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
一直有传闻。然后,上个月有一篇论文,《自然》发表的,大致就是两位权威的遗传学家反复核对新冠病毒的演化历史,认为不可能是自然演化的。全世界4P实验室主要集中在美国,有能力研发这种病毒的人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我刚刚看了你发布的视频,也许这位“主席”就是两位权威之一,他述说的,很像我读过的那篇论文。但是,他毕竟也没有证据。@黄益平 他只是说“I'm pretty convinced that …”,也就是我刚才写的这些猜测。
读葛亮的《燕食记》之前,我浏览了这本新书:2022 A Philosophy of Recipes --- Making, Experiencing, Valuing(菜单的哲学:制作、体验、评价),这本文集收录了烹饪哲学的最新思考。任何菜肴的烹饪,不论是否有文字表达,菜肴总是有“形式”与“质料”的。菜肴的形式,例如“菜单”就是烹饪哲学的研究对象。史前人类大约在六十万年前已使用火,那时他们应当有了生肉与熟肉的经验,并感觉到熟肉的能量转换效率更高(例如一个人白天吃一块熟肉,与吃一块生肉相比,大约能多走多少路)。那么,最原始的“菜单”应当就是基于经验将肉放在篝火上灼烤到何种程度是最佳的。这本书探讨的大约就是这类问题,以我的见解,书内列出的七个菜单哲学问题,第一个是核心,其余的都依附于它。这个核心问题是:菜单表达的,是过程还是要素?呵呵,有些像我们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议题:经济活动是过程还是要素?奥地利学派关注经济过程,而其它学派关注经济要素。二者的本质差异在于:如果你关注过程,那么要素必须也被视为是过程。明白了吗?我虽然还没有开始读葛亮的《燕食记》,但我毕竟写过“美食经济学”,我思考过“美食”的定义问题,这是哲学,不是文学。
答复黄小骑:对。但是这张图为何单独强调“三焦”?在中医脉学里,三焦是一个很晚才出现的概念。能量的核心一直是“脾”——运化五谷。西医的发现,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细胞库,也就是说,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环节。此外,精气神,各有自己的器官。我建议你查考李辛的思想史,然后再深入阅读。看到了,宋祚民是孔伯华的弟子,这个师承是可靠的。我看到他讲“内经”,就可以放心读了。因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副教授们大多数都以研究内经为基本功,故而,竞争激烈,名家林立,你就很容易识别。是。孔伯华的思路是可靠的。尽管三焦的概念晚出,他如果重视三焦,就有临床根据。李辛的弱点是,他仅仅是一名硕士,“身心医学”。刘力红是文献学博士,为补足临床经验,拜了至少三位老师。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排第二。萧龙友排第一。不过,我从未见过他俩的著作呢。孔伯华的侄子,似乎写过孔伯华医案。你试着检索看看。侄子的姓名是孔嗣伯。当然了,医案不是理论著作,咱们外行也读不懂。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浩如烟海。
黄小骑找来萧龙友集,我浏览目录,截图这一篇,极合我意。京城四大名医之首,医患关系从袁世凯孙中山到毛泽东,安能不隐?
2023年1月9日
萧龙友 1940 《中国制药学》序。这篇也值得咱们外行阅读。中医之衰败,不是因为经典失学,而是因为良医失传。现代教育运用于中医教育,实质是扼杀了中医。但若社会有巨大的需求,“良医”仍会自发涌现。故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良药”不再。所谓“药”,当然是与“病”相待而立的。环境污染,气候变迁,农事更迭,中草药早已不是汉代的了,况且,即便有心人栽培草药如萧龙友这篇短文所述,现代人的“病”也早已不是汉代的了。这一议题困扰我至少二十年,可追溯至我读刘力红2004年出版的《思考中医》之前,关于“中西医结合”(季仲朴)思路的可能性。要说现代人的“病”,或许主因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现代”,就中国而言,大约从清末民初开始,标志性的运动应当是1920年代公立学校逐渐取代私塾。此前当然有几十年的“铺叙”,诸如洋务运动。生活方式的普遍现代化,工商与教育,是塑造性的力量。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开篇就说,长期而言塑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力量只有两种:经济的与宗教的。孔子以降,中国人不再真有宗教。故而,在马歇尔这一命题的视角下,长期而言塑造中国历史的根本力量就只有经济的这一种。也可说,中国人根本而言就是“经济动物”。