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补充评论你的思考日记,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很难容纳创新行为或企业家行为,所以,新古典经济学只能提供事后解释,从不提供预言。在 2013-07-19 16:00:17,Hejiang <> 写道:汪老师,您好 早上给您发了邮件后,我就去香炉礁去接包裹去了,中午回来看到您的回复,我觉得应该和您说一说这段时间我一些反复思考的东西。 按照您的指点,我开始看《price thoery》,尽管这是stigler 的著作,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开始阅读的时候,各种思考和体会就纷至沓来。 我想边阅读,边整理这些凌乱的思考。 汪老师,自从上次例会到现在,这段时间我几乎没有时间看书,因为租房的时候,我被中介忽悠了,或者更客观的说,是因为我的轻率,急于求成,图便宜, 我租了一个又破又旧的房子。这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投资被套牢一样。 更要命的是,我妈,我妹带上我的外甥女过两天要来大连玩两天,而且小朱很快也要来大连居住。如果我不有所行动的话,我妈肯定第一个会难受。所以我必须在她们来之前,自己挖坑自己填。尽我所能把房子收拾的干净整齐,至少让我妈觉得我在这里学习生活,让她感到为我放心,而不是在受罪,这样他就可以踏踏实实的回家去了。她们23号的飞机,我需要赶在她们来之前,把家收拾好。(等忙完这两天,我来找您散步吧。) 由于这个情况, 这段时间我的思考更多是结合个人同中介,各种临时工包括家政,电工,粉刷墙,修理工的师傅的讨价还价经历,来反思市场经济下的道德伦理的演进、社会合作的演进,先从今天上午接货时,看price theory 导言的体会开始说起吧。敬礼!何江 1 关于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边际分析 stigler 在导言的第一页,谈到了经济学家习以为常的边际分析,并且引用了smith 在国富论中将self-interest 引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如果没有进入您课堂,没有跟您在一起学习讨论,我不会对这些习以为常的假设产生疑问,但是现在我对这些假设下展开的经济学解释并不满意。 在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时,self-interest 是一个恰当的假设吗?我在想:或许,人的行为动机既不完全是自利的,也不完全是利他的。可能有一个更广义的行为假设,即基于行为经济学意义上的行为假设: 人的行为 选择是有选择的遵循某种行为习惯。这种有选择的遵循不是理性,而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下,一种习惯性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理性本身也一种行为习惯。 与理性这种行为习惯相对应,我们的很多行为选择不是基于理性的,没有什么太复杂的动机,而是下意识,基于情感的。 这两种习惯经常同时作用于一个行为选择中。 就像我决定租房子时,我的理性也告诉我这个房子很破旧,但是我还是决定租下来,为什么? 因为我喜欢这个小区安静的环境,喜欢他离东财很近,讨厌花费太多时间去马路上跑来跑去(事后看,这是欲速则不达),还有长期玩电脑游戏,游戏高手总是克服超常的困难,后来居上成为游戏赢家的,于是我当时觉得把一个极其破旧的屋子收拾出来也是一个游戏,我就是游戏的主人公......我觉得这些情感上的好恶,让我忘记了和中介讨价还价,忽视了收拾家的成本,理性和常识早就被浪漫的情感驱散的无影无踪。 等到看到小朱看到这个家照片那种失望的情绪,收拾家中各种麻烦接连不断,我妈要来大连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及其错误的选择,而结果就是这些天在一盆一盆的84消毒液,成堆成堆的垃圾旁边,一边劳动一边反思自己的糟糕的行为习惯。我跟小朱说,我这些天就是一个劳改犯,用劳动来改造自己糟糕的习惯,尽量挽回头脑一热造成的损失.... 除了个人品性上的反思,我也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反思经济学理论,我发现: 很多行为选择不是基于理性的判断,而是基于个人习惯。(或许还有更好的表达) 所有生命的行为都是基于习惯的,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人类与其他生命不同在于,人类既有理性也有情感,这两个相互冲突,相互依赖的行为特征导致了人类的习惯自身也是相互冲突的,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分析其实就是人类在协调这些行为习惯冲突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 为什么一个正常人不会向冷血的计算机一样去思考? stigler 没有深入讨论,至少没有在第一页给出一个让我信服的回答,那我只好自己尝试去探索一下。 与计算机的行为模式不同(一个完全按照逻辑计算为基础),人类的行为模式存在内在冲突,因此边际分析只是一个解释正常人行为的近似模式,在统计意义上存在。