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2年11月15日: 

纳指疯涨的后果是,似乎已完成”筑底“工作,因为,至少两次探底了。下一步,可能是返回历史最高点,但需要基本面的支持,我看不出科技板块有很好的业绩。那么,下一步就是疯狂割韭菜?总之,如果我有股票,我就在这星期抛出。当然,我没有股票,也不打算买,所以,这一番感慨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Waldo Vieira 1932-2015,巴西的“意识离体”科学研究先驱,1985年开始著书立说,2016年英文第2版,Waldo Vieira,2016 Projectiology --- A Panorama of Experiences of the Consciousness Outside the Human Body 2nd ed,标题直译是:意识投射学——人体之外意识之经验的超常现象。我浏览了,没有具体内容,这是一套名词清单,大约一千多页,显示他的博学,表明他的著作绝不是西方浅薄的科学界能够轻易否定的。虽然,拉美在二战前后已成为“意识”研究的重镇,但巴西的这一学派,始终未或英语学界关注。这位作者是“75后”,年轻时常有意识离体的经验,故成为巴西由这位先驱指导的的志愿者,这本书,2012年出版,Luis Minero 2012 Demystifying the Out-Of-Body Experience --- A Practical Manual for Exploration and Personal Evolution 标题直译:祛除灵魂离体经验的神话——人格的演化与探索实践手册。我读了前言和第一章,得知这些志愿者在世界各地帮助人类开发意识主动离体的能力。请回忆我在朋友圈里介绍的木内鹤彦《濒死经验》,木内在三次濒死时都有意识离开身体的经验,不过,在巴西学派的研究中,这种意识离体是被动的。事实上,在参与巴西学派活动的数万人当中,至少有80%的人,可使自己的意识主动离体并巡游。他们甚至称这样的意识为“星际意识”,因为不受时空限制,可巡游星际。其实,我介绍过两次,西方学术界,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彭罗斯,大约在九十岁之前的几年,与一位俄罗斯裔麻醉学家联名发表了几篇论文。可以认为,他们在2014年建立了“宇宙意识”的数学模型。彭罗斯在2018年世界“意识大会”做了首席发言,他宣称,根据他的模型,在“大爆炸”之前,存在着宇宙意识。在问答阶段,我看到一位女性站起来要求他澄清这一命题。彭罗斯的回答有些模棱两可,因为,他的模型是量子模型,但又基于他与霍金长期合作的广义相对论。只要有“量子纠缠”,就让我觉着可疑,包括今年的物理学奖。回到这本书,作者详细解释了巴西学派的观点,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个生命)都有“物理身体”、“心理身体”、“神识体”。巴西学派鼓吹了几十年的意识训练,无非是让心理身体可以随意脱离物理身体,至于意识从心理身体向着神识体的扩展,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这位“75后”在前言的结语部分告诉读者,不要相信任何文字,包括他这本书的文字,首先相信自己的实验,尤其在这一领域,任何文字都不如亲身经验可靠。他特别指出,尽管世界上80%的人都相信死亡不是灵魂的终结,可是他们绝大多数人的临终表现都像是此生是他们唯一的生命。此处,我继续贴台大教授余德慧的著作《临终心理与陪伴研究》,这本书是2006年在台湾出版的,2016年重庆大学出版社简体字版。余德慧被称为中国“临终心理学第一人”,享寿60岁,于2012年辞世。长期带领研究生们在慈济临终关怀医院做义工。余德慧的三本著作,我浏览了之后,认为这本是最优秀的。在这本书里,最重要的洞见,他的团队在实践中概括了濒死状态的两个有实质差异的心理阶段,其实分别对应于荣格的个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与荣格学说一致,余德慧在这本书里两次提及。不过,他认为荣格的学说在这里获得了更详细的补充。余德慧团队主要在花莲的慈济临终关怀医院工作,这本书就是他们的工作实录。我说过,真正重要的是经验实录而不是任何理论或阐释。这是因为,这一领域目前最需要的是案例。再次感谢重庆的霜白推荐了木内鹤彦的书,一份宝贵的经验实录。濒临死亡的患者,在第二阶段的特征是,很少与外在世界对话,他们的意识转向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们经常遇到死去多年的亲友,也经常回顾自己的一生。