例如,罗素《中国问题》开篇受中国某位友人之托不得不陈列中国人劣根性三项:贪婪、冷漠、爱撒谎。尽管罗素自己推崇中国文化(以“反战”心态),而1920年与他同在中国的杜威激烈批评中国文化(以“民主”心态)。不论如何,经济动物若生病,大约总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现代经济生活,经济动物“疲于奔命”,赚钱是纲,其余都是目。桑德尔询问“金钱买不到什么”,虽说是他在亚当斯密的故乡发表这篇演讲,叩问的是斯密。被这一问题扣醒的,实在应当是现代中国人。要知道,金钱买不到真实的情感生活,这才是现代中国人“病”的症结。也难怪小骑买李辛的几本著作,或许因为李辛目前是“身心医学”的名家。药食同源,身心同源。西医的“整合医学”,仍很幼稚,但最接近中医思路。西医的免疫学,苦于不能接近中医思路,才有目前的困境。而中医思路在中国却早已命悬一线,只剩下一些思想片断。如果有人认真要振兴中医,必先“尝百草”,重新体验这些药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可对治现代中国人的病。切不可以西方的办法,检测百草的“毒”,那是要让张仲景写入《伤寒另论》里的笑话。中医用药的精髓是“允执厥中”。过与不及,都是“毒”。若检测一味草药有毒就永远弃之不用,则中医无药可用,就只剩下针砭之法。又或有人检测到针砭之法亦有毒呢?这就是毛主席批评的“形而上学猖獗”。凡不以演化的动态的眼光看事(事物与事务)的人,在他看来就是形而上学(偏离这一短语原意不远)。中医的哲学是演化的、动态的(动力学系统的)。停笔,在两千字限度内。
2023年1月10日
刘利成来信:汪老师,您好,和您分享最近的经历。上个月中旬我感染了新冠,就发了一天烧,然后就上班了,前两天没什么感觉,第三天感觉就不好了。这个期间人很虚弱,没有精神,休息也不好。于是晚上就看视频,我看到了一个鬼片,之前从来没有害怕过,但是这次让我感觉得恐惧。这件事情让我意识人是有魄的,如果没有魄就没有精神。如果没有精神,会对很多外在的事物没有兴趣,不能积极的应对。我以前从来不相信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认为很违心,不科学,但是我现在开始慢慢相信这些东西,精神可以支持一个人的世界。我答复:哈哈哈。首先,利成身体很好,只一天发烧。其次,利成第三天之后的感觉,确实与荣格为《金花的秘密》撰写的序言关于魂与魄的描写吻合。第三,至少在我的理解里,利成在生病期间,意识终于有机会转向内部,于是会有以往没有注意到的感受。
对,施一公的这个猜想很正宗,小胶质细胞是老年痴呆的关键因素,将它与APOE联系起来,其实是很符合常识的猜想,不晓得西方人为何要等到施一公来提出这一猜想。
一边听东野圭吾的系列小说,一边听葛亮的《燕食记》,我的感觉是,东野不愧是日本第一。而葛亮呢,我更喜欢他的《北鸢》,尽管那本书里的几章,也有败笔。而目前这本满城尽说好的《燕食记》,像是葛亮为他那家大学承担的研究课题的结题作品。首先,学究气太重,偏离了小说的正途。其次,使用粤语太频繁。第一章的注释,都是为不熟悉粤语的读者准备的。方言太多,极大降低了读者的兴趣,因为,美食不必依赖于方言。所以,我仍预期葛亮未来有超越目前境界的作品。我很熟悉香港的日常生活,毕竟,葛亮在港大求学的时候,我离开港大不过五年。那些年里,每到周末就是早茶。我那时为《信报》写专栏。戴天是主编,他喜欢港岛半山的陆羽茶室。不过,马上,那里就发生了凶杀案,是割喉。我们当然也就不再去了。说实话,那是1997年之前,香港的日常生活品质远高于1997年之后。戴天说,许多名厨都移民走了。也难怪葛亮这本书主要是写历史,那些消逝了的故事。
小骑来信:不泥于古,不囿于今,求其宜也。我记得,老师您曾在朋友圈说过,今读《黄帝内经》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环境变了,药变了。老师,我在想,借用《收益递增》和您的2015年1月“月报”里关于“互补性”的原理,可否这样说:去思考中医/西医的“药”,关键都在于,药物(记为“S”)的属性之间的配合(视作“功能F”),药与药之间的互补性决定其“功能F”与人(所服务的对象)之间的互补性。而背后的观念拓扑,决定了对“S”元素的选取。重读您这篇《从阿罗组织理论到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今有更多感受。我答复:你运用互补性恰到好处。关键是医生的重要性感受。
2023年1月11日