但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选择决策,他都不可能向计算机运算一般将首先将利害得失计算的清清楚楚,然后依据边际原则做出最优选择。我们学经济学通常默认这个事实,但很少思考这个事实背后的内在机制 在我看来,阻碍人类像计算机一样去理性思考行为的力量来自与人类的情感。其内在机制是:情感干扰了决策者大脑对选项重要性的判断,并进而干扰了完全基于理性的边际分析。 正是因为这种扰动的存在,因此理性的边际选择对于一个具体行为选择总是不那么准确,而只能在统计意义上显现出来。 另外,与边际分析的理性行为假设相对应,人类行为还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假设:出于情感或者兴趣的非理性假设,我称之为反边际分析,反边际分析和杨小凯老师提出的超边际分析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不再仅仅考虑内点解,而是把超越理性分析的角点解纳入到行为选择决策中。 汪老师,我要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些不被理性考虑的角点解会进入的可行的行为选择中来? 只有行为选择在某种特殊情感主导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这些情况是行动者的私人感受,这些强烈的私人感受在局外人看来很难在局外人的决策判断中如此巨大的重要性,因此局外人基于理性的边际分析很难能解释这些发生在角点的行为选择。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创新行为,企业家行为,以及艺术行为都是违反边际分析。因为这些行为在发生的时候,总是被大多数旁观者视为偏执,疯狂或者不切实际。这些评价的背后,恰恰是这些旁观者是用边际分析的视角评价去理解这些具有非统计,不可重复的情感行为。 而这些创新行为,企业家行为以及艺术行为在发生的时候,情感上的行为习惯主导了行动者的选择判断,而理性习惯被极大的抑制。需要补充强调的是,神秘主义体验也是一种情感现象(在我看来)。有了这一个补充,我们就可以去理解宗教行为和出于个人信仰的极端行为。 2013/7/19 Dingding Wang <>何江的思考总是很深入且迅速,这是很难得的。你的经济学训练,进展如何?过几天咱们聚会,谈谈。在 2013-07-19 07:46:06,Hejiang <> 写道:汪老师,您好 中国经济改革是我的思考主题。我对这篇文章有以下简要评论,请您批评:1 “平等竞争”其实就是“法治” 的本土化描述, “自由竞争” 在我看来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描述,因为自由是一个权利的边界(按照布坎南,霍布斯,乃至卢梭的观点来看)2 “平等竞争” 的实现不是依靠党中央,或者中央政府的改革思路转变。 因为什么样的社会权力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契约结构,进而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活动。 在现在的社会权力结构下,在中国实现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决不可能。3 在我看来, “平等竞争” 的市场经济,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权力结构是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逐渐涌现出来的。 中国需要一大批知识精英去思考和讨论能在中国社会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的 具体“自由”,具体“平等” 和具体"道德"规范敬礼!何江
汪老师,您好 早上给您发了邮件后,我就去香炉礁去接包裹去了,中午回来看到您的回复,我觉得应该和您说一说这段时间我一些反复思考的东西。 按照您的指点,我开始看《price thoery》,尽管这是stigler 的著作,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开始阅读的时候,各种思考和体会就纷至沓来。 我想边阅读,边整理这些凌乱的思考。 汪老师,自从上次例会到现在,这段时间我几乎没有时间看书,因为租房的时候,我被中介忽悠了,或者更客观的说,是因为我的轻率,急于求成,图便宜, 我租了一个又破又旧的房子。这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投资被套牢一样。 更要命的是,我妈,我妹带上我的外甥女过两天要来大连玩两天,而且小朱很快也要来大连居住。如果我不有所行动的话,我妈肯定第一个会难受。所以我必须在她们来之前,自己挖坑自己填。尽我所能把房子收拾的干净整齐,至少让我妈觉得我在这里学习生活,让她感到为我放心,而不是在受罪,这样他就可以踏踏实实的回家去了。她们23号的飞机,我需要赶在她们来之前,把家收拾好。(等忙完这两天,我来找您散步吧。) 由于这个情况, 这段时间我的思考更多是结合个人同中介,各种临时工包括家政,电工,粉刷墙,修理工的师傅的讨价还价经历,来反思市场经济下的道德伦理的演进、社会合作的演进,先从今天上午接货时,看price theory 导言的体会开始说起吧。敬礼!