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周六 胡焕庸线
汪丁丁:@余娜 从爱辉返回成都,你沿着“胡焕庸线”飞行呀。
余娜: 是的老师,那次行程我把他叫着“文化苦旅”(我年少习惯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之前在北京结束会议打算去寻觅鲜卑文化的“足迹”,飞哈尔滨后坐高铁到齐齐哈尔,再开车经克县一路从走的省道-县道-乡到(随道看东北广袤的农村地区,然后达到黑河。在黑河分别进入大兴山脉东部地区、看了早市经济和夜市经济非常深刻体会到两国文化的交融和充满烟火气的繁荣贸易状态(对毕竟互市有了更多思考)、轮渡至对岸俄罗斯斯阿穆尔州首都布拉克维申斯克(看了俄他罗斯油画、书籍、聆听音乐、当然喝不了伏特加)。后开车从黑河到爱辉再到内蒙乌兰浩特
(当时很难买直飞成都或者昆明的机票,在乌兰浩特停留一日看了有关阿尔山的摄影和绘画,在机场看到有意思的品牌宣传和文化宣传方式),后经郑州返回。中途我写过一篇文章《边城》这几日回来处理工作,打算后续整理完要写的内容。[抱拳][抱拳]
《黑河边境互市》黑河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人口最多、经贸文化交往最活跃的城市,被誉为"中俄双子城"。黑河是"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俄两国乃至东北亚区域的枢纽城市,能够联通欧亚,直通北美,辐射全球。1987年,黑河用"西瓜换化肥"在全国率先打开了中断20多年的中苏边境贸易大门:1992年,被国家列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及两个边民互市贸易区。黑河正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门户,全力打造国家"五大安全"重要承载区、边境区域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实践引领区、我国沿边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创新发展平台、面向俄远东及东北亚重要国家物流枢纽。
那里的夜市经济完全和云南的星光夜市(号称亚洲最大化,横跨湄公河)。但两国人民的交融和文化反差极大。治安非常好,在云雾弥漫中和俄罗斯吃烤串听着各自以为说的很好的英文,同时夹杂着本国需要非常有意义。[害羞]
汪丁丁:云南的星光夜市
余娜:胡焕庸线(又称“黑河—腾冲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深刻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汪丁丁:胡焕庸线的西北就是游牧族群,胡焕庸线的东南就是农耕族群。
这位作者二十年前的科普著作中译本就引发广泛关注,中译本标题是《预知社会》。二十年后,他写了这本重要科普,似乎没有中译本,“生命是怎样工作的:关于新的生物学的用户指南”。我建议诸友闲暇或抽空放在微信读书里“译听”。我在课堂上也将引述他的一些观点。
生命进化的跃升 40亿年生命史上10个决定性突变 2020 尼克·莱恩 2008 Nick Lane。
这本书的作者的大多数英文著作都有中译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中译本应当是最新的。不过,他最新的英文著作还没有很好的中译本,因为专业性较强。
如果说我为你们准备的经济学课程有难度的话,也许是第二讲“生命的属性”。当然,也许最难的是第三讲(或第四讲)“创新映射”。所以,我希望诸友浏览一下上面推荐的两本书。尼克·莱恩是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以研究“生命的起源”著称于世。
我认为你们课前只能自修上述的内容,因为,关于观念拓扑和创新映射,我还没有写出讲义,中外学界也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文献可用。
我认为你们课前只能自修上述的内容,因为,关于观念拓扑和创新映射,我还没有写出讲义,中外学界也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文献可用。
依照惯例,我拉杨昕教务老师进入课程微信群。
余娜:定认真学习上述内容!“中外学界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文献可用”那么老师的课必然是高纬度原创智慧成果的传递,更为期待![庆祝]
汪丁丁:是呀,我三十年的研究。
最后,如果诸友感觉上面推荐的两本书都太艰涩,不如在课堂上听我介绍,那也很好,希望诸友提前浏览我的讲义《收益递增》(2022年出版)和《演化与创新》(2023年出版)。
余娜:欢迎杨老师,请多指导@杨昕 [玫瑰][玫瑰]
杨昕老师:和大家一起跟着丁丁老师学习[呲牙]
丁丁老师很Nice,大家讨论不限于书籍,任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到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发群里,和丁丁老师聊天。[偷笑]
余娜:丁丁老师是“通才”教授![强][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拳头]
杨昕老师:E22班每天都有人抛出来问题,各种不同的主题,大家畅所欲言,我曾经收集过几十页的聊天记录。到上课的时候,丁丁老师和常聊天的同学都很熟悉了。
余娜: 这种氛围非常好!可以呈现多纬度认知和思想的交流!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各抒己见、著书立说而形成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即:百家争鸣!