这是2022年新书:David J Anderson 2022 The Nature of the Beast --- How Emotions Guide Us(标题直译:野兽的实质——情绪如何指导我们),第10章,也就是这本书的结论:“……可悲的事实是,在过去的50年里,FDA没有批准一种全新的精神科药物。”... the sad fact is that there hasn’t been a fundamentally new psychiatric drug approved by the FDA for the last 50 years. 可见,抑郁症群体,不能长期指望药物。正道,还是要“破我执”。2021年出版的,2021 Understanding Emotions(标题直译:理解情绪),主编是一位伊朗临床心理学家,当然是资深的。不过,这本书的精华就是第一章,回顾以往半个世纪的临床心理学“药方”,评估晚近出现的“新药”。细读这些新药,大致是两类:1)基于“正念”的各种行为认知疗法,2)基于“对话”的各种行为疗法。可见,这两类新出现的疗法都不再借助药物。正念修行,当然是有效的。然而对陷入焦虑的人,很难。当然,这是“焦虑”的本质——五羟色胺水平持续低迷,你无心做任何事。所以才有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大部分抗抑郁药物都是“SSRI”类型的,也就是“选择性地提升五羟色胺这一种神经传导荷尔蒙”的药物,恰如此处所言,在以往五十年里,没有其它可靠的药物能够取代它。那么,似乎只有“基于对话”的疗法或可救济,这也是我想要指出的正确路径。虽然,“对话”对于深度抑郁的人,是很奢侈的。他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你有过深度抑郁的体验吗”,张进开创的事业,于是特别重要,同病的人,最容易对话。但是深度对话呢?这是抑郁症群体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度情感交流”。君不见,我们都戴着自己的假面,社会生活是一场假面舞会,尤其是中国人,“人生如戏”。关键是不要在转换假面时出现障碍(人格转换障碍)。无障碍的假面转换,是正常的人生。有障碍的,是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全部心理疾病。我还是要建议维特根斯坦的办法(《维特根斯坦——天才的责任》):他又来了,在门口,我邀请他进来,与他共处。必须让抑郁症进屋与你共处,否则你不可能直面人生。你必须熟悉抑郁症的假面,然后试着无障碍转换这些假面。
生物世界2023年1月6日报道Cell系列综述 全面总结衰老与癌症之间的关系衰老和癌症具有一系列重叠的特征,衰老的几个特征(即基因组不稳定、表观遗传改变、慢性炎症和生态失调)与特定的癌症特征非常相似,因此构成常见的“元特征”;而衰老的其他特征(即端粒缩短和干细胞衰竭)会抑制肿瘤的发生,因此构成优势的“拮抗特征”。失能的大自噬和细胞衰老是衰老的两个标志,发挥环境依赖的抑癌和促肿瘤作用。
董方超介绍的朋友岑灿来信:带着“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自2019年建立小读书会沿着您给出的《思想史的基本问题》的路径开始思考,后回家乡闭关三年,开了家牛肉粉店,一边帮朋友经营,一边读书写作,辗转又读了您其他的著作,也推荐给了我的合伙人们,所得收获巨大。能加到您微信,是岑灿极大的荣幸。我答复:岑灿这家牛肉粉店,格调文静,单价也便宜,所以,关键是客人的模式。岑灿答复:客人主要是中学生。开在五线城市,问题出在中学生有假期,所以一年有三个月没有生意,这家店已经在一年前被我朋友关掉了,现在另谋出路,您的有一句话特别鼓励我们,您的大概意思是,只有冬天卖冰棍的人才能称之为企业家,如今经济下行,我们试图在逆流生存,随机漫步,寻找新的机会。这是当初决策失误的一个地方,哈哈哈哈,不过总体投资也不大,6万左右,最后没亏,倒是有了1年时间来迭代产品和从顾客那里获得反馈。好在顾客对我们的产品一直认可,直到前几天还会打电话来问,我们什么时候开门。
下午陪着维莲到楼下 Nordstroms 给明明的女儿买童装并由商店寄出。我询问店员是否有任何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找了一通,极少,印度、越南。
Dear niuhealth manager, By this email, I am asking for the reimbursement of the membership Jan-8 2023 to 2024, because I did not ask for continuation of my membership when I signed my name on the application form in Jan-8, 2022, where I walked in for a subscription of a regular medicine which I needed in case. I am a visitor to Hawaii, so that day there was a young man helped me to fill up the application on an iPad in the clinic and he photo-copied my passport too. But I only asked for my membership for up to one year, not to continue. If you will reimburse me, please let me know.
