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参阅我的财新博客关于“龛位”(niche)的几篇文章:(1)“观念为现象分类”,2020年8月18日;(2)“生命系统”,2021年3月26日;(3)“演化——中心法则学派与共生演化学派”,2021年11月24日;(4)“三谈竞争与合作”,2022年3月8日。

基于上列的几篇文章,以及我在财新博客的最近一篇文章,“生物经济学基本命题”,2022年7月7日,我提出“技术”的扩展定义:广义的技术=有机体与生存环境的互补性。同时,我提出“理性”的扩展定义:广义的理性=有机体各种行为之间互补的强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课程“收益递增: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心智地图第一讲局部截图。 

上述定义以及基本命题,呈现于同一截图,故同一截图出现于上一篇文章和这一篇文章,以示其重要。虽然,我需要写足够多篇博客文章才可逐步澄清扩展了的“技术”定义和扩展了的“理性”定义。这些扩展定义,以及生物经济学基本命题,如图示,很容易判断,它们的进一步澄清依赖于“互补性”这一概念的扩展。或可参阅我的财新博客另外两篇文章:(1)“生命、技术、行为”,2021年4月28日;(2)“广义的技术与创新”,2021年5月6日。

在任一给定的时空,有机体及其环境,可分别表达为各自属性的集合。注意,“给定的时空”,意味着属性集是给定的,这是静态的视角。我在为阿瑟《技术的本质》中译本写的序言里这样概括阿瑟这本书的核心命题:(1)在静态视角下,生命是技术;(2)在动态视角下,技术是生命。

于是,在动态视角下,物竞天择,有机体的属性集可能改变。在静态视角下,给定时空点t,有机体的属性集与环境的属性集必有交集,记为“OE(t)”,否则有机体无法存活。在动态视角下,OE(t)的演化过程,就是有机体在环境中建构“龛位”的过程。假设观测发生于这一过程的两个时空点1和2,从1到2,OE(1)演变为OE(2)。达尔文试图解释属性集的演化现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他提供的宏观描述。我试图提供的是微观描述,“生物经济学基本命题”,有机体凭借自己的重要性感受,驱动集合OE(t)的演化。

荣格划分心理机能为四类,两两对立,表达为二维平面内的两个维度。参阅我在财新博客的文章:“合作秩序的表观遗传学”,2022年3月28日。在荣格全集第六卷的语境之内,构成第一维度两端的“thinking”(思想型)与“feeling”(感受型),以及构成第二维度两端的“sensing”(感觉型)与“intuition”(直觉型),各自必须有充分清晰的汉语解释。与我这篇博客文章主题相关的,是第一维度两端的类型,而且关键在于汉语“思想”涵义太广。此处,思想型与感受型,前者长于分析而后者长于感受。分析,典型环节是:概念-判断-推理。我更愿意使用金岳霖《知识论》的术语,将此处的“概念”改为更朴素也更原初的“观念”。思想型的人,从观念出发,推断事物或事务(简称“事”)。感受型的人首先对“事”有模糊的整体感,虽然模糊,却可引发情绪波动,如果情绪波动足够强烈——有了“互补性”(或“互替性”),就可称为“重要性感受”。达马西奥2018年著作《万物的古怪秩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谈论最原始的有机体之“情绪”的,参阅我的新书《演化与创新》,世纪文景出版社即将出版。生命与感受,最简单的生命也可以有,而且正因其有感受才可生存。达马西奥顺便写了一段感受,说他在这本书里将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深层心理分析思路扩展到了这两位心理学家无法想象的范围。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604篇文章 57秒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