何江 1 关于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边际分析 stigler 在导言的第一页,谈到了经济学家习以为常的边际分析,并且引用了smith 在国富论中将self-interest 引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如果没有进入您课堂,没有跟您在一起学习讨论,我不会对这些习以为常的假设产生疑问,但是现在我对这些假设下展开的经济学解释并不满意。 在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时,self-interest 是一个恰当的假设吗?我在想:或许,人的行为动机既不完全是自利的,也不完全是利他的。可能有一个更广义的行为假设,即基于行为经济学意义上的行为假设: 人的行为 选择是有选择的遵循某种行为习惯。这种有选择的遵循不是理性,而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下,一种习惯性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理性本身也一种行为习惯。 与理性这种行为习惯相对应,我们的很多行为选择不是基于理性的,没有什么太复杂的动机,而是下意识,基于情感的。 这两种习惯经常同时作用于一个行为选择中。 就像我决定租房子时,我的理性也告诉我这个房子很破旧,但是我还是决定租下来,为什么? 因为我喜欢这个小区安静的环境,喜欢他离东财很近,讨厌花费太多时间去马路上跑来跑去(事后看,这是欲速则不达),还有长期玩电脑游戏,游戏高手总是克服超常的困难,后来居上成为游戏赢家的,于是我当时觉得把一个极其破旧的屋子收拾出来也是一个游戏,我就是游戏的主人公......我觉得这些情感上的好恶,让我忘记了和中介讨价还价,忽视了收拾家的成本,理性和常识早就被浪漫的情感驱散的无影无踪。 等到看到小朱看到这个家照片那种失望的情绪,收拾家中各种麻烦接连不断,我妈要来大连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及其错误的选择,而结果就是这些天在一盆一盆的84消毒液,成堆成堆的垃圾旁边,一边劳动一边反思自己的糟糕的行为习惯。我跟小朱说,我这些天就是一个劳改犯,用劳动来改造自己糟糕的习惯,尽量挽回头脑一热造成的损失.... 除了个人品性上的反思,我也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反思经济学理论,我发现: 很多行为选择不是基于理性的判断,而是基于个人习惯。(或许还有更好的表达) 所有生命的行为都是基于习惯的,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人类与其他生命不同在于,人类既有理性也有情感,这两个相互冲突,相互依赖的行为特征导致了人类的习惯自身也是相互冲突的,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分析其实就是人类在协调这些行为习惯冲突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 为什么一个正常人不会向冷血的计算机一样去思考? stigler 没有深入讨论,至少没有在第一页给出一个让我信服的回答,那我只好自己尝试去探索一下。 与计算机的行为模式不同(一个完全按照逻辑计算为基础),人类的行为模式存在内在冲突,因此边际分析只是一个解释正常人行为的近似模式,在统计意义上存在。但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选择决策,他都不可能向计算机运算一般将首先将利害得失计算的清清楚楚,然后依据边际原则做出最优选择。我们学经济学通常默认这个事实,但很少思考这个事实背后的内在机制 在我看来,阻碍人类像计算机一样去理性思考行为的力量来自与人类的情感。其内在机制是:情感干扰了决策者大脑对选项重要性的判断,并进而干扰了完全基于理性的边际分析。 正是因为这种扰动的存在,因此理性的边际选择对于一个具体行为选择总是不那么准确,而只能在统计意义上显现出来。 另外,与边际分析的理性行为假设相对应,人类行为还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假设:出于情感或者兴趣的非理性假设,我称之为反边际分析,反边际分析和杨小凯老师提出的超边际分析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不再仅仅考虑内点解,而是把超越理性分析的角点解纳入到行为选择决策中。 汪老师,我要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些不被理性考虑的角点解会进入的可行的行为选择中来? 只有行为选择在某种特殊情感主导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这些情况是行动者的私人感受,这些强烈的私人感受在局外人看来很难在局外人的决策判断中如此巨大的重要性,因此局外人基于理性的边际分析很难能解释这些发生在角点的行为选择。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创新行为,企业家行为,以及艺术行为都是违反边际分析。因为这些行为在发生的时候,总是被大多数旁观者视为偏执,疯狂或者不切实际。这些评价的背后,恰恰是这些旁观者是用边际分析的视角评价去理解这些具有非统计,不可重复的情感行为。 而这些创新行为,企业家行为以及艺术行为在发生的时候,情感上的行为习惯主导了行动者的选择判断,而理性习惯被极大的抑制。需要补充强调的是,神秘主义体验也是一种情感现象(在我看来)。有了这一个补充,我们就可以去理解宗教行为和出于个人信仰的极端行为。 