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8日
张卜天 2018 中译本 西方神秘学指津 哈内赫拉夫。这本书的英文版 Wouter J Hanegraaff 2013 Western esotericism ---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封面。这位作者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赫尔墨斯密修哲学”教授,详细介绍写在张卜天的“译后记”里。我译为“隐修”的,原文是“Hermetic”,崇拜古希腊医学和语言之神赫尔墨斯的密教,常与中世纪炼金术通译。当代西方,很难得有这样一位1961年出生的神秘学权威。美国还有一位,John Michael Greer,出生于1962年,著述远超荷兰这位。只不过,他研究的奥秘学,英文是“occultism”(弗洛伊德批评荣格沉迷于此)。而荷兰这位呢,研究的是“esotericism”。不过,美国的和荷兰的这两位神秘学权威,都研究“赫尔墨斯密教”。例如:John Michael Greer et al 2015 Hermetism --- Rosicrucian Digest(2015年版《赫尔墨斯密教——玫瑰十字会读本》)。此外,美国这位神秘主义者自己就是密教的高级长老,也是著名的魔法师,2019年出版了魔法与奥秘学教学训读:John Michael Greer 2019 Magical Education --- Talks on Magic and Occultism。前些日子我对嘉映表扬荣格与卫礼贤《金花的秘密》张卜天译本,嘉映表示,张卜天是一位“有灵魂深度”的年轻人。以嘉映的见识,这一评价是很高的。这位荷兰作者2022年出版的新书,Wouter J Hanegraaff 2022 Hermetic Spiritu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 Altered States of Knowledge in Late Antiquity(赫尔墨斯精神性与历史意象——古典后期的另类知识状况)。这个标题十分吸引我,远超张卜天的这个入门译本,而且还是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值得国内优先翻译。此外,这位荷兰作者稍早的著作,Wouter J Hanegraaff 2012 2014 Esotericism and the Academy --- Rejected Knowledge in Western Culture(神秘学与学院派——西方文化中被排斥的知识)。这本书也应优先翻译,因为它是(所谓“困惑”系列)的思想史。Wouter J Hanegraaff, Peter J Forshaw and Marco Pasi 2019 Hermes Explains --- Thirty Questions about Western Esotericism(赫尔墨斯的阐释——关于西方神秘主义的三十个问题)。这位荷兰作者编辑的十几种著作当中,我尤其喜欢这本。Roelof van den Broek and Wouter J Hanegraaff 1998 Gnosis and Hermeticism from Antiquity to Modern Times(诺斯替密教与赫尔墨斯密教——从古典时期到当代),在这位荷兰作者编辑的著作当中,这本或许是我第二偏爱的。Wouter J Hanegraaff 1996 New Age religion and Western culture --- esotericism in the mirror of secular thought(新时期宗教与西方文化——世俗思想里的神秘主义)。这本书是这位荷兰作者自己撰写的而不是他主编的,张卜天在《西方神秘学指津》的“译后记”里将这本书的标题译为“新时代宗教”,似有误解。因为,“New Age”是上世纪末期的一场精神运动,领袖人物,例如,Ken Wilber,所以,我建议的名称是“新精神运动”,或可直译为“新时期”。这一精神运动尤其著名地表现在音乐当中,称为“the new age music”。每一个世纪末都有自己的精神运动,这是常识。最后,《自然》杂志今天发表的照片,犹如礼花般美丽的超新星爆发。