因为我在准备周末的课程,第四讲的主题是“发展:向死而生”,需要讨论死亡学(thanatology)。然而,这个单词检索不到很多资料,现代西方,消费主义时代,回避这一主题。这是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所以,我再推荐一本书,是2012年出版的,标题可译为,“意识的探索:研究离体经验的新思路”。作者是严肃的科学研究者,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2012年是助理教授和研究员,现在是教授。注意那位为他写推荐序的同事,名望已足够高,他愿意为这本书写推荐序。对我这样挑剔的读者,这是很关键的。本书提供的“作者简介”,他出生于荷兰。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的法语区,所以,有不少法语,他现在是教授,看照片,改变很大。推荐序,值得全文翻译。作者自序的第一页,这篇序言也值得全文翻译。作者年轻时,1980年代后期,就出现过意识离体经验,但不频繁。后来经过练习,这件事变得轻而易举,所以,他收录于这本书的离体经验主要集中于2000年至2011年期间。他这篇序言申明自己的立场介于严肃科学研究与日益普遍的离体经验群体之间。也许,我还没有细读全书,这就是标题所说的“一种新思路”的涵义。总之,他运用科学训练于他的丰富的离体经验,恰如推荐序的作者在结论里写的,也许,在“虚拟现实”的潮流之后,下一个潮流将是意识离体经验。说实话,我从未看得起“元宇宙”这一潮流,对我而言,那简直是一个笑话。

2022年11月16日:

……半夜有一个噩梦,是老的主题,我和维莲聊天,我在阜外家的走廊,看到大门没有锁牢,就去推,却不能推动,有一只手从外面伸进来,我看到门缝光线里有影子,就大叫一声Rona,拼命顶住门,吓醒了。维莲也听到我叫,用手碰了碰我的手。我说这是一个老梦。所以,很久没有再睡,想这个主题的涵义。晨四点起床,八段锦之后,检索《象征词典》:Door, implications of the symbolic hole, since it is the door which gives access to the hole; its significance is therefore the antithesis of the wall. There is the sam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le-door and the altar as between the circumference and the centre: even though in each case the two component elements are the farthest apart, they are nonetheless, in a way, the closest since the one determines and reflects the other. This is well illustrated in the architectural ornamentation of cathedrals, where the façade is nearly always treated as if it were an altar-piece. with the idea of home, homeland and world. In ancient Scandinavia the exiles brought the doorframes of their houses with them; in some cases they threw them into the sea and landed in the place where the doors ran aground. That’s how Reykjavik was founded in 874. 显然都不适合我的主题——老家的门没有锁牢,这里最重要的是“家”的象征,是家的不安全感,而威胁来自门外,并且我无法锁住家门。home在象征词典里的解释是,母亲、大地母亲、与母系关联的一切。对我而言,似乎也不很贴切。有几次梦见我上楼时后面似乎有人跟随,于是我尽快掏出钥匙开门然后进去锁门,还有几次我来不及掏出钥匙开门,只好继续上楼到第四层,后面的人没有跟上来,于是我再开门回家。在这些梦里,最缺乏安全感的是我自己,与母亲无关。为什么永远发生在阜外的家?那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经历。刚才听铃木大拙的禅宗入门,讲到禅宗说,有人敲门就开门让进来吧。猛然觉悟,我的梦,其实在提醒我开门而不是锁门。因为,努力锁却永远锁不住的门,意味着应当让它开放。可是,开放童年的家门,意思是什么呢?至少,下次梦见这一主题,希望我能记得打开门,让外面的人进来。

