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09年04月15日 10:40

关于CCER经济学与社会哲学教育委员会的设想

A Proposed Committee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Philosophy at CCER

汪丁丁(2008年6月20日初稿)

1 、概言之,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自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后期,可视为引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阶段。此前的三十年则可视为预设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正确性并据此批判其它经济学派的阶段。自1990年代后期至今,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复杂性而发生的是经济学教育的两极化。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基本确立了主导地...

阅读全文>>
2009年04月08日 14:39

人性的问题

其实,人性始终是一个问题。首先需要讨论而且始终没有讨论明白的,是善与恶的界定问题。终于,大约100年前,摩尔在《伦理学原理》的前言中一锤定音:善是一个基本概念,它不能如复合概念那样被展开为由其他一些语词组成的定义。换句话说,善是无法定义的,它可与其他语词组成一些复合概念的定义。例如,我们常说,舍己救人是一种善行。由于善的这一性质,我们似乎只能讨论具体的善,即出现在特定情境之内的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全文>>
2009年03月24日 10:56

偏激与宽容

生活的“意识形态化”,极大妨碍了我们中国人的民主精神的培养。

令人遗憾,20世纪以来,偏激似乎成了我们民族的性格。或许因为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革命?或许因为我们只有很少的选择?或许因为必须偏激才可摆脱改良流于失败的命运?这些问题意味深长,因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缔造者们秉承了19世纪欧洲的人本主义精神——宽容与自然,前者导致了当代的“理性”与“民主”,后者塑造了健康与浪漫的情感。与革命缔造者们相比,21世纪中国...

阅读全文>>
2009年03月18日 14:54

历史责任感其实是敬畏感

历史是一系列的惊讶。对潜在的一系列惊讶的尊重,意味着许多责任。

我记忆里似乎找不到关于“历史责任感”的定义,虽然,“历史”和“责任感”,各有许多在不同层次上的定义。

当我们听某人说“要对历史负责”的时候,我们大致可认为他诉求的,是一种可称为“历史责任感”的人类情感。我推测,我们中国人,基于我们擅长的“历史叙事”,比其他的人类群体更强烈地表现了这一情感。作为对比,西方人更擅长的,是“科学叙事”。中国...

阅读全文>>
2009年03月16日 12:48

称呼的感受

我们被社会关系重重叠叠的网束缚得越久,就越执着于被社会界定了的“我”。

有生命便有感受。假如伴随着感受还有要表达感受的冲动,我们便知道,那些欲求表达的感受是具有某些重要性的。表达之后,才有理解。人之感受万物及自身,初次表达的,通常是“称呼”——也就是“名”,专有的和普通的。名词出现之后,便可形成语言和文字。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指出过,文字的代价,是智慧被知识取代。据此观察,由名词所表达的,有被表达的感...

阅读全文>>
2009年03月16日 12:47

重要的都是具体的

我们的理智和身体,都驱使我们更愿意记住抽象的而非具体的经验。

我们常常忘记了这一基本原理,那些已经让我们顺利地多次免于灭顶之灾的,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有两种不断发生于我们内心的倾向驱使我们更愿意记住抽象的而非具体的经验。其一是我们的理智尽可能地要用概念去取代真实体验的倾向,其二是我们的身体尽可能地要追求舒适生活的倾向,从而我们疏于远比依赖抽象概念来理解世界更艰苦的对真实状况的调查。

于是,如怀特...

阅读全文>>
2009年03月16日 12:46

市场为什么选择我们都不喜欢的结果

市场竞争的两难困境是:为短期生存所做的选择,长期而言将使生存资源全部耗竭,但短期内不如此选择就无法生存。

标题,我是照抄了盛洪许多年前关于公共选择问题在《读书》发表的一篇随笔的标题(似乎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了大家都不喜欢的制度”)。我要探讨的却不是公共选择而是市场的一些较少被探讨的性质。

被称为“市场”的社会过程,是被称为“公共选择”的社会过程的特例。在十分广泛的条件之下仍然存在的公共选择过程,它的...

阅读全文>>
2009年03月16日 10:04

看图说话:每个中国人无法回避的转型和无法回避的思考

看图说话:每个中国人无法回避的转型和无法回避的思考

先看长期道琼指数:

这是1929-2009年初以Log2为标度基的长期走势图,其中,1965-1985这一段调整期,对应着西方世界经历过的二十年石油危机,故这一次石油危机根本不会对西方经济构成挑战,因为它们早已调整了技术及产业结构。更早一些,1928-1948期间,是这张图显示的第一次大调整,也是二十年,对应着西方世界的所谓“大萧条”时期,然后是二次大战之后的繁荣期。那么,石油危机之后的繁荣期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经济史家倾向于认...

阅读全文>>
2009年01月02日 12:45

关于《财经》2008年书评栏目的省思

应主编胡舒立之邀,我为《财经》书评栏目做一反省,其实是接着我那篇“忙碌时代的读书方法”继续写,因为2008年接近结尾时我们社会的一般状况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比以往更想停下来思考了。

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所以我们不愿继续“琐碎”自己的人生。接近年尾的时候,我偶然与北外的一位高年级学生相遇,得知她在奥运期间是志愿者,便询问她有何感受。结果,是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经历了这样一些事件之后,再读我们推荐的这些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