纳指攀升至“反弹的新高”,一个了不起的信号。开始听韩国畅销社会小说《82年出生的金智英》,封面的大肆鼓吹。百度百科的介绍。同名电影剧照。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梨花女大社会系毕业生,可能因此而擅长写这类小说。汪丁丁 行为经济学要义 第三章 人格或气质。这本书是2015年出版的,这一段文字提前准备了我在财新博客最新发表的文章“性格、意识、心理类型”。对荣格“原型心理学”的批评性综述或批判性发展,我在这里推荐过一次,可读这位荣格心理学家2016年德文专著的2022年英译本:Christian Roesler 2022 C G Jung’s Archetype Concept ---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16 German edition(荣格的原型概念——理论、研究、应用)。荣格1925年讲座的读书笔记,我本应继续发布在这里,可实在太冗长了。
昨晚从九点开始头疼,至晨四点仍未好转,虽然有不少梦,但疼痛难忍。起来之后,在阳台上做了八段锦,尤其用力做双手摸足,这样可缓解头疼。结果,维莲建议我们早餐之前跑步以便消除头疼。我同意了,我们四点半开始跑步到五点回家,出汗之后,头疼消失了。不过,回家之后不久,隐痛再次出现。洗澡时感觉右侧一根筋从肩胛下方直达颈后再上传到头的右侧。维莲认为,可能因为昨天上午去靶标购物买了过于沉重的食物返回时伤了那根筋,也可能是昨天上午在阳台上听书风大受了风,第三可能是昨天午餐吃了近一磅爆炒肋间牛肉丝。总之,继续观察。我自己还有第四种可能,就是半夜头疼与肝胆有关。不过,昨晚不是半夜头疼的。此外,昨天甜食吃多了,两块日本点心外加至少三块巧克力。
2023年1月29日
韩国畅销书听不下去了,开篇吸引我是因为金智英鬼魂附体,但随后长篇批评重男轻女的韩国社会,注释大多数都是统计数据,这就无聊了吧。还是继续贴荣格1925年的讲座更合适,这里,当荣格依靠积极想象开始熟悉无意识的内容时,他认为必须从无意识当中分离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他是内倾型的人,故而很熟悉自己的个体无意识内容,一旦发现不属于个体无意识的内容,他便试图将其人格化,这些人格化的内容来自集体无意识。不过,他提醒听众,这种方法基本上不适合其他人。随后,更有趣的讨论是关于艺术的。荣格派心理学家认为,“英雄”是一个原型,“母亲”是另一个原型。荣格此处讨论的是母亲原型双重性对英雄的不同作用。如果每一个人都成为(迟早将成为)自己的分析师,那么,关键的环节就是英雄克服无意识母亲的邪恶方面。法兰茨的著作提供了更详细的这类分析。这里就是关于艺术的讨论,虽然是1925年的,但对于理解当代艺术仍有指导意义。例如,荣格解释了毕加索抽象绘画,还评论了杜尚的“走下阶梯的裸女”。他认为现代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相当于梦对理性生活的作用。在注释里,2012年修订版的编辑大量引用了荣格《红书》,与正文互补阅读。然后是第八讲的讨论阶段。这几页随处可见荣格的思想闪光,我只能用红笔标识,很难在这里复述。这几页,在我的印象里,应当是荣格对心理内倾型的人和心理外倾型的人的最佳描述。故而,值得永久保存。
杨英锐来信:(转发,与北大物理系李新征先生的私聊)看这篇吧,其中专门讨论了科学语言的双腿结构。您今天的报告非常精彩。我最近也在思考相语言(当然比您的简单多了),我很欣赏你的相语言思想。我提出的是算子态与相变。例如,构造了波函数后,套入薛定谔算子就叫波函数的薛定谔相,套入狄拉克算子就是狄拉克相,套入牛顿均值算子,就是波函数的零态(null),叫牛顿相。从一个算子相变换到另一个算子相称为相变。换一个大致的逻辑学说法,对于物理学语言而言,动力学分析如标准模型与规范场论就是一种句法,而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则是一种语义学。两者如何匹配,是元性质。在热力学中引入动力学概念和在动力学中引入热力学概念,沿此进路的任何努力都是有意义的。英锐