北京天文台发布消息,北京时间11月18日晚的狮子座流星雨达到极大值,其实,狮子座流星雨的母体是木内鹤彦再次发现的“坦普尔-塔特尔”彗星,每三十三年回来一次。根据计算,这颗彗星可能在2126年与地球相撞,详见木内的介绍:这些截图取自木内鹤彦2014年著作《濒死经验》(霜白复印本)。

2022年11月17日:

昨天午餐是凉面,故维莲同意我的建议,下午做两张烫面花生酱的酥饼,真好吃,多少天没有吃过了。维莲也吃了一张,她做了三张,两张是花生酱的,一张是海盐的。结果,我们都认为海盐的最香。正吃着,维莲收到短信,杨昕提醒丁丁上线。维莲说不知道呢,赶快催我。这次上线也是维莲提醒再三,我才询问杨昕的。在线上与三位助教和杨昕聊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杨昕要下楼做核酸测试。然后,我才开始喝水,因为下午等于没有喝水。吃药之后喝了一杯水,就天黑了。晚间七点多睡觉,起夜两次,所以睡眠相当好,晨三点多起来上厕所,维莲与我聊天到四点才起床。她解释我的梦,很简单:因为我在日常生活上的思维方式就是孩子的,……所以要打开童年家里的大门。我认为她的分析有道理,补充了昨天我自己的分析。

意公子(吴)号潇涵,厦门电视台主播辞职后成为文化自媒体名角,声情并茂,我也喜欢看她的视频。可是这本书,谈西方艺术史,开篇就弱,第一章也很弱,虽无硬伤,却模棱两可,底气不足呀。古埃及有“重生”的观念吗?审判全图,我前几天刚好贴在这里,那位女士的灵魂只有两个前景,其一,与那只羽毛重量相等于是被放行,去拜见冥王欧西里斯。其二,灵魂比羽毛更重,表明罪孽太多,不予放行,于是被守在天平旁边的鳄鱼吃掉。这两种结局都不是重生。

杭州胡志弘是艺术圈内人士,这里,他发表的评论:就我对中国书画史的研读经历来看,通读西方艺术史,没有五年时间下不来,若要有底气、有所得,非十年寒窗。恐怕等不及。

关于我的新书《收益递增》,小骑来信:老师,因我这边有疫情影响,我就从5个平台下单了,看哪家能先到,今晚终于收到一本。今晚先看一部分,明天早上早起接着读,否则我就要通宵了。不能停,还是一口气读完了第一遍,好些地方需要反复琢磨。感谢老师,是您的书陪伴我度过这些日日夜夜。

我答复:小骑优秀。说实话,最近几年,写书评的,学识越来越跟不上我的书。所以,我常感慨,一个人的坚持,是不容易的呀。出版社通知我,《演化与创新》必须拖延到明年下半年,市场才可消化我的出书速度。可惜,今年我们只印刷了“试读本”,六百页,学生们领取了之后,所余只有五本。杨昕分送四位教授之后,宇伟又拿走了一本。那时,我们都不知道出版社决定推迟出书的消息。昨天聊起此事,杨昕十分后悔。因为那些教授是不会读的,宇伟可能读,但这本书知识太宽广,恐非其所能读。

今天有时间浏览最近一个月的科学进展,主要是生命科学。此外,科学美国人今天推送的消息,不是新闻,美国4月至7月期间,65岁以上老人的新冠死亡人数增加了1.25倍。其余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可能是突破性的,因为,这两篇论文(都是2022年11月16日刊发于《自然》杂志的),报告了一种基因“APOE4”对脑内神经元的作用,与普通人的“APO3”基因的作用对照(前者的发病概率是后者的八倍至十二倍),这一基因导致脑内的神经元细胞内的胆固醇堆积,从而迟迟不能完成轴突的髓鞘化,于是,神经元放电的速度大大降低(宏观而言意味着认知能力减弱)。论文的样本来自数名(阿尔茨海默病)死者的脑病理解剖,聚焦于脑内的神经元内部,黄色的区域是细胞核,可是在细胞核周围的粉红色带状物,是一种蛋白质,由于它的包围,这个神经元的细胞核无法正常存活。少突细胞,是脑内从事将神经元的轴突髓鞘化的细胞,取自所示的奈特脑图2021年第4版,正中,画了一个“少突细胞”,它分别控制着上面和下面的神经轴的髓鞘。基因“APO3”突变为“APO4”的结果,就是少突细胞的功能失常。根据目前免疫疗法研制靶向药物的速度,我推测,不到两年,基于这里报道的进展,应当有“新药”可直接编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少突细胞”的基因,最有希望的基因编辑手段,应当是今年被美国FDA紧急叫停的碱基编辑技术。我认为“叫停”是表面现象,无法阻碍真实的技术进步。碱基编辑技术+纳米传送手段,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形成治愈老年痴呆症的突破点。