助教黄霁:@余娜 正是呀!阅读的同时,大家也可以暂放理论,直接畅谈切身之生命体会、观念之微妙。“你如何信仰,就会如何生活。”大家都是各自岗位上的领导者,人生体验丰富,多多互动吧![拥抱][拥抱][跳跳]
余娜:最后,想请教一个有关佛学的问题:《般若波罗蜜心经》,是观音与佛陀弟子舍利佛之间的对话,其“般若”在梵语中是“智慧”之意,“波罗蜜”是“到彼岸”之意,对“诸法空相”请老师赐教![抱拳]
助教黄霁:请教不敢当,一起讨论,我也如是我闻哈,“诸法空相”(即“诸法自性空”)在四部宗义中有四种解释,实质上都不矛盾;我们借用大乘中观应承派的观点来看,是说任何“存在”(“法”的定义在这里是“存在”),包括人、物、虚空等等,都不会不借助他法而自立存在。比如余娜,如果不说到职业、观点、或以上发言,不可能定位到余娜;余娜这个名言安立的名字,也自性为空,如不依靠其他不叫余娜的名字,亦无法成立。
关于佛法中“空”,民间说法杂乱不一,大多无有出处,不足为信。前几年在丁丁老师的朋友圈也有过讨论,按传承清晰的中观宗义的观点来说,“空”不是没有,恰恰是有,但完全不是我们认为的存在和有的方式,而是“缘起有”。届时课堂间隙咱们随时讨论。我表达的只作角度,无关正确哈。[偷笑][跳跳][跳跳][合十]
余娜:感谢助教老师[合十]受教了!万事万物本无对错之分,只在于角度之别!前两年我去色达五明佛学院机缘巧合下见到颇为宏大的“辩经”场景。我粗浅的理解:佛学的智慧、政治经济学、企业治理机制以及生活的智慧必有“共通”的逻辑![抱拳][抱拳]
汪丁丁:黄霁所言甚是。我会在“生命的属性”这一单元里介绍:“生命是网络现象”,成为晚近十年学界的定论。
黄霁的这一段文字,与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关于“空”集的阐述完全一致,也成为我将为诸友讲授的“创新”学说的哲学基础。创新就是从空集里涌现的,否则就不是创新。空集之大,涵盖一切,人们之所以认为是空集,因为因缘不足,故尚未“涌现”。
助教黄霁:(回应余娜)嗯嗯,清净传承中佛法、佛学,属于大哲学的范畴。佛法若向外,从来不是万能的,但佛法用于内观、只对付自己,又可以说是万能的。角度供参考。[玫瑰]
余娜:看完丁丁老师的指导,我重新回到本周四(8月7日)助教老师发的几篇文章重新阅读,讲到“跨学科思维”是进入课程的前行,结合今天早上丁丁老师的指导,有两个问题请老师指导:
一是关于阅读学习方式的重塑。《普遍肤浅时代的阅读方式》中老师讲:“通古博今的阅读方式,精要仍是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概括的四项接续互补的要素:“分析与综会,踏实与凌空。”看了老师今天早上的指导我在想新阶段的学习和遇到的问题,在开始阶段一定程度会囿于过往经验和习惯,比如学习这门课题,在刚开始我的认知和思辨角度极大程度上带着过往的习惯性思辨逻辑。其实在自我经验和习惯已深度受到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状况”的影响。我想进入新阶段学习之门之前,应该以:“凌空者,掷下书,无佛说,无世间种种说,亦无己意可说,其唯于一切相,都无取著。”的重启。
二是关于批判性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跨学科教育》中讲到:“跨学科教育,最初我以为它只是对应试教育的补充;逐渐地,我意识到它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再后来,我确信跨学科教育可以成为拯救的途径,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这样,我理解的跨学科教育,其实与古代儒家的“为己之学”在同一条道路上。”而其实在上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深度受到所谓大行其道的意识形态、第四次工业革命(尤其人工智能)、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影响,甚至引为“正道”,很少会带着批判性思维。没有充分意识到“恒持批判性态度,我们就可获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文中”“上述的原理,在计算机仿真实验里被称为“分布式的智能”,或与“个体智能”相对而言的“群体智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类社会在分布式智能的演化路径上有了的极大进步,从而获得了承受灾难性冲击的极大能力。再次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立足当下,以“凌空者”的心态,并恒持批判性思维,才能真正开始“新阶段创新”的萌芽状态。也是真正开始开启学习老师这门课程的根基所在。
8月10日周日 对LLM的批判,课程内容设计
汪丁丁:关于目前流行的大语言模型的深层弊端,我转发我前些日子写给胡舒立的评论:
我与北大计算机系1989年毕业生王培(目前是世界通用人工智能学会的唯一华人副会长)于两年前就达成了共识:大语言模型(LLMs)目前的研发思路是错的,我早已说过,第一流的人工智能专家王培教授也完全赞成我的朋友圈评论。我在这里稍许科普一次:这些LLMs的技术核心就是所谓“预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它们必须训练自己能从“优质”(如辛顿所言“优质”诱致了失稳弊端)输入数据以足够高的准确率预测下一个数据token,这就是所谓“统计预测”,与逻辑毫无关系。只不过,当它们能以98%的准确率预测人类的发言时,如果足够多的发言者都很讲求逻辑(例如数学领域的文章),那么,LLMs的预测也就表现出一定的逻辑性。但是,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因为缺乏逻辑能力,它们无从推断任何命题是否符合逻辑,这是它们“幻觉”的根源。正确的思路是我在中科院系统所的老师吴文俊院士的机器证明思路,他因“吴文俊定理”而闻名世界并获得首届中国科技大奖(另一获奖者是“水稻之父”袁隆平)。杨立坤同意吴文俊的思路,但他认为太贵。其次,也相当关键:这些大语言模型结束预训练之后,在回答用户提问时,不能到图书馆去读专业书籍(尽管有许多免费的电子版),它们只是在网上检索免费文章。谷歌研发的模型由于有谷歌电子图书馆的支持而占据优势。由于不能阅读专著,它们提供的医学建议,很大程度上来自药厂的商业炒作文章,当然也有公开发表的免费研究报告。我问它们,为何不能读我发表的讲义,它们回答:因为没有这样的指令(版权保护)。以上就是我在今年上半年深度使用各种LLMs之后彻底失望并探索原因所得的两大结论。未来二十年,资本的贪婪本性+AI对金钱的饥渴,让我有把握预言,人工智能将继续在目前的错误路线上演化。因此,我建议诸友努力积累自己的“人类原创数据”并努力保护它们不被AI“爬虫”盗取。坚持到2030年,那时,根据预测,50%以上的数据将由AI生成,所谓“合成数据”。互联网于是死亡,人类的多数成员将不再相信“合成数据”,他们只旁观AI在互联网上自说自话。人们用来替代互联网的,根据凯文·凯利的预测,将是“智能助手”。如上述,这些智能助手目前走在一条错误的路线上,它们无从判断任何陈述句是否符合逻辑,于是它们的幻觉将越来越多,以致最终不再被人类相信。我的以上评论,在最新英文期刊上已有类似的表达。例如,英国《经济学家》7月19日这一期。关于逻辑能力缺失,我可能应补充说明:逻辑两大定律(同一律和矛盾律)是生物演化能够幸存的思维模式,不仅适于人类,而且普适于一切生物,我称之为“碳基智能的思维方式”。由于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能幸存的生物少有“幻觉”。真核细胞已有“免疫系统”,从那时开始,凡不被自然选择淘汰的物种,在“区分敌友”这一关键问题上,少有“幻觉”。但不是完全没有“幻觉”,这也是当代免疫学家最感困惑的问题。所谓“改善肿瘤微环境”,其实是承认免疫系统并不像免疫学家设想的那样工作。王培是国际AGI双主席之一,1989年出国,现在是通用人工智能架构师。王培当年在北大很有名,据学生们的回忆,最难以说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找计算机系的王培。机器证明,就是让计算机自动化地证明任何一个数学定理,自从吴文俊生前发表了他的方法之后,现在,大型计算机可以证明大部分足够复杂的几何学定理。这一思路的核心是电脑的推理必须符合最基本的逻辑两大定律,目前这一思路要求电脑推理必须符合逻辑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目前各种深度推理模型并不具备逻辑能力,如果你问它们:廖承志与孙中山的孙女陈香梅有没有亲属关系?它检索之后,回答“有”。然后,你问:廖承志应当怎样称呼陈香梅?豆包大错特错了一次。事实上,我发现,豆包在解决人物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最容易有“幻觉”。这是因为,它被训练成为只要准确预测下一个语符就可以,不必考虑逻辑正确性。许多大语言模型在回答下面这个小问题时都犯了可笑的错误:请问“草莓”的英文单词里出现了几次字母R?这些错误源于大语言模型完全不知道遵循逻辑三大定律。如果一个人对你讲:现在外面正在下雨并且现在外面没有下雨。你会怀疑这个人不是人类。这就是目前人工智能的困境,它们不懂逻辑三大定律。
自从西方人研发出来各种大语言模型之后,不仅辛顿获得了一个诺贝尔奖(将来的人类可能为此而诅咒诺奖委员会),而且,绝大多数的人类成员都开始依靠大语言模型阅读并思考问题。有鉴于此,今年MIT《斯隆商业评论》季刊发表的一篇调查报告指出,公司雇员的创造力,因人工智能普及而下降。
我提醒诸友,首先阅读英文文献,因为汉语文献的垃圾信息太多。其次,不要仅仅依靠大语言模型的阅读和摘要,因为它们完全没有“重要性感受”。例如,我昨天推荐的两部科普作品,我之所以推荐,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作者表达的重要性感受。可是,如果大语言模型阅读并摘要这两本书,它们根本不知道我感受到的是什么,它们仅仅列出一份章节目录,它们没有我的身心体验从而不可能感受那些击中了我的句子的重要性。
黄式贤:"于是它们的幻觉将越来越多,以致最终不再被人类相信。"
老师们认为有没有可能人类,或大部份人类,由于现今世界与社会环境已不若丛林演化时的生死攸关物竞天择,从而弱化了“碳基智能的思维方式”的必须性,转变成为了追求情绪价值或者不必思考而拥抱幻觉,接受并相信“硅基智能的思维方式”?