四点多在阳台上思考荣格心理学。我的心理类型肯定是外倾型的,因为,我的全部生活意义都维系于我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以致我在夏威夷生活期间明显感觉到无意义性。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外倾型的,荣格这样的人极少。
2023年1月30日
答复陈玉兴:这是一位天才,享有天才之名已经很久了,我们常用的数学软件 Mathematica,是他的杰作。他的博客文章很长,下载了的人,大多无法通读。他总是试图发明最佳方法与地外智慧对话。
杨英锐发言:(转发,与某同仁的讨论)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有几点可以马上回复,其他还需要思考。(1)1997-2000我同时在普林斯顿心理系Johnson-Laird 的推理实验室和ETS做博士后,课题之一就是GRE设计与难度系数测试。其中,就涉及 analytical reasoning 与logical reasoning 的复合任务设计。我曾一个人做过860人/题的“think aloud”实验並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做coding。 最后文章发表在Cognitive Science。其难度涉及两种认知通道的并道涨落。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发展一套心智元逻辑理论,但发现无法解释复合实验任务的结果,后来才应用理论物理模型发展出推理动力学模型。我原是学数理逻辑,曾经看不上analogical reasoning。近些年对布尔巴基数学学派和范畴论的理解深入了些,才意识到其深刻之处。在这一点上,皮亚杰有先见之明。(2)关于《The logical foundations of local symmetry and symmetry breaking》一文。第一,历来,在文本逻辑分析中有过分别使用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塔斯基不可定义性定理的努力。在文中我对二个物理学命题的逻辑文本分析,最初也是试图分别应用这两个定理,发现做不出来。后来混合使用这二个定理,才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这是文献中第一次使用这种数学技术,是显著的。同时,为科学文本元分析找到一个新的方向,是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另外,物理学家的认知通道和物理学语言的概念框架密切相关;这也是此文与人类认知的内在联系。(3)我建议可以重温以下杨振宁(2014)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从麦克斯韦意识到电紧张度及电场小旋窝,到磁矢势,以及后来的规范势与不可积相因子,联络与平行移动,纤维丛势空间,玻姆效应等,迁移过程的漫长与辉煌。我认为热力学相的概念也会出现类似的结构性迁移过程。我以为算子态及其相变的概念在数学上会是有意义的,它变换的概念有区别,在应用上也方便。英锐
进入第九讲之后,荣格与听众的对话变得越来越深入,于是,译者的错误也就越来越严重。这里贴的译文,相当令人困惑,我只能试着加以澄清,我随时提醒诸友记着荣格确立的四种心理机能在四象限图里的位置:thinking vs feeling,在这两种对立机能的情形里,两种对立的辅助机能就是:sensing vs intuition。诸友应当能够举一反三,只要每次将这个四象限图旋转九十度就可以获得其余三种机能占据优势时的四象限图。注意,基于只用两个字的汉语表达困难,我建议使用四个字的汉语表达,我认为正确的翻译是:thinking(思考机能)、feeling(整体感受机能)、sensing(感官觉察机能)、intuition(直觉感知机能)。