2022年11月18日:

昨天午餐维莲炮制的葱爆牛柳非常成功,印象深刻。另一成功菜肴是烧茄子,维莲认为不成功,我认为可以算成功,只不过不应添加黑醋而应添加日本酱油继续烤焦,然后出锅。下午继续读书,是古埃及亡灵书,读了两本,截图三十幅,放在心智地图里了,工作至晚五点多,吃药喝水就较晚,但因为下午喝水很少,起夜就三次而且都在上半夜九点多或十点多,睡前服用半片褪黑色素,故而睡到接近三点才醒,想解释最后的那个梦,维莲吃方便面,到最后有许多广东香肠小片在杯底,很香,可是,杯子壁上出现了她老板的脸,是活的,只不过嵌入在杯子里出不来,他挣扎着想要出来,让我们感觉恐怖,那几块广东香肠维莲用筷子夹不出来,可能放弃了。这个梦是第一次做,没有想清楚它的涵义。于是继续想前晚的梦,想到第三种涵义,就是不再担心记忆力下降,而是要开门放进来智慧。四点起床。

陈丽来信:中间三十分钟休息竟然做了一个梦,梦见您坐在一个场地的长凳上;旁边有一个卖小饰品的,我买了两个要等现场抛光。您骑上自行车,戴着墨镜,围着黑白格的羊绒围巾,示意我到时间要上课了;我在梦里竟然担心今天怎么没有用香水没有换新衣服化妆。您坐的长凳背后好似一堵类似故宫的红墙,只是颜色有些斑驳,脚下的一片空地也是一种沙红色,空地50米开外有低石板栏格状的方块,您一个人坐在那里的样子好像只是在玩弄手套,没有书或其他,甚至感觉都没有在思考,就是安静坐着,没有花草树木在这个画面。

我答复:哈哈哈。有趣的白日梦,一定有一些涵义的。

陈丽答复:今天的课程讲的细致程度让同学们肯定吃惊了,虽然书里读过一部分,听还是更有灵感。

2022年11月19日:

批评李智勇:你要认真听课呀,并且看看那张示意图,荣格从来没有讲过“集体无意识对个体意识投射”这样的事情呀。集体无意识是太平洋海床,个体意识是露出在太平洋海面的岛屿,这些岛屿与海床之间数千米的高度,是个体无意识。请问,海床怎样投射自己到海面之上呢?“投射”是心理学术语,意思是,患者将自己内心的想象投射到医者身上,例如,可形成虚幻的恋情。@李智勇 荣格的譬喻是:自以为了不起的岛屿们,不要忘了你们是有根的,不是无根的海面漂浮。荣格所说的“根”,就是岛屿与海床之间的部分,以及整个海床。

@邓媛,哈哈哈,我讲课时间太紧凑,没有深入介绍两性问题。其实,生命进入“有性繁殖”的演化阶段之后,首先个体不再是永生的,其次,两性关系成为个体生命注意的第一个焦点。但是对于更高级的意识,还有更高级的注意焦点呢。

