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一篇的结语:人工智能时代的读书方法,唯一的要旨是培养读者的广域判断力。这一命题的核心观念是:(1)“广域”,而不是“狭域”。人工智能目前仅在狭域完胜人类,而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两大前提是广域探索与判断;(2)“判断力”,而不是“计算能力”。

     古今人类数百亿,有记载的天才数万,普通人的“天才瞬间”数十亿。姑且想象天才瞬间在已知人类当中的正态分布(或许是泊松分布)密度曲线,于是有“均值”(也称为“峰值”)。假设普通人享寿五十,正常思维约三十五年,天才瞬间每年降临一次,则均值是三十五。有些人的天才瞬间远高于均值,例如,在均值右侧六个标准差之外,他们于是被称为“天才”。就人生绩效而言,享寿五十的天才们遇到的天才瞬间也许在三百至两千之间。这些判断都是“行为社会科学”的,它们的原理,参阅我写的《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及《思想史基本问题》。由于人工智能的督促,将来我们人类也许全部转入创造性思维。那时,普通人的天才瞬间可能每年涌现数十次。这件事现在就要做,假如你不希望被广义人工智能淘汰的话。

     创造性思维的两大前提,参阅我的长文“互联与深思”,最初的表达来自创造性思维的英文研究报告,“diversification”(发散性)与“judgement”(判断)。虽然,这些研究报告过于强调发散性思维能力,以致忘记了判断力的关键作用。天才,或天才瞬间,根据我的体验,是发散性思维与优良判断力共同作用的产物。临床心理学的报告,天才很容易精神失常。演化心理学的解释,这是天才的代价。我的行为社会科学解释,思维为吸引天才瞬间降临而必须保持如此高的发散程度以致心智失稳。普通人每年只有一次天才瞬间,不致心智失稳。但若受到广义人工智能的竞争压力,每年必须有三十次天才瞬间,那么,我认为普通人的心智稳定性很容易瓦解。虽然,中国人有《庄子》可以读。

     回到主题,国内每年出版新书数十万种,目不暇接,况且还有微信与自媒体,每日占用两小时。我这篇短文的前三段文字,隐含了这样一项建议:普通人,在人工智能时代,首先要读古往今来天才们写的书。这是“读书经济学”命题,它强调的不是休闲,而是读书思维的产出率。

     你或许认为天才的书必定是读不懂的。其实,我在以前的财新博客文章“符号,感受,集体无意识”里手绘了下面这张插图,天才当然也要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于是,至少,他们的经验世界与我们的经验世界,交集非空。假设B的经验y与A的经验x是同一现象或由二元等价关系F关联,那么,B可以理解A的表达a,借助于B的表达b,建构的知识关联,就是二元关系R。

     上述的读书经济学命题还有一层涵义,就是说,古往今来的天才们,已为天才支付了沉重到无法忍受的代价(许多天才确实精神失常或自杀),而他们留下的言论,却仍被我们普通人忽略,实在是巨大的浪费。如我上一篇短文所论,硅基智能之所以至今无法取代碳基智能,归根结底是因为碳基智能有“重要性感受”(怀特海三段论)。天才瞬间,其实就是重要性感受,在那一瞬间降临。不要与我争辩说那不是“降临”而是“产生”,我写了《思想史基本问题》,我论证了是降临而不是产生。人与天地“叁”,天、地、人,三者相应,这是天才瞬间的神秘学原理。

     读书与人生感悟,二者纠缠,构成“知识过程”,参阅我的旧文“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读书》杂志1998年)。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592篇文章 25天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