Best,
Dingding Wang
欧路词典译文需要我的订正:尊敬的新健康经理,通过这封电子邮件,我要求报销 2023 年 1 月 8 日至 2024 年的会员资格,因为我在 2022 年 1 月 8 日在申请表上签名时没有要求继续我的会员资格,在那里我走进去订阅我需要的常规药物以防万一。我是访问夏威夷的游客,所以那天有一个年轻人帮我在诊所的iPad上填写了申请表,他也复印了我的护照。但我只要求我的会员资格长达一年,没有继续。如果你愿意报销我,请告诉我。
完全没有想到,这家诊所的总站在两小时之内就将全年年费退回我的信用卡了。
2023年1月12日
想到晨1点时我的一个梦,我手里拿着一个蚂蚁巢,很小,像一块苹果的尺寸,与一位朋友走在路上,他问我地上这几只蚂蚁是不是从我的蚁巢里出来的,我试着用蚁巢去拦截它们,不像是同一蚁巢的蚂蚁,但它们似乎有很大的金黄色的肚子,这时,我发现我自己蚁巢里的一只蚂蚁也有这样的肚子,甚至更大,发出蜂蜜那样的黄光,还为躲避地上的其它蚂蚁而跳了起来。我醒过来,想了一阵子,没有头绪,继续入睡了。但刚刚查阅《象征词典》“ants”的解释,欧陆词典的翻译是:谷神星的一个属性,蚂蚁被用于占卜。有一个印度神话,它们象征着所有生物的琐碎——存在的脆弱和无能;但它们也代表了优于人类生命的生命。由于它们的多样性,它们的象征意义是不利的。原文是: An attribute of Ceres, ants were utilized in soothsaying. There is an Indian myth in which they symbolize the pettiness of all things living—the fragile character and impotence of existence; but they also represent the life which is superior to human life. On account of their multiplicity, their symbolic significance is unfavourable. 事实上,这几天我的左侧臼齿再次有脓,昨天已用小指挤出,牙床似乎还没有消肿。这只臼齿旁边的智齿当时是横向生长的,大约十年前,Stanley Wong 就说过这件事,因为智齿停止发育之后,臼齿的腰部被顶住,形成一个口袋,那里很可能落入食物然后引发炎症。我记得在中科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有过这样一次炎症,卫生所的医生刺破那里,流出许多食物残渣,恢复了几天。几十年了,这个智齿与臼齿始终困扰我的身体,尽管只是最近十年,有几次化脓的情况。究竟应当如何处理,Stanley退休前给我看了一次,他认为X光片显示,臼齿的神经与智齿太近了,手术中,很容易被碰到,所以,他持保守态度。我也害怕手术,因为要局部麻醉,而且,怎样想象也是一个大手术。昨天我就是这样上床睡觉的。蚂蚁的金黄色肚子很大,像蚁后的形状,意味着什么呢。
不论这家餐厅多么高级(据这篇报道这是她探访的最贵日料),这样使用北海道大纳言红豆,另外一个是国内销售的,与这里的包装不同,在我看来是厨师的败笔。我们在楼下的Nijia日本超市买的北海道“大纳言”,250克10美元,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每次当然都要几个小时的泡与煮,不要用高压锅,才有能食用的红小豆,尽管这也不是主厨的工作。仍是在这家日本超市买的有机糯米粉,500克7美元,根据李老师的实验,制作“熟托”,然后制作小糯米饼,效果最佳,口感也最细腻。前年,李老师用日本种的红薯,蒸熟,然后搗泥,这是糯米粉的小饼子里的馅儿。每天早餐,每人两只这样的小饼子,用平底锅和极少的橄榄油(耐高温的那种),煎熟。最近几个月,李老师改用北海道“大纳言”制作的红豆沙(要有颗粒感才对),口感超过日本红薯泥。然后,最近一个月,李老师在大纳言红豆沙里加入少量的纯黄油(不要有盐的),口感极佳。我由此注意到,纯正的黄油与纯正的红豆,是绝配,也就是,构成强烈的互补。很遗憾,北海道最好的黄油,“雪印”,自从那次丑闻倒闭之后,现在楼下日本超市不再供应雪印的无盐黄油,只供应雪印的各种奶酪,味道也极好,一口就可感受到北海道独特的奶香。总之,李老师买到的,是楼下本地超市里的加州产品,也是最常见的无盐黄油。白色的,是这样制作的糯米红豆沙饼,咖啡色的,是尝试用日本店的南瓜做成的泥,加在糯米粉里制作的,但口感远不如白色的。
