵魂之死与死而复生。若非如此苦难,怎可理解许多原创艺术家的自杀现象呢。请诸友回到二十多年前,读我为《源泉》撰写的那篇长篇评论。
荣格的同事,图二和三,文化无意识的最初研究者,安德森,创建了旧金山荣格研究院。图四和五,著名的贾菲,各种荣格传记表明,她是荣格的“亲密关系”之一。图六,著名的冯-弗兰茨,高寿,成为荣格之后几十年里梦境解释的泰斗。图七和八,旧金山荣格心理分析师,维尔赖特夫妇,口述与荣格交往的故事。图九,荣格,根据安德森和阿德勒的描述,他双眼很小,目间距又很近。根据麻衣相法,荣格擅长观察细节。恰好,荣格童年至少年几乎...
马佳的创作很难归类,独树一帜。一幅画,越是具象,解释的余地就越小。所以我更喜欢抽象派的作品。海德格尔晚年在诺曼底演讲,详细论证了这样一项命题:真理的本质是自由(根据孙周兴中译本)。我读了这篇译文,我认为海氏的论证方法隐含的就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可追溯至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辩证法,我在二十年前撰文概括为“对话的逻各斯”。对话,就是允许一切声音,在场的与不在场的。可见,自由发声,这是使“真”呈现的本质条件,在这一意义上,真理的本质是自由。不在场的声音,包括每一个人的全部可能人生,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已在场的人生。这是自由的深层涵义,海氏当时可能倾向于这一涵义。抽象画作,它的真理的本质也如此,要求来自一切可能人生的解释。
胡塞尔是数学博士,而且他的指导老师是魏尔斯特拉斯,要知道,实数的连续性,皮尔士给出的一种定义思路,是“中介值”恒存在。仍采纳马赫和皮尔士的表达,这张图,我是第N次使用了。这一次,我试着概括胡塞尔现象学的自我,尤其是他的“超验自我”。我的思路,荣格与胡塞尔,或者,昨天我检索到几篇文献,讨论海德格尔与荣格。理解我这张手绘示意图,关键是理解“自我”与“他我”的哲学史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