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几十年来,我的经济学思考几乎总是围绕“创造性”展开。我发表于《经济研究》论文,最初以“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为主题(1993年至1995年),很快就转入“知识表达”的研究(1995年至1999年),随后又转入“知识社会的教育哲学”(2000年至2003年)。然后,我在北京大学讲授的课程也从“制度经济学”改为“社会理论”与“行为经济学”(2004年至2018年)。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是技术进步,这是1950年以来主流经济学的共识。经济学的这一共识推动了20世纪末叶欧美各国的教育改革浪潮,延续至21世纪——“知识社会”(德鲁克)、“人力资本的时代”(贝克尔)、“观念与增长”的经济学(卢卡斯)。我讲授的社会理论(《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基本的问题意识仍是我所说的“齐齐尔尼斯基”命题:任何群体能够达到的文明水平取决于群体允许个体自由创造同时维系恰当秩序的能力。我在北京大学定期讲授的第三门课程是“经济学思想史”,最终议题仍是“创造性”之为“未来的经济学”(《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我讲授的三门课程当中,“行为经济学”也许最受欢迎,知识更新速度也最快(《行为经济学讲义》、《行为经济学要义》、《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在我常用的“三维理解框架”之内,行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合作何以可能”。行为经济学(萨勒)获得2017年诺贝尔奖的同时或稍早,我试图澄清这一领域的基本问题(“行为社会科学的三组特征事实”《学术月刊》2017年第8期),仍与“创造性”有关。
 
这篇短文标题里的另一关键词“心智漫游”,英文是“mind-wandering”,指称诸如“遐想”、“白日梦”、“自生自发的意念”(spontaneous thought)这类现象。参阅我的长文“互联与深思”(财新网2016年2月1日),创造性思维的一项特征,我称为“若即若离”的状态——思路松弛闲散,恍惚之间。王国维的描述,学问的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生自发的秩序(spontaneous order),哈耶克最初用于描述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复杂现象论》),但他不满意这一短语,在晚年著作《致命的自负》里改为“扩展秩序”(extended order),参阅我二十五年前写的文章“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再论、三论。
 
创造性思维也有自生自发的性质,在“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就是意识活动的“涌现性质”(emergent properties)。它从较低层次的微观活动中“涌现”,并且不可能被“还原”为较低层次的微观活动。深层心理学家都懂得,从我们的无意识世界里,每日每时,尤其在睡梦里,有许多意象,如沸水的气泡,涌现于我们的意识之内。梦的研究,可分两派,斯坦福学派和哈佛学派。参阅我二十年前写的综述文章,“释梦百年”(《读书》2000年第8期)。其中,斯坦福大学这一派认为,梦境不可能被还原为物理和化学过程。两派的争论,后来的发展似乎是,斯坦福学派获胜。但是也未必如此,略见后述。
图1. Fox and Christoff,eds,2018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pontaneous Thought --- Mind-Wandering, Creativity, and Dreaming》(牛津自生意念手册——心智漫游,创造性,梦境),这是第一本关于这一主题的跨学科研究文集。
 
如图1所示,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手册的标题。它的第一个关键词,“spontaneous thought”——我建议译为“自生意念”,与我熟悉的哈耶克关于“复杂系统”的论述产生共鸣。况且,涌现性质,是“柏格森-怀特海”哲学的核心议题,也因此,他们的哲学被称为“涌现哲学”,与“过程哲学”并用。逐渐读下去,我开始关注这本手册的第二主编(第一主编是第二主编的弟子),克里斯多夫(Kalina Christoff)。她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心理学教授和神经科学家,长期研究包括冥想在内的心智漫游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最早的一篇“自生意念”论文2004年发表于《脑皮质》杂志。事实上,这本手册出版之后,我检索到她的一篇新作,发表于权威期刊《NeuroImage》2020年,Kalina Christoff,et. al.,2020,“updating the dynamic framework of thought --- Creativity and psychedelics”(标题直译:更新关于思想的动态模型——创造性与心理致幻剂)。
图2. Kalina Christoff,et. al.,2020,“updating the dynamic framework of thought --- creativity and psychedelics”,克里斯多夫2016年建立的“思想动力学框架”,图内的两个红色文字框,是2020年这篇论文对模型的补充:左边的红色文字框写着“心理致幻剂”,右边的红色文字框写着“创造性”。
 
理解图2,前提是理解图3,取自克里斯多夫教授主编的这本2018年手册。应当承认,我读图的习惯是在图内补满各种注释文字,常使读图成为一项艰苦的工作。例如现在,我必须解释图3及注释文字,这是这本手册第1章“导论”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基础论文,是这两位主编与其他合作者们2016年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Christoff and Fox,et. al.,2016,“mind-wandering as spontaneous thought: a dynamic framework”,《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自然》杂志“神经科学回顾”子刊),vol. 17,pp. 718-731(标题直译:心智漫游之为自生意念:一个动态框架)。
图3. 截图及文字取自:Fox and Christoff,eds,2018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pontaneous Thought --- Mind-Wandering, Creativity, and Dreaming》(牛津自生意念手册——心智漫游,创造性,梦境)。
 
图3的横轴表示“认知控制”的强度,这是由问题意识指导着的思维过程,称为“deliberate constraints”(有意识的约束),从而不致思绪万千离题万里。图3的纵轴表示“自主约束”的强度,此处“自主”一词特指不受意识控制的神经自主性,典型如“强迫症”,思维完全被某一观念攫住而难以挣脱。仅当这两种约束的强度都较弱时,才有“创造性思维”,即图3的第三个柱形。由此出发,沿横轴,有意识的约束进一步强化,就进入第四个柱形,“目标导向的思维”。仍由第三个柱形出发,如果沿横轴进一步弱化有意识的约束,就进入第二个柱形,“心智漫游”。再进一步弱化,就进入第一个柱形,“梦境”。
 
在克里斯多夫建立的这一“思想动态框架”里,“梦境”、“心智漫游”、“创造性思维”,统称为“自生意念”。如果沿着纵轴进一步强化自主约束,自生意念就转化为“强迫意识”。
 
我沿袭金岳霖《知识论》的定义:(1)“意念”,如果有内部结构,就是“概念”;(2)“思想”=思议+想象;(3)思议的对象是意念和概念;(4)想象的对象是“意象”;(5)意象有像,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6)意念和概念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现在回到图2,克里斯多夫对图3所示思维动力学模型的补充要点在于,“创造性”现在被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1)沿横轴意识约束的弱化方向,它与心理致幻剂的作用相互融合;(2)沿纵轴自主约束强化的方向,它与心智漫游相互融合;(3)沿横轴意识约束的强化方向,它与目标导向的思维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对目标导向思维的评价。
 
2021年4月5日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592篇文章 25天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