这是荣格传记第四章的两个案例。一个人的重要性感受,首先取决于他的心理倾向,荣格是典型的内倾型,于是他毕生体验了许多次这样的心灵感应。可是,荣格认为弗洛伊德是外倾型的人。不难理解,在弗洛伊德的文集里,有显然针对荣格的批评,我只能下次贴在这里。贴完了荣格自述的第二个案例。弗洛伊德对荣格的批评,车文博主持的弗洛伊德全集中译本。真遗憾,老先生今年1月4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辞世。
半夜梦里,胡锦涛在楼梯上递给每一个下楼的人一只销了皮的苹果,我说一会儿我再来拿,他就放在扶手木头桩上,等我从公园回来,看到楼梯上每一个柱头都放着一个销了皮的苹果,我就拿了一只吃。半夜之后,又有一个梦,主题就是我在人多拥挤的地方丢失了装有很多钱的钱包。这是一个常发生的主题,现在想想,应当是提醒我再这样下去会损失很大。四点半起床,整夜不头疼,虽然咽口水的时候,右侧智齿位置疼,因为三天前吃烤鸡翅,可能伤了那个部位,现在肿痛,希望不是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左侧智齿的脓包,也让我入睡困难,想起来就发愁。
2023年1月13日
荣格自传的第四章结尾与第五章开篇都涉及他与弗洛伊德决裂的缘由。听完第五章,我受益良多,因为,从他的自述里可体会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更细致的环节。例如,他母亲也有很明显的第2人格(神秘主义),而且他母亲在家里始终是主导人物,强势但有爱,她的神秘主义对荣格有毕生的影响。我也理解了荣格解释阿德勒学说时建议的“厄洛斯(爱神)的权力欲”这一看上去矛盾的短语。荣格的父亲大学毕业之后精神生活就开始僵化,每次他与父亲探讨神学问题,他父亲都坚持认为只要信仰而不必探讨信仰的理由。这就使荣格对父亲只有怜悯之情(父亲毕生担任神父却无法摆脱僵死信仰与理智人生的矛盾)。而荣格小时候就有了关于上帝的神秘体验,故而他深信真正的宗教感必定基于神秘体验,而他父亲始终没有这类体验。注意,弗洛伊德与母亲的关系毕生都是亲密的,而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很糟糕,以致在父亲去世之后,弗洛伊德难以走出自责的阴影。后来,当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时,荣格也难免要承受弗洛伊德早已对他指出的“弑父情节”带来的自责。更重要的当然是,如荣格所言,两人决裂的真正原因是基本思路的分歧。索努建议读者在阅读荣格红书之前,应阅读荣格自传。事实上,我感觉荣格自传是《荣格全集》的必要引言。尽管听书的时候永远要警惕翻译错误,例如“潜意识”其实是“无意识”,但讨论弗洛伊德的时候,“潜意识”确实可能是潜意识而不是无意识。总之,听中译本还是很合算的,因为不耗费视力。我这一代学者,七十岁的时候,视力远比听力更稀缺。
午餐也无法正常进行,因为每次吞咽都导致右侧智齿肿胀部位剧痛。维莲用电筒照了几次,看到两处伤痕,一处在智齿牙床外侧,一处在顶部,似乎是被三天前的烤鸡翅扎了之后发炎的。我用食指按摩智齿周边,像是肿了一圈,前侧与后侧都很疼。好在,似乎不是食物藏在智齿留下的牙床里导致的发炎。要继续观察几天,才可决定是否就医。
这是第六章,荣格在1913年试图理解自己的那些“冰海浮尸”梦,开始用石子搭建城堡,那是他儿童时期的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他破解了梦的涵义。而且每次他的思考遇见门或墙的时候,这样的游戏都有效地帮助他“入门”或“穿墙”,相当于今天游戏里的“通关”。这些梦在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突然不再出现。由于这是荣格经历中最著名的故事,我略去了不少截图。关键在这几页,智慧老人,在西方思想传统里的意象是《旧约》的先知以利亚。在荣格的“积极想象”过程中,以利亚与荣格的对话解释的是个体无意识展示的梦。荣格又遇见了异教徒的智慧老人腓利门,他与荣格的对话,解释了集体无意识展示的梦。虽然,这两类梦也许常常混合出现在同一梦境里,只不过,象征符号不同。腓利门的智慧是西方思想传统之外的智慧,荣格认为是东方的智慧,核心意象是“曼达拉”。也是在这一年,荣格在积极想象中画出了他的第一幅“曼陀罗”。很遗憾,我手边没有2020年出版的荣格自传的新译本。根据胥帅的报告,于玲娜的新译本,忠实地使用了“无意识”而不是“潜意识”。荣格手绘的腓利门,头上有角,双手一共有四把钥匙。在红书里,智慧老人是以利亚。西方传统里的双翼,源自古代埃及的守灵神“Ba’at”,根据墓里的《埃及亡灵书》,每天日出前,亡灵的守护神就带着死者的灵魂到墓地外面游荡,日落时,护送灵魂返回墓地。现代人想到的更可能是“吸血鬼”的生活方式?