下面的第一个九宫格旨在描述对立两极之间的动力学过程,心智正常的人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保持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脆弱平衡,当这一平衡被颠覆之后,心智就成为病态的,而且越来越病态,最终变为不可理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弗洛伊德的患者大多是神经症患者而荣格的患者大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注释里,索努仍大量引述荣格《红书》的内容,以便与1925年的正文构成互补内容。这是第二个九宫格的讨论,后半部分特别有意义,仍是关于艺术与艺术家心理状况的。前半部分接续上一个九宫格的讨论,这里说的荣格深入研读诺斯替教派文献,主要是指炼金术里的对立两极相互转化与综合的动力学体系。所以,在荣格1913年12月的梦境里,先知以利亚(腓利门)与舞女莎乐美(她请求希律王将施洗约翰的头颅赐予她)这样对立的两极之间的永恒结合。多亏1914年8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荣格理解了自己的梦,否则,荣格也将陷入精神分裂症。这是最后一个九宫格截图,可见我用红笔标亮的文字多么密集,这是因为,荣格在这里更深入地解答了优势机能与劣势机能的动力学问题。荣格的方法是:因为优势机能已将与其完全对立的劣势机能压抑到无意识之内,故而我们只能借助两种辅助机能来对抗优势机能从而削弱优势机能的力量以使与其对立的劣势机能逐渐变得强大。荣格举例,这里出现了大量的翻译错误以致译文变得难以理解。例如,“知觉的态度”,原文是“sensing”(感官觉察)。与感官觉察这一机能完全对立的机能是直觉觉察这一机能。荣格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优势机能是感官觉察,那么,直觉觉察机能就处于无意识状态里。可是一个人的美学能力通常需要直觉觉察机能,然后才引出尼采的贡献。随后,荣格指出,如果一个人的优势机能不是感官觉察而是思考(中译文是“理智的态度”),那么,与思考机能完全对立的劣势机能就是“整体感受”。当整体感受沉入无意识状态时,思考者就会完全脱离现实生活,也就是说,他只有工作而不再有生活。这样,我们才可理解图2的观点。而关于两千年前基督教初期的心理状况的分析,非常深刻,让我立即想到必须推荐给诸友一本老书,卡尔•考茨基的《论基督教之基础》,我年轻时(大约20岁)读了这本书,所以现在很容易理解荣格关于基督教的许多评论。译文的错误再次出现,我不再逐一澄清,因为,只要诸友遵循我建议的四字翻译,并注意举一反三,就可理解这三幅截图的内容。
林京来信:汪老师,今天您贴的文章,很重要,我将其中的论述,按照我的理解,记录一下,分享给您:thinking和feeling是重要的,sensing和intuition在无意识中,受到集体无意识的侵染。feeling是在每一种情境中都允许可能性的存在,intuition的元素就会进入,此时的直觉似乎与西方的直觉不同。sensing是吸收无意识材料时,给这种材料出现的机会,或者说为了吸收而去观察。荣格的力比多比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更可以进入无意识,力比多上升到精神的价值,而精神的价值已经沉入到无意识中。以前和您说过写过一篇关于力比多的文章,就是为了回答那位老教授的疑问:“力比多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的关系?”。劣势功能,是破除执念后的feeling。
创造力的火花离开了意识,被埋在无意识中。所以,创造力来自feeling和sensing状态中的intuition显现。我答复:嗯,我觉着你现在的理解正确。
几乎听完了东野圭吾近两年的作品,我的感觉是,2021年的《希望之线》,超过了另外两部,即《沉默的巡游》和《无名之町》,应当与他的神秘主义作品《祈念守护人》并列为他的最佳新作。
