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根据我的惯例,每次正式开课之前的一个月,建立课程微信群,只允许选课的EMBA学生加入,并自由探讨课程内容。今年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2024级的“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提前三个多月就建立了课程微信群。由于时间充裕,我开始探索AI时代的教学方法。我每天在课程微信群里写当日授课聊天的纲要,常可引发同学们的讨论。这份记录,是EMBA的教务老师杨昕整理的。她很勤奋,多年来始终坚持全程参加我的授课。所以,她现在很少误解我的思想。
8月6日周三 生物学知识导入
助教连莲:转丁丁老师,4.2日朋友圈:Arthur S Reber, Frantisek Baluska, William Miller 2023 The Sentient Cell --- The Cellular Foundations of Consciousn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有感情的细胞:意识的细胞基础》,牛津大学出版社2023年。这本书的第一作者多年来呼吁关注细胞的情感研究,他坚信从人类意识到细胞意识只是一个连续的意识谱系。他的学说,与鲍尔2024年这本书的思路完全一致,与我在E22课堂介绍的达马西奥2018年著作的思路也一致。图2,第一作者的年龄,今年是他的第85岁。图3,他发表的著作。图4:Scott Davidson 2025 Pathos and Praxis --- An Integrated Phenomenology of Life《激情与实践:生命现象学的整合》。这本书应当列入我最近三个学期讲了三次的“生物经济学基本命题”的参考文献。我实在找不到我的基本命题的归属,“生命经济学”被泰康人寿占用了,“生物经济学”被西方的环境主义占用了,“生命现象学”早已被米切尔·亨利占用了。图5:Paul Zanazanian 2025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Life --- A Theory and Methodology《历史意识与实践人生:一种理论与方法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表达了它的主旨。图6:Dan Zahavi 2025 Phenomenology The Basics 2nd ed《现象学基础》第2版,扎哈维终于写了第2版,他说这一版的第九章以后几乎是重写的。我看了几页,可列入我的下一次课程的参考文献。图7:Michael Ann Holly 2025 Somewhere Between Art History and Phenomenology --- At the Still Point of the Painted World《在艺术史与现象学之间的某一个位置:处于被画出来的世界之静点》。这本书封面是正方形的,这是很贵的装帧方式,当然,中国的线装书更贵。这位作者开篇这样自述:When I was a child of eight, a longlost Russian grandmother, a translator from the Pentagon, visited me for the last time before I was to be adopted by a new father. 这段文字,我的欧路词典译文,惨不忍睹。我只能亲自翻译:当我还是一个八岁孩子时,我很久以前辞世的俄国祖母,她是五角大楼的一位翻译,在我被一个新的父亲收养之前,最后一次访问了我。以这样一段文字开篇,让我惊讶,于是我检索她的状况,图8:Michael Ann Holly,American art historian(美国的艺术史家), 1944年出生,现在是她的第81岁。图9,她的著作。她的文字有些奇特的吸引力,我继续读。
余娜:对丁丁老师4月2日朋友圈所分享三本书学习体验:
一、《有感情的细胞:意识的细胞基础》有感知的细胞
"所有生物,无论是现在活着的还是已经灭绝的,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人类,都有自己的意识。如果没有感觉能力,那么大约40亿年前出现的第一批细胞就无法在生命最初出现和进化的混乱和危险环境中生存下去,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进化。在这本书里,作者亚瑟·雷伯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叫做“意识的细胞基础”(CBC)。这个理论和其他一些理论不同,比如那些认为人工智能也能有思想的理论,或者认为只有神经系统才能产生意识的理论。