昨天下午三点多,智齿周边肿胀疼痛难忍,在地图上找到楼下CVS药店网站,发现美国有立即止痛的麻醉剂,不要处方。于是下楼去买了一种,有若干种,不是放在药柜而是在牙科保健柜台,如果不是一位菲律宾上药女工的帮助,我们根本无法找到。买回来,消杀,我用盐水漱口之后,维莲用棉签沾着麻醉剂,涂抹在右侧智齿牙床上。我感觉像牙医注射麻醉剂那样,微热,然后疼痛就开始消失。这类药物的成分是Benzocaine,含量通常是20%,一天不超过四次。其实,昨晚六点用药之后,整夜不疼,也整夜不头疼,早餐之后仍不疼,但确实也没有消肿。要观察这次牙疼的病因,七天之内,不消肿,只好就医。
2023年1月14日
这是著名的故事,荣格一家人都经历了神秘体验。他大女儿看到的,在他小时候也看到过,荣格说他那时看到母亲的白衣从卧室里走出来而脑袋与身体是分离的。集体无意识的能量涌动是真实存在的,荣格称之为“共时性现象”。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任意的甲和任意的乙,在心理深层分享同一集体无意识。如果甲居然能将他感受到的集体无意识里的某一情感表达出来,与此同时,乙也在感受集体无意识里的这一情感并试图表达它,那么,甲和乙之间就会有心灵感应,与距离无关。
最近十年,Matias De Stefano 一名拉丁美洲青年人的视频广为流传。这是“盖娅”网站为他拍摄的传记。他接受专访的视频。这孩子从小就有神秘体验,在几十个视频里,我下载了五个。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视频,也是专访,手边找不到了。他在那里的谈话很谦虚,他说,只有当他能够从集体无意识的无数情感当中分离出某些可表达的情感时,他才发言。但是他小时候很难分离这些情感,只是生活在集体无意识当中,有神秘体验却难以表达,这些体验告诉他说大约2012年的时候他必须开始数千人参与的一项工作。果然,那一年他发起了这一工作,主旨是要在地球上选择一些局部,由数千人共同将那里变成洁净的土地。还要将一把铜钥匙埋入地下,他说,那个世界精神告诉他这样做,必须在地球上的若干地点这样做,等到这一网络完成的时候,地球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所以,他的视频里常出现他拿着铜钥匙的照片。总之,我不很相信他的项目。我只在意他自述中的这一表达:他沉浸于世界精神(就是集体无意识),他必须分辨特定情感之后,才可表达。我又找到了这个给我印象最深的视频。他很谦虚,犹豫且不很自信。这才是我想象中真正神秘体验者的心理特征,因为,天启的内容往往需要他毕生去探索,如荣格这样。这个视频是2022年12月28日的,英文摘要:Matías De Stefano is a man who claims to remember all his past lives, and thus every time he has died. Blu speaks to him today about the nature of death, and what comes after. He describes the best ways to deal with grief, and if we should try to communicate with loved ones who have passed. He shares his perspective on Heaven, Hell, and Reincarnation, and what determines what comes next. Him and Blu also discuss ego deaths, and dying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fe. He explains how he navigates the 3D world while having access to so much information, and shares a message to humanity. 我的欧陆词典自动翻译:马蒂亚斯·德·斯特凡诺(Matías De Stefano)是一个声称记得他所有前世的人,因此每次他都死了。布鲁今天向他讲述了死亡的本质,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他描述了处理悲伤的最佳方法,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尝试与已故的亲人沟通。他分享了他对天堂、地狱和轮回的看法,以及决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和布鲁还讨论了自我死亡,死亡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解释了他如何在访问如此多信息的同时导航3D世界,并向人类分享了一个信息。