答复陈玉兴:呵呵,这是一个悠久的议题,例如,Helmut Schoeck 1966年著作《嫉妒》,是我写作《行为经济学讲义》时的经典参考书。你发布的这篇罗素论嫉妒,其实相当浅薄,大约只是罗素这类学者能够发表的见解。况且,罗素从小在爷爷府邸长大,爷爷是英国首相,小密尔晚年成为罗素的教父,罗素家世优越,很难体会“嫉妒”一词。我自己也一样,难以体会“嫉妒”一词的深意。可是,如我和罗素这样的人,确实没有资格批评嫉妒之为一种如此普遍而重要的人类情感。刘小枫1985年著作《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专门有一章论证文革起因于大众的怨恨心理,他有巴塞尔大学的神学博士学位,深谙基督教深层心理。被英国人认为是最聪明的英国人,哲学家威廉斯有一篇著名的文章,“moral luck”(道德幸运),陈嘉映的译本最佳。缺乏嫉妒心理的人,例如我自己或罗素,终究是因为尚未被命运抛入恶的深渊,这就是威廉斯所说“道德幸运”的人,切忌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他人的嫉妒心。在人类演化视角下,嫉妒可说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激励。前引舒尔克的著作里,人类社会最早的制度,据他考证,就是防止性嫉妒的社会契约。我在去年为EMBA授课时特别介绍了当代文献,这些作者研究各种企业内部的嫉妒之为激励以及防止恶性嫉妒的机制。似乎没有见到“嫉妒”基因。染色体组学目前发表的仅仅是抑郁症的基因分布图谱。人类五种基本情感不包括嫉妒这样的复杂情感。
昨天电脑检索“dementia”最新的文献并阅读,故电脑时间相当长,但整夜没有明显的头疼,微弱的先兆也很快消失,晨四点半起床。
2023年1月31日
永生如晤,这篇文章很好,我理解你的思路。我的建议也许过于雄心勃勃,仅供你参考。环境的可持续性,本质上要求你的模型将与环境容量配套的另外两大因素——“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内生于模型。否则,当然会出现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我印象里,Chichilnisky 试图建模内生技术进步。但你的题目更庞大,必须将生育率纳入“偏好”,并且建模内生偏好。这样,一般均衡的三大前提,偏好结构、技术结构、资源禀赋结构,前两大前提都是内生的,于是,模型的外生因素只是资源禀赋结构。这一结构,如阿罗所言,包含了社会正义问题,你的文章也提及了这一点。但是,依照阿罗的思路,若要内生“社会选择机制”,困难极大。永生答复:非常感谢丁丁老师的指点!我明白您提到的困难。现在文章更多还是思路性。我们正在这个方向下,从一些具体的可定义、可操控的议题入手,做系列的文章。我读您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叹服于您的博学和深刻,以及文献信手拈来的洒脱。我在给学生开一门《经济学: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视角》的课程,基于备课和授课,在完成一部《经济学思想史:生态文明视角》的专著。我拟将思想史的东西同时做出来。再次感谢丁丁老师赐教[玫瑰][玫瑰][玫瑰]。我答复:永生客气了,我看你的文章感觉你已回国工作,目前似乎在社科院经济所?张永生答复:丁丁老师,我2019年底,到社科院新成立的生态文明研究所做所长。我答复:啊哈。祝贺永生!我刚刚发现你还在我微信的“另类”名单里。这是因为,2018年,我被要求“停刊整顿”,也牵涉到我在大连的跨学科中心,于是也一并“停职整顿”。从那时开始,我就拉黑了全体朋友。然后逐一审查,才释放,也就是允许看我的朋友圈。不过,许多朋友没有来信询问为何看不到我的朋友圈,而我也始终没有时间逐一整理完毕。永生答复:谢谢丁丁老师!您的朋友圈深刻又好玩[微笑]我答复:是呀。我几乎每天都会发一些学术评论,因为许多朋友每天督促我写。说实话,荣格的思想也挺适合生态文明研究所的呢。永生答复:高产的天才,都是逼出来的[微笑]。是啊,标准主流经济学之外的深刻思想,灿若星河。用生态文明视角将它们重新组织起来,非常好玩[微笑]。