2013/7/19 Dingding Wang <>何江的思考总是很深入且迅速,这是很难得的。你的经济学训练,进展如何?过几天咱们聚会,谈谈。在 2013-07-19 07:46:06,Hejiang <> 写道:汪老师,您好 中国经济改革是我的思考主题。我对这篇文章有以下简要评论,请您批评:1 “平等竞争”其实就是“法治” 的本土化描述, “自由竞争” 在我看来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描述,因为自由是一个权利的边界(按照布坎南,霍布斯,乃至卢梭的观点来看)2 “平等竞争” 的实现不是依靠党中央,或者中央政府的改革思路转变。 因为什么样的社会权力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契约结构,进而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活动。 在现在的社会权力结构下,在中国实现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决不可能。3 在我看来, “平等竞争” 的市场经济,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权力结构是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逐渐涌现出来的。 中国需要一大批知识精英去思考和讨论能在中国社会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的 具体“自由”,具体“平等” 和具体"道德"规范敬礼!何江
何江的思考总是很深入且迅速,这是很难得的。你的经济学训练,进展如何?过几天咱们聚会,谈谈。在 2013-07-19 07:46:06,Hejiang <> 写道:汪老师,您好 中国经济改革是我的思考主题。我对这篇文章有以下简要评论,请您批评:1 “平等竞争”其实就是“法治” 的本土化描述, “自由竞争” 在我看来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描述,因为自由是一个权利的边界(按照布坎南,霍布斯,乃至卢梭的观点来看)2 “平等竞争” 的实现不是依靠党中央,或者中央政府的改革思路转变。 因为什么样的社会权力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契约结构,进而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活动。 在现在的社会权力结构下,在中国实现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决不可能。3 在我看来, “平等竞争” 的市场经济,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权力结构是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逐渐涌现出来的。 中国需要一大批知识精英去思考和讨论能在中国社会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的 具体“自由”,具体“平等” 和具体"道德"规范敬礼!何江
汪老师,您好 中国经济改革是我的思考主题。我对这篇文章有以下简要评论,请您批评:1 “平等竞争”其实就是“法治” 的本土化描述, “自由竞争” 在我看来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描述,因为自由是一个权利的边界(按照布坎南,霍布斯,乃至卢梭的观点来看)2 “平等竞争” 的实现不是依靠党中央,或者中央政府的改革思路转变。 因为什么样的社会权力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契约结构,进而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活动。 在现在的社会权力结构下,在中国实现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决不可能。3 在我看来, “平等竞争” 的市场经济,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权力结构是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逐渐涌现出来的。 中国需要一大批知识精英去思考和讨论能在中国社会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的 具体“自由”,具体“平等” 和具体"道德"规范敬礼!何江
0
推荐
汪丁丁
604篇文章 57秒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阿里“夸克”解读汪丁丁的“观念拓扑”
汪丁丁:读书笔记(二)
汪丁丁:读书笔记(一)
汪丁丁|路径依赖性:人口、经济、技术——《技术的本质》序
汪丁丁|2024年8月2日晨读笔记
汪丁丁|2024年8月1日晨读笔记
汪丁丁:为何梦笔《新经济学原理——市场的经济学》中译本序
社会科学的最高境界是“逻辑与历史的同一”
汪丁丁|2024年7月20日我与“perplexity”的深入谈话
返归本真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