人物简介:At the age of 21, Matías De Stefano began to transmit his particular vision of understanding reality, helping thousands of people to have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our environment and ourselves. His philosophical worldview can be translated as: “Heaven on Earth.” It is a concept explaining how we are creators of our own reality, as well as giving us the tools to be able to transcend it. He is currently developing new materials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our role in it. 欧陆词典翻译:21岁时,马蒂亚斯·德·斯特凡诺(Matías De Stefano)开始传播他理解现实的特殊愿景,帮助成千上万的人对我们的环境和我们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他的哲学世界观可以翻译为:“人间天堂”。这是一个概念,解释了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现实的创造者,并为我们提供了能够超越它的工具。他目前正在开发新材料,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以及我们在其中的角色。
董方超答复:这位北大师姐名叫郑雯。我在浙江三门,有一天晚上和她聊天时,记得她说,汪丁丁老师前世曾是和尚,禅定功夫极深,最擅长的就是「上座」(瑜伽冥想,禅定打坐)。这一世转世做智慧学者,不走神秘神通之相(宗教大师),但是深有神秘体验,并且有很多西方神秘学的多元法脉。同时,老师今世的这一选择,对后来人,特别是对未来人年轻人而言,是具有当代性的,正可以科学理性,防止很多人因为迷恋神秘,没有批判,而走火入魔。师姐说:这也是汪丁丁老师对你本人最为重要的精神启发意义之一。其实,她最有趣的一句是:汪丁丁是“50后”中的“90后。”
2023年1月15日
感谢E20的“电子图书馆主任”张力,我下载了两本新书,继续在我的“豆丁阅读”里听书,因为我实在不习惯“微信读书”里AI朗读的那种故意要抑扬顿挫的语调,正常的人,不会这样做作。回忆 梦 思考 荣格自传 于玲娜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自我与无意识 庄仲黎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德文1935年第2版中译本 卡尔·荣格 1916年德文第1版。微信付费2元人民币五本书,这样廉价,间接地表明,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最稀缺的资源是注意力而不是书。排名第一的黑巧克力,排名第三的黑巧克力,因为排名第二的其实是搭配咖啡的,我之所以不断寻找世界最佳的黑巧克力,是因为,歌梵帝(Godiva)2007年被土耳其人收购之后,2019年又有韩国资本收购了东亚的部分,然后,2021年关闭北美的全部专门店,以致现在,我手里还有一个,最后一个黑巧克力,是“72%”的,signature。楼下的全部商店都撤销了这款巧克力。好吧,只能改一个品牌。可是,歌梵帝排在第七,总不能降格到第八,若要升格到第一或第二,还需要时间,楼下各店根本不销售这些品牌。北美诸友见到这些品牌,也可尝尝。欧洲的朋友不必如此,那里的黑巧克力品种多而且更便宜。
董方超提问:汪老师对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所做的手指识字等实验如何看待?我答复:这些“奇技淫巧”嘛,我只能信其有。文革刚结束的时期,咱们大陆有许多这样的奇技淫巧,有不少被当场发现是伪造的,但也有一些没有被发现是伪造的。钱学森主持的生命科学研究,前提就是信以为真。我之所以名之为“奇技淫巧”,因为,这种技能与集体无意识没有关系,有机体的一些部位经过训练可以有任何技能,犹如干细胞那样,是万能的。
美国的《消费报告》主页于2022年12月15日报道,歌帝梵,72%,签名黑巧克力,金属铅超过了消费报告制订的标准!也许,土耳其人2007年的那次收购,是巧克力爱好者的灾难。列出全部接受检测的黑巧克力品牌当中含铅量超标的品牌,注意,国内盛行的瑞士莲85%,是超标的。最后一款,也是国内流行的品牌,Hershey's。列出检测样本里铬超标的品牌,这里也有瑞士莲,70%的那款。还有国内流行的“Dove”,也是70%的那款。列出铅含量与铬含量都超标的品牌,我印象里,这些品牌在京东商城似乎不很流行。最后是,两种重金属都不超标的品牌,Ghirardelli有两款入选,86%的最佳,楼下超市就有,价格远低于Godiva Signature。至于“Mast”,楼下超市还真没有。这次检测的细节摘要。上个月发布的报告全文,我估计看不清,因为微信朋友圈自动压缩长截图。至于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黑巧,也许太贵了,不是大众消费品,所以《消费报告》没有检测。根据这份报告,黑巧的阴暗面就是重金属含量很高。这是因为,可可豆的晾晒过程不同,尤其日晒的可可豆,外壳是重金属铅富集的位置,日晒之后浮在地上,随着可可豆一起进入加工程序,可见,铅含量的这一渠道是可以堵塞的,也因此,确实有不超标的黑巧品牌。但是铬含量来自土壤,很难从可可树的栽培过程中排除,只能等待新的加工技术。