荣格常常将“本能”与“集体无意识”互换使用,荣格这一段评论,背景是康德以来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荣格建议保留“意志”这一术语,并将它视为“自我意识”(ego)的一种能力。然后他说,自我意识能够调动的能量,与集体无意识的能量相比,微不足道。荣格建议的“四两拨千斤”之法,就是通过自我意识的“积极想象”创造出一些意象(此处译文是“幻想”),只要自我意识允许这些意象自由演化,由于这些意象来自集体无意识,它们蕴涵的能量是集体无意识的能量,远超自我意识能够调动的能量。应当认为,这也是荣格临床心理治疗的原理。荣格的力比多概念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后者主要指“性本能”蕴涵的能量。当然,弗洛伊德在经历了世界大战之后开始修订自己的观点,引入了“死亡”本能,这样就与荣格在这里说的“生”与“死”是两种最原始的本能(力比多),达成了几户完全的一致。注意,现代人与原始人的本质差异,对后者而言,生与死的心理距离非常近,以致于原始人很容易就接受死亡(放弃生命)。另一方面,现代人生与死的心理距离很远,以致于现代人尽力回避死亡,但如此就使死亡本能继续成为无意识的力量,并通过战争之类的渠道获得宣泄。也因此,现代文明更容易激活毁灭性的力量。荣格在后面的讨论里,更多提及现代心理的这一毁灭性质。图3至9,第十讲及上一讲的讨论阶段,延续了第九讲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讨论。荣格将这一思想追溯至古代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他指出,奇怪的是,古埃及文明没有显著的辩证法思想。经荣格提醒,我也回顾自己的古埃及知识,似乎如此。根据我收集的当代古埃及神话研究,首先,尼罗河周期性泛滥与农业之间的固定联系必定导致古埃及人的时间观是永恒循环的,即“圆形的时间”。可是,浏览各类《埃及亡灵书》,我注意到在冥府的时间并不是永恒循环的而是,更像是静态的,集体无意识里没有时间和空间,只要亡灵通过了欧西里斯的审判,就会在冥府里永恒存在。可以认为,古埃及人的心理结构兼有古代中国和印度的循环性与古代西方的直线性。这几页非常精彩,我无法概述或解释,只能请诸友认真阅读。现在荣格讨论中国思想与印度思想之间的差异性,不过,他推测老子在担任周王图书馆的馆长时期也许接触了奥义书这样的印度思想,从而道德经表现了与奥义书的相似性。当然,荣格指出,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熟悉黑格尔辩证法的朋友们,如我这一代学者,很容易读懂荣格此处的讨论。他所说的对立两极及其超越,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正题-反题-合题。荣格临床心理治疗的原理,就是要将力比多(能量)的正与反之间的对立,通过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交流,达到新的综合(合题)。这里出现了第11讲的开篇即第10讲内容的讨论阶段。注意,理解我用红笔标亮的文字,背景是我用四个汉字翻译的四种心理机能,以及,思考机能和整体感受机能(荣格所谓“两种理性机能”)是辅助机能时,那么,两种非理性机能——感官觉察机能与直觉觉察机能,当中的一种机能占优势的情形,这里,荣格举例分析的,首先是直觉觉察机能占优势的情形,其次又讨论了感官觉察占优势的情形。此处,译文里的“理智”就是“思考机能”,译文里的“情感”就是“整体感受机能”,译文里的“感觉”就是“感官觉察机能”,……,可见,汉语翻译只用两个字是很难避免误解的。这是最后一个九宫格,请注意关于第10讲的讨论结束之后。因为,与中国社会密切相关。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也被佛家称为“末法时代”。根据荣格此处的分析,当我们在意识里杀死了英雄之后,我们的无意识里就越来越强烈地存在英雄意象。只要有机会,例如希特勒这样的人格转换障碍症患者掌握了权力,他的疯狂言行很容易就激发大众集体无意识里的英雄意象。其实,我读荣格这段论述时想到我最常引述的克里希那穆提的名言:在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地方没有智慧。