我这篇文章的三人照片,中间那位是数学家(混沌数学),他右手这位就是在夏威夷种植幻觉蘑菇的麦金纳,数学家左手那位就是剑桥生物学教授谢尔德里克(年轻时)。麦金纳辞世太早,只有演讲的音频和视频。谢尔德里克目前仍很活跃,例如在“London Real”。此外,谢尔德里克最近写了几本小册子,科普的。

杨昕继续发布:JP:我们在这世上应该如何做人? How should one conduct oneself in the world?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你活着,并且估计你会接着活下去。你不想在活着的时候遭受不必要的苦难,变得不必要的愚钝,如果有些心愿能实现,那就更好了。因此要学习如何为人处事。

人们总是告诉彼此应该如何为人处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向对方发送应该如何为人处事的信息。比如通过面部表情,我们在跟人讲话时,总会察言观色,因为他们的表清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如果他们在微笑在关注你,那么你可以认为你的方式是对的。如果他们看起来很恼火很恶心,那就槽糕了,你能从中领语到你的方式也许错了,尤其是当三四个人都表现出反感时。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向彼此发送有关理想状态的信息,你越有所注意,就越可能按照那个理想做事,也越可能会趋近那个理想。未知通常由遭遇怪兽来象征比如遭遇龙,它们生活在水下,之所以它们总跟水有渊源。根据我的理解,因为人类一直都是被捕食的动物,一直在躲避食肉动物,晰蝎鳄鱼,甚至是恐龙的捕食。因为最古老的祖先,生活于有恐龙的环境中,那时候甚至还有种猫,也进化出了能穿透人类头骨的牙齿。它的头颅天生就是用来啃噬你的,它的牙齿能直接穿透你的头骨后部。我们可真是渡过了艰难岁月啊。我们脑中有个系统,一个危机/掠食者检测系统,就是这个系统让小孩子总是担心黑暗里有怪物。因为黑暗里就是有怪物,父母总是说黑暗里没有怪物,但这不是真的。黑暗里全是怪物,或许此时此刻你房间里没有怪物,但这不代表着黑暗里没有怪物。

罪犯是存在的,他们不会早上6点起床,吃个早饭再去抢个银行。他们经常在夜间行动,人们在夜幕降临时,做适合黑暗的事。很多掠食者也是夜行动物,在黑暗里你看不清它们。孩子也不傻,他进化为生来就想要靠近火源,因为那些离开火源的粗心孩子,会被狼狗狮子,鳄鱼等等那些动物给叼走。我们用来防御掠食者的回路,在我们的大脑皮层逐渐演化后。这个回路就开始表现, So, the circuit that we use to defend ourselves against the predators, as we evolved cortically, that circuit has come to represent what we don’t know in general,所有未知的东西比如掠食者就居住在我们未知的领地,演化是一种守恒力,我们用演化而来的回路,来表现新事物。So evolution is a conservative force and we use the circuits we’ve evolved to represent new things.

王 丹丹来信:汪老师,我之前跟赵磊也讨论过关于梦的问题。他跟我讲过他这个梦,我给他讲过我的梦,我也有记录自己梦的习惯,现在记下来的比较深刻的梦有五个吧,从童年时期的两个梦,一直到现在还记得,有时间想跟您聊聊。这个梦记不清是几岁做的了,我对童年很多事情记不清,大概是三岁左右的梦境。童年时期这个梦总是会在脑子冒出来,去年之前的十年间反而越来越不清晰了,从去年跟赵磊聊梦境想起了这个梦。当时还说有机会要讲给您[呲牙]但是我更想画下来,等我最近把几本画册编完,我就画下来。文字只能概括场景,不能表达情感,画最直接,我觉得这几年我对这个梦也有了新的认识。在十几岁我又做过一次当时的梦。其实我很期盼现在能再做一次当时的梦看有什么不同。