董方超的提问引发林京与我私下的讨论,基于这些对话,我应多写几段文字:(1)科学方法的实质是“可重复的实验”或“实验的可重复性”,只有如此,才有假设检验以及统计显著性等等。钱学森建议的生命科学研究,就是要求特异功能具有这样的可重复性。然而,许多特异功能人士被认为是造假,因为,他们无法重复自己的特异功能。他们的解释是现场有太多的科学仪器在干扰意念。我认真想过,也同意,这算是一种解释;(2)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的神秘体验,是不可重复的,因此不能通过钱老设想的科学检验。荣格当然也是这样理解科学的,但他坚持自己的研究是科学的,所以,他才必须提出“共时性”现象。他先后给出两个定义,其一,共时性是指“有意义的非因果联系”,其二,共时性是指“有意义的偶然”。这两个定义的等价部分是:神秘体验是偶然的但又是有意义的;(3)集体无意识,荣格多次描述过,根据这些描述,可以认为这是全体生命共同具有的“情感”。我在《演化与创新》里长篇论证了这种情感,我的论证基于达马西奥2018年的著作(2020年中译本标题是《万物的古怪秩序》)。达马西奥描述了细胞的“情绪”波动,并认为他的思路超过了弗洛伊德和荣格无法想象的范围。继续使用荣格的描述,集体无意识是太平洋的洋底,个体意识则是出现在洋面上的岛屿。洋底是全体“个体”共享的,荣格有一次认为“个体”包括哺乳动物,甚至包括爬行动物乃至植物。在现代视角下,也就是在达马西奥的视角下,细胞,只要有细胞,就都共享太平洋的洋底。尽管如此,集体无意识只是偶然地涌入个体意识,因而是“不可重复的”。荣格的体验意味着,如果一个理性生命能够让自己的“理性”睡去,那么,集体无意识可以借助“原型”涌入个体意识。虽然不可重复,却是神秘体验的起源,因而对相信神秘体验的人而言才是有意义的。荣格与泡利的十年对话,尽管著名而且也出版了相关文献(荣格与泡利通信集),却未见研究型的专著。泡利是诺奖物理学家,他自己导致了足够多的偶然事故以致实验室的同事们将实验设备的失灵称为“泡利现象”。荣格为泡利治疗期间以及疗愈之后,泡利始终在研读荣格心理学,然后才开始与荣格的十年对话。泡利这样的科学家,始终未能提出科学检验荣格集体无意识假说的方法,但他似乎完全接受了荣格的思路。古希腊人的心理-物理-历史,三分世界,荣格与泡利的对话,试图找到“统一大理论”。
林京来信:回忆以前,小时候没有感觉与他人不同,没有一定要融入的感觉,做好自己,就是很快乐的。最早接触弗洛伊德是在北大物理系教授那里,他和心理系教授找我做实验,特异功能改变白鼠的大脑皮层,使它们变得聪明,与两位老教授合作,教给我很多思考方式,特别是物理学教授,他让我写了一篇关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文章,后来顺着心理分析的线索,我读了荣格,特别喜欢,因为我觉得他在说我说不出来的话。工作后,才有了找寻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存在感,真善美(自然)成了质疑,也成我教育孩子的疑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好领导,信息分析终于知道特异功能能够使我有能力深入信息的本质,但那时的我不会更好地表达,于是我去北大旁听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旁听了您的课,您的课让我开始去理解西方的思想,渐渐地能够在西方的语境中理解,渐渐地丰富许多专业的表达,特别理解怀特海所说的,重要性感受,然后是理解与表达,特别喜欢维特根斯坦观看世界的视角。那是我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特异功能在观看世界时重要性。再后来,换了新领导,我也远离了权力中心,因为我已经找到了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法。您的第(2)点,我觉得科学检验是基于对现象的理解,科学的发展是基于更深的理解现象,现象存在在那里,科学是在发展中的。我答复:很有趣的“特异功能”,关键是,你的这种能力不应被称为“特异功能”,其实更像是生命个体之间的感通能力。林京答复:做过透视、看到未来的图像、突破空间障碍……。我三姨(中科院)和姨夫(北大)是心理学家,我潜移默化中接触了心理学。后来因为喜欢弗洛伊德而喜欢心理分析,因为心灵感应在聊天中很容易感知他人的想法,但那时太年轻,即使知道他人的想法,也能感知症结所在,却很难纠正别人的长久行为,经常是现场治疗的很好,但患者返回社会后没有用,而且,我自己因为切身感受他们的心理,经常走不出来,心理很压抑,同时患者对我的依赖也使人难以摆脱。
后来,到现在的工作单位,全新的环境,结婚生子后,整整三年的时间,和以前的老师朋友聚会,我居然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感觉到思想枯竭了,很失落。互联网兴起,我开始做集团网站新闻,很多重要的活动都能参与,渐渐地越来越喜欢充满智慧的各种活动,尽管是围观,但因为能进入他们的思考,刚好当时的领导很喜欢聊天,从舆情监控聊到信息分析,后来写了很多预测性分析,都很到位,也是领导需要的。我没有尝试用催眠的方法,引导患者说出潜意识里的内容,而是心灵感应感受到他们说话时整个的时空(共时性),感受个体意识,或谈话群体暂时形成的意识体,而不是巨大的意识体。但突破空间障碍,是在巨大的意识体中进行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