董方超的朋友岑灿来信:提一个趣事:我从2019年开始梦到满地是蛇,我被吓坏了,之后陷入了极大的恐惧,当然也有一种呼召,有一个“声音”。之后专门回家做自我探索,那年接触了坎贝尔,之后下定决心辞职回家读书重新认识自己。蛇梦随着我的精神修炼开始演化,从一开始的满地是蛇无力招架,到我慢慢知道蛇的名字(古代巫师降服妖魔的方法之一就是说出它的名字),而变得不再恐惧,再到今年的梦里,我看到蛇在家里,没有人管,我能够知道它,并且把它赶走,这一期间我由于过度沉浸于精神世界,精神会感觉到自己有“融化”的感觉,并且我故意把自己拉入病态,试图去体会更多阴影,有时候精神调控不了,我就用纯粹肉体的方式来控制自己,比如冬天洗冷水浴。大概3年快4年的自我分析和精神修炼后,我前天晚上突然听到了一个新的声音,是低低龙吟声。我答复:很有意义的神秘体验,由一系列梦境铺叙到龙吟。岑灿答复:对,而且龙也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我自己整合的结果是龙,我对此也有些兴奋,龙本身是一种整合的、凝聚的象征原型,我之前一直在精神上有些问题,我能感觉到强烈的”同一性”危机,我发现日常生活中仿佛有非常多个我,但我不知道谁才是真实的,这种状态从青春期开始持续,到我做蛇梦之后,再到回家,我的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明晰和融洽。这种修炼里,最需要提防的是傲慢—自我膨胀。我答复:对。龙吟象征着在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发展,那里是远古“东夷”文明圈。在华夏文明形成时期,东夷族群的贡献大于西方的夏族群(傅斯年《夷夏东西说》)。龙是东夷的远古意象,波及到西北和西南,是很晚的事情。有趣,当年有位先生说,我会在东南起家。这个我也去考证一下,我内心还是怀疑的,这到底是我自己为了个人的立法而师心自用,还是真的学习到了智慧,仍然有疑惑,不过要放到下一次闭关了。敢问老师对此有无见解呢?这里涉及到一个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尼采之后的伦理学,个人如何立法,并且什么是新的符合人类现有发展的道德秩序,我关注的女性主义研究者没有办法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更多在于权力而非人性的完美或者整全性。我答复:闭关的功能在于集中注意力于最基本的意象。我觉着,如果你将来遇到了瓶颈环节,再去闭关。嗯,女性主义运动现在是第四代了,远离了第三代的初衷。岑灿答复:肯威尔伯的《性、生态、灵性》,给出了一条共融之路,也给人很大启发,大致观点是,将人类的冥想智慧看做最高,精神分析和超心理学只是一个进阶阶段,但即便如此,完成高度整合的人也还是很少,而且在精神修炼方面,男性与女性可能基础原型不同,但在高层次上都体现出超越性。老师,如果我言多打扰您了,不必出于礼貌回复。我答复:不客气,我刚才去另一个房间。对,威尔伯晚期的思想很重要,尤其要看看他最近几年的视频。不过,他毕竟没有避免那样严重的疾病,以致现在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在整体视角下,身-心-灵,是整体。岑灿答复:您eros和logos的观点。再给您提供一个我前段时间的梦。醒来做了个很有趣的梦。第一个梦梦到大概是杜甫在梦里写了一首诗,不算特别好的诗,他是少年杜甫,虽然不是佳作,但是笔力惊人,清新俊逸,气冲斗牛。我在梦里大感叹,难怪世人想做诗人,我也要做,实在太爽了。第二个,梦到自己在一个人家里,睡在曾经放尸体的位置上,主人家的爱女去世了,我由于恶作剧还是什么原因代替了尸体存在躺下(梦里得到了对方家人的允诺),我没什么恐惧,只是脑海里想着一副干尸的画面。又遇到一女性,差点与之发生关系,但是想到她要马上与人结婚,就让她离开了,看到她下楼后身姿摇曳,还有些不舍。又路上遇到一堆女性。第三个,又梦到自己有个父亲(不一定是父亲可能是长者),和他交涉之下,他问我想走什么道路,还是想修仙,他可以带我拜师,我心里盘算一下,意思是说,要修仙,但是科学不能丢。然后就跪在地上磕头说,我要修仙,我要修仙!