我答复:有一个技巧是可以尝试的,就是从现在开始,你提醒自己下次再遇到这个梦就如何如何做。然后你会发现,梦境跟着改变了。

王 丹丹答复:这个我尝试过,确实自己的梦自己说了算,里边是神奇的时间,我可以用意识主管改变梦里的场景和人事物。从我自身讲,我觉得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带着很多属性,性格很多也是有一定基础了,后天影响不大。不知道对不对。这就会让我思考教育的意义了,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院教育以及主管自我教育,只是在用更丰富的内容去引发自己的属性?原来我的自我探索是对的,近一年总在思考向外还是向内思考哪个更重要,我现阶段选择了向内探索,先能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当然明白的过程和手段还是需要很多外在人事物的激发。这也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人生可太有趣了,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不可预见的人事物,这些都会让我有新的想法,感觉脑子会不停冒出很多东西,上瘾[偷笑]我现在每天早上醒来都很期待一天的旅程。

我答复:啊哈,我遇见双子座的女孩啦。

王 丹丹答复:哈哈哈哈,上升双子,太阳金牛[偷笑]太擅长伪装了。

@周玮Michael 这是最近辞世的数学天才克里普克确立的“模态逻辑”的推论。我手绘了这张图,我试图否定依靠穿越时空改变历史的大多数幻想。这张图及我的克里普克论证,应当出现在2022年5月我的朋友圈里。顺便提及,财新网的编辑已将我的朋友圈文字发布在我的财新博客里了,名称是“丁丁读书随笔”,已发布完了今年10月份之前的随笔,正在发布最近的读书随笔:http://wangdingding.blog.caixin.com 

哈哈哈。昨天第一讲,课程微信群里相当热闹。这里贴的,图1是今天第二讲开篇,其余各图都是课程群里对话时贴的,取自的我的读书随笔(已在我的财新博客里发布了)。昨天讲解的。

我的zoom更可恨,说这个设备长期不使用,故必须接收验证,可是我完全没有另一设备呀。于是就进不去我自己注册的zoom。可能我必须更新zoom版本,但我不能更新任何软件,因为我的电脑与iPad必须保持同步在目前版本里,否则,苹果日历就不能同步,日历就相当于我的日记,里面有十年的日常生活与思考记录。笔记本和iPad,必须摆脱贵州云的控制,可是我费了很大力气才摆脱贵州云,现在是美国的苹果云,不过,苹果云只要看到我的地址在中国就必须将我转往贵州云,这真是可恨。于是,我干脆不更新软件,也就不必输入地址和信用卡之类的信息了。

@陈琦,你还是少年呀。我可是老年啦。陈琦答复:哈哈,谢谢丁丁老师。心智地图打开看到75后85后我就一直在想,年龄也是一种身份标签。可能我是那个以年龄定义身份的反例。物质层面,其实我像70甚至60后,日常生活并没有太高的消费欲,除了喝好茶好咖啡吃好吃的[偷笑]精神上比较00后,还对很多不了解的新发现保有好奇心。其实身份不仅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时候也会带来限制,比如年龄。经济学原理的时候,您说您观察其仁老师,他不被年龄限制,70岁爬野长城。上课和看您的朋友圈观察您,您也不被年龄限制,对跨学科的研究一直没有停下来过。我也观察不同年龄的同事和亲戚,虽然样本量都太小,而且还受原生家庭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总体来说,普通人里,75后和85后确实是三观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群,尤其表现在对父辈和政府/组织的依赖程度。85后拼爹,75后更倾向很多事情都想找政府和组织“拿个说法”。

我答复:陈琦独特!我要感谢陈琦提供的小样本观察,比我的描述更具特征。

对呀。多亏诸友帮助,微信群始终内容丰富。没有。因为午餐很丰富,是 烫面烙饼+葱爆牛柳,还有从肋眼肉切下来的牛筋熬的小锅肉汤,可香啦,满屋都是牛油的味道,像是吃了多少年牛肉的蒙古包。其实没有多少油,都是胶原蛋白。下午照例是木瓜水果盘,外加一杯日本商店的豆浆。

据我观察,包括我自己的体验,这是目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困境,我称为“意义的消失”。只不过,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直到临终,甚至也从未意识到这一困境。 

杨昕的笔记,我读了大致没有需要纠正的,都很好,杨昕勤奋读书,还读我的博客文章和朋友圈,能抽出这许多时间,教务繁忙之中,难能可贵!