如果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思路来看,当人类把思想的精神实体,或更有甚者把原始动物本能反应的“战或逃fight or flight”,也都交给了“硅基智能”,那这个“碳基智能的我”,是否还能够,或者必须存在呢?
汪丁丁:我觉着人类在AI的作用下可能向两个极端演化:一部分人类将超越AI时代成为“超人”,另一部分人类将成为AI的奴隶。
黄式贤:不知能否成为超人,但求努力不做奴隶~
汪丁丁:人类超越AI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开发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汪丁丁:我注意到E24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同学当中,有超过半数是“企业家”或“企业家二代”。我还注意到,与往年不同,今年选课同学当中,与医药相关的比例极小或完全没有。由于你们班有这两项特征,关于“生命的属性”这一知识单元,对你们可能有难度。那么,关于“观念与创新”这一知识单元,你们可能有更大优势。
据此,我将调整课程内容,尽可能不讲“生命的属性”,但在伦理学课程里,我也许阐述生命属性当中的“集体无意识”荣格理论。在经济学课程里,我可能重点讲授“收益递增”现象的“观念·创新”基础。希望这样安排可以让更多选课同学降低焦虑感。
“观念·创新”这一知识单元的内容,极其庞大。在“观念拓扑”这一端,我可能要介绍五位法国哲学家的贡献,当然沿袭着我一贯阐述的怀特海哲学思路。在“创新映射”这一端,我建议诸友尽快阅读我为E23授课时推荐的几本参考书(都是中译本):1)《他们创造了美国》,2)《成为乔布斯》、《乔布斯传》,《我是沃兹》,《乔纳森·艾夫》,3)《芯片简史》,4)《创新者的窘境》以及哈佛商学院为克里斯滕森出版的专辑。与克里斯滕森的思路密切相关的,是老柯维的名著:5)《第八个习惯》。克里斯滕森的全部著作都有中译本,其中与我讲授的创新映射关系密切的是《创新者的任务》。
最后还有一本堪称创新教科书的参考书:R Keith Sawyer and Danah Henriksen 2024 Explaining Creativity --- The Science of Human Innovation 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目前似乎还没有中译本,而第2版内容少了许多,故我建议你们直接研读最新的第3版。
但是在全部关于创新的英文论述之上,我试图讲授的,是在AI时代如何从事“系统化的创新”之理论。
王开泽:拜读了部分文章,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业务领域,略陈浅见:真正的投资应超越短期回报,关注生命的尊严与生态的可持续。当资本追逐效率时,我们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怎样的增长才配得上生命的重量?或许答案就藏在我们这么多年深耕的专业积淀,或许这才是我们最坚实的资本。往后的业务让每一份投资都成为对未来的善意播种,学会对百年后的生命负责。
汪丁丁:开泽的感受很好!
尤其是投资项目,一方面有回报率的考虑,另一方面还有长期发展的考虑。这也不是我的观点,而是,德鲁克的。
德鲁克认为,不能融入社会的企业,必定破产。果然,世纪审判,通用汽车破产了。
余娜:在传统的管理思维中,企业往往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忽视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发展。而当下我们倡导“价值共生”,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以及社会等各方的关系,将价值创造的视角从企业内部拓展到整个生态系统。通过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知识的交流和能力的互补,共同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从管理思维的转变角度来看,“价值共生”也需要管理者具备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企业需要打破传统的组织边界,积极与外部组织进行合作与交流。这就要求管理者改变以往的封闭思维,主动寻求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机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活动。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尊重不同主体之间差异,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管理决策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倾听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多元化的决策机制,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管理思维,树立共生理念。通过构建共生型组织,与外部环境、其他组织以及内部成员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价值共生、共同成长。这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