梦里父亲(我不是他亲生的)还有位师弟,也姓岑,坟墓在旁边,曾经力大如牛,我们一同怀念他。梦中的最后,就是我在地上不断磕头如捣蒜,请求“父亲”带我走修仙的道路。第一个梦,诗人、英雄。第二个梦,少女、爱欲。第三个梦,父亲、老人。诗歌——一开始梦到大诗人杜甫,是自己艺术命运的一种暗示,未必自己就是杜甫,少年杜甫托梦而来,但是意味着诗性潜能的穿透力。女性——是我一直在乎伦理,尼采之后的伦理学,代替尸体的存在,尸解之后重生,从女性那里可以获得关爱,但还是无意识要追随“智慧老人”的自性化道路,也就是梦中可以带我修仙的父亲。修仙——梦里对修仙确实是极度感兴趣,要不然不会在地上不断磕头请求拜师,修仙暗示精神修炼,从荣格角度是自性化之旅,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精神上成全给予过自己爱的女性。这回到西方语境,索菲亚终究还是带诗人走向了天父。我自己的解读。我答复:我信任你自己的解读。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只能自己解读自己的梦境。在我看来,你的概述也很合理。有重大主题的梦常常是以系列方式显现的,并且,系列的梦的演化,伴随着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这是因为,无意识的人生与意识的人生,恒有互补的要求。
感谢董方超的朋友岑灿来信描述了自己的蛇梦系列,真是宝贵的神秘体验。于是,我将荣格讨论蛇意象的其余几页贴在这里。这张示意图也是荣格讲座留下的,注意右端的文字:蛇,在此案例里象征劣势机能“感官觉察”。这就与中国人的想象迥异,因为,蛇在中国人想象里,象征“直觉觉察”或“整体感受”。只因为荣格坚持区分了这两种机能,所以,整体感受被荣格归入“理性的”而“直觉觉察”被归入“非理性的”。荣格这样的划分,我在博客文章里提醒过读者不应过于认真对待。这是因为,荣格这一见解是他思想成熟期(1920-1930)之前的见解,其次,这一见解的背景应当是早期荣格对“理性”的独特理解。感官觉察与直觉觉察都只是觉察而不是整体把握,所以不具备理性的整体特征。荣格晚期论述的理性,已更多贬义,例如,他说过,理性只不过是全部偏见的集合。荣格不信任自己的语言表达,所以,我们不应过于认真对待他的语言表达。我自己更信任我对《荣格全集》卷六至卷十八的整体把握,切忌断章取义。再次推荐这本工具书:John Michael Greer 2017 The Occult Book --- A Chronological Journey from Alchemy to Wicca(奥秘学手册——沿着时间从炼金术到巫术的事件系列)。作者是当代最活跃的神秘主义学者,我在介绍张卜天翻译的那位荷兰奥秘学教授的著作时介绍了这位美国学者。例如,在18世纪,一位学者考证,塔罗牌起源于古代埃及。岑灿的私信表明,他的蛇梦系列最终升华为“龙吟”。他提供的个人资料与我在课堂上讲解的中国早期意象几乎完全一致:最初是蛇,然后演化为龙。中华第一龙的遗址是六千年前的,此后才有甲骨文,所以,蛇的意象无从查考,只有新疆出土的许多伏羲女娲图。岑灿的私信表明,他的蛇梦系列最终升华为“龙吟”。他提供的个人资料与我在课堂上讲解的中国早期意象几乎完全一致:最初是蛇,然后演化为龙。中华第一龙的遗址是六千年前的,此后才有甲骨文,所以,蛇的意象无从查考,只有新疆出土的许多伏羲女娲图。岑灿的蛇梦系列在他返回故乡之后逐渐演化为“龙吟”意象,然后,他准备在杭州创业。龙是东夷的远古意象,波及到西北和西南,是很晚的事情。岑灿发言:离岸才知天阔,入海始闻龙吟。这是那天写下的句子。
市场经济或任何秩序,都有自己的对立事物,当一种力量盲目发展到极端的时候,与其对立的力量就开始增长。这是黑格尔哲学,也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荣格追溯这一思想至中国的老子和印度的奥义书。事实上,战后德国经济的奇迹,所谓艾哈德奇迹,它的缔造者是奥肯及其追随者,他们自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学派,与美国这样的盲目的市场学派对立。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