CBC理论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讨论一些老问题,比如生命是怎么开始的、思想是怎么回事、基因有什么作用、思考是怎么影响我们的,以及所有生物是怎么处理信息的。这个理论还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所有生物的感知能力有什么道德意义,我们怎么关心动物福利,以及所有生命是如何在一个相互关联的认知环境中相互影响的。
《有感知的细胞》这本书讲了一个新的模型,这个模型更新了我们通常用来理解生物进化的理论,并且研究了可能让细胞产生意识的生物分子特征,解释了这些特征在细胞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历史意识与实践人生:一种理论与方法论》和遗憾在国内的读书APP没有找到这本书。但通过DS进行了学习了解:指向一个核心且永恒的哲学-历史学问题: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如何运用对过去的理解来照亮当下的道路并塑造未来? 它承诺提供一套系统的思考框架(理论)和可操作的工具(方法论),以弥合历史认知与生命实践之间的鸿沟,引导人们过一种更具历史自觉性、更明智、更负责任的生活。其价值在于将看似抽象的历史反思,转化为指导具体人生实践的活生生的智慧。
《在艺术史与现象学之间的某一个位置:处于被画出来的世界之静点》,When I was a child of eight, a longlost Russian grandmother, a translator from the Pentagon, visited me for the last time before I was to be adopted by a new father.这段话非常有意思,巧合的是我上周五刚从中俄边境回成都,恰好在那时学习了少量的“俄罗斯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借道在《瑷珲博物馆》短暂停留。
汪丁丁:余娜读书效率真高!
诸友如果预习课程,我建议优先浏览我的两本讲义:《收益递增》是经济学课程的讲义,《演化与创新》是伦理学课程的讲义。
我每次备课都不会重复以往的讲义,但常要回顾这些讲义的内容。
例如,对于E24,我有较高的期待,所以,我为你们准备的经济学课程,标题是:生命·观念·创新。
许梅英:《生命观念·创新》[强][强]人一辈子,无论做什么都是生命的流经,赋予生命什么样的意义,每个人的定义和剧本都不一样,期待老师新的研究和解读[抱拳]
陈程: 收到。看见这个主题 我已经开始思考了。
助教黄霁:生命 观念 创新;几篇重要文章分享,“跨学科”思维是进入课程的重要“前行”。
8月7日 周四 北大文献资源
余娜:@黄霁 助教老师,请问丁丁老师《普遍肤浅时代的阅读方式》中提到的这两个英文文献订阅号:ScienceDirect(旧名称“Elsevier”)和JSTOR,我们可以订阅吗?如可以订阅通过何种方式订阅呢?感谢[抱拳]
汪丁丁:啊哈,余娜提出了一个敏感问题,北京大学的学术服务器,教师和学生都有权使用。例如,我目前在东京小住,用北大的VPN登录校园网,然后进入学术服务器,即可浏览数千份英文学术期刊。
这里就是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
没有获得密码的读者,仍可检索文献,并阅读“摘要”,只是不能下载。
余娜:收到,我试下。谢谢丁丁老师[抱拳]
8月8日周五 阅读方式
汪丁丁:余娜也许是第一位使用北京大学学术服务器的学员。
余娜:老师在文中讲到关于“首先”与“其次”两种读书方式,深有同感。想着多实践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尤其文中提到:“文字数量,每日每时,越是“浩如烟海”,人与人之间以生命相激的概率就越是“渺若微尘”。深有共鸣![抱拳][抱拳]
汪丁丁:是的。我抄录原文:有鉴于此,我建议的阅读方式,适用于我们这个普遍肤浅时代的,“首先”是直接阅读外文尤其是英文作品,这就尽可能避免了知识供给当中“最劣质”的供给——粗制滥造的翻译。不过,外文或英文作品也是普遍肤浅时代的产物,于是有“其次”的条件,就是尽可能直接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常说“经典作品有强烈的生命力”(生命气象),究其理由,就是因为读者与作者“以生命相激”。这是荣格的符号学原理,符号的生命要素,其一是符号由以发生的“情境”,其二是符号在指号之外从心灵感召而生的“意义”。情境与意义,相辅相成。无生命的阅读,是机械地浏览“指号”。无生命的写作,是机械地堆砌指号。“机械”与“心灵”,古典的二元对立。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