2022年11月20日: 

林宗纬来信:丁丁老师您好,很荣幸能从您的课上学到知识,体会到阅读的意义,关于您指派的作业,我想知道是不是个人的经验即可,因为这些年经过几次人生的大坎,权衡过各种利弊后可能选择的不一定是对自己最优的方案,但最终还是决定这么做了,在个人利益、伦理道德和亲情友情的抉择上有时更像决定伤害别人或是自己,内心其实困惑不已,希望能透过作业与跟您的交流找到一些方向。

我答复:是,正是如此,所以,只要你愿意与我分享你的这些经历,就是一份好的作业。

陈丽听我的第二讲了吗?陈丽答复:听了第一节,课间休息时竟然睡着了,又梦见您在梦里讲课,还找一个男同学专门助理发图片和引文。特别奇怪的是,那个助理男同学是赤脚的。

我答复:那就是黄霁了。

陈丽说:梦里不是他,很年轻,长长大大的年轻男学生。濒死体验,我依稀记得的是:入水,闭眼,两眼冒金星,耳朵迅速被堵住沉重起来,然后进入无意识昏迷,是一片茫茫无边无涯,后来遥远低有人呼我的名字,声音越来越近,到苏醒,持续30分钟,只可惜我只记得这些,太小了。6岁。留下的后遗症是不会游泳怕水惧黑,现在如果冥想就能进入一个类似的熟悉无边无涯的混沌茫茫一片的状态。我试过嗅觉训练,哪怕几秒后也能达到类似冥想一样的感受,并且能有意识追随直大脑皮层,类似佛家训练的追鼻息;追鼻息只要求关注聚焦鼻息的出入,嗅觉训练是感受到一个气味分子的向大脑皮层的快速蹿动;算一个什么效果?我的直觉:嗅觉训练可以提高记忆力或者智慧,只是我还不能系统整理完成这个点,我再尝试;您昨天讲到的那位美国女教授说嗅觉能嗅闻几百万种气味,在研究利用嗅觉驱蚊,我几个月前也读过她的资料。

我答复:就是意识离体的经验,哪怕早年,对以后也有效应。因为身体与意识分离了一次,就可更容易分离多次。

陈丽答复:那我开始有意识注意,记下来,我感觉颜回忘坐这种体验我是有的,在朗读您的书的时候,也有过,彷佛只有屏幕文字、您的思想、我在读,其他什么都不存在。

2022年11月21日:

@李文生 Vinson Li 金米兰在云南采购咖啡豆。我刚加盟北大时,在麦当劳备课,那时麦当劳也用云南咖啡豆,很不错,超过星巴克的混合豆。进入21世纪,就全都变了。我写过几篇咖啡文章,探讨,主要原因是国内缺乏挑剔的消费者,我与吴敬琏谈未来改革时,1998年,我说过一句话:没有挑剔的消费者就没有精致的生产者。

@解海中 读了你转发的李硕新书的摘要,也满足啦。你的两个电子版,我浏览了,都是“历史演义”,一本是2017年的(魏晋南北朝三百年战争),另一本是2019年的,孔子传记,有几分新鲜,但不是学术。尤其是,孔子传记的序言,是李硕在北大的老同学写的,里面明确描述了李硕的经历,尚未达到我心目中的史学之学院标准。所以,李硕的这本新书,我不读也罢。读了刚才你发布的新书摘要,我感觉有些像“剑走偏锋”,缺乏考证。例如,《礼记》是汉代儒生们编篡的,李硕的核心论据就是《礼记》所载孔子关于殷商所说的那两段文字,我从未见过,于是检索,得知,只见于《礼记》。观书如观人,观其风气即可。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604篇文章 57秒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