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2年11月6日:

《自然》杂志2022年11月3日首页,勉强浏览,无新闻,无科学技术含量。鉴于我下周开始的EMBA课程延续至12月,可能无暇关注我的朋友圈。况且,最近俄罗斯那位海盗女英雄的网站被美国司法部围剿,对我这样的浏览群书者,冲击很大。也罢,以后的日子,恰好用来闭门思考。顺便提及,财新网的编辑周东旭正在发布我在朋友圈里积累的随笔,已发布了十几万字,下面还有六万字,是最近一个月的。 

2022年11月7日:

总结最近两个月读的科普医书,我选出五本,建议诸友按照这里介绍的顺序阅读。为学术研究的方便,我列出最后三本书的英文原著封面及出版年份。第一本是《传染病与人类历史》2021年中译本,英文版2018年。我说过多次,任何一门学问的也许最佳开端就是这门学问的思想史。这本书,就是“医”这门学问的思想史。我还说过,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第二本是《抗炎生活》,日本一位资深医生为家庭妇女们写的,非常通俗,尤其是他创造的三套健身操。尽管通俗,他秉持的原则却是晚近二十年的时髦学派,所谓“炎症学派”。我说过,在“分子医学”时代,医生和患者都很尴尬。反而是炎症学派占据优势,因为炎症理论相当于经济学里的“中观”经济学,兼有微观理论的扎实与宏观理论的视野。炎症,从细胞发炎到各种器官与组织的发炎,只要是炎症,检索关键词“inflammation”,就导致衰老,而衰老是一个由导致衰老的事件构成的时间序列,从10岁开始,到90岁或95岁,然后进入“衰老速度减慢”的阶段。虽然衰老通常从10岁开始,但5岁之前频繁发高烧的人,统计学年鉴有一篇文章说,这样的人,寿命短于平均值。对治炎症之道,格外简明:消炎。控糖、减盐、少油、多时蔬、多纤维、抗氧化与抗炎食物(黑巧克力、帝王三文鱼、龙井茶)……,从中药“三黄”到养生,再到这位医生研发的健身操,再到太极与瑜伽这类情绪调整术(脑细胞发炎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奏)。这本书的中译本是2022年的,我没有检索日文版的年份,但台湾译本是2018年的。从2018年到2022年,以我浏览群书所见,炎症学派仍在前沿。第三本,《疫苗竞赛》,2017年英文版的2020年中译本,Meredith Wadman 2017 The vaccine race --- science, politics, and the human costs of defeating disease。作者是《自然》资深撰稿人,她将海弗利克(著名的“海弗利克极限”)这个人嵌入疫苗发展的当代史,引出许多精彩故事。关键是,细胞的海弗利克极限今天被广泛用来估测有机体(包括人类)的寿命。此外,疫苗原理是免疫疗法的入门原理。这里讲述了不少失败的故事,足可警醒世人。第四本是《癌症:免疫与治愈》,中译本2021年,英文版2019年,Michael Kinch 2019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 Cancer, Immunity, and the Future of a Cure。我称之为“高级科普”,我已反复阅读并多次笔记,主要是免疫疗法的单抗药物,这是美国2015年以来的医学新潮,尤其是2015年默克制药的“派姆单抗”治好了91岁高龄的前美国总统卡特已全身扩散(包括脑和肝)的黑色素瘤,注意,是治愈,也就是说,卡特说他身体里已找不到癌细胞了,注意,卡特至今健在,98岁,黑色素瘤被称为“癌症之王”,它在卡特这里首先被免疫疗法治愈。在2014年至2017年FDA快速批准的五种单抗药物当中,派姆单抗(现在名称是“帕博利珠”单抗)的原理最符合中医哲学,它阻止癌细胞表面的一种抗体与杀伤性淋巴T细胞表面的一种配体结合从而将后者变为“僵尸T细胞”,由于有效阻止了这一邪恶结合,T细胞被激活,杀死癌细胞。然后,这次全世界的普通人都知道免疫疗法是新潮流了,2018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授予免疫疗法的两位领袖。癌症迟早将被广谱药物免疫或治愈,目前的新潮只是曙光初现。第五本是那位著名的印度裔美国医生的TED演讲稿,他的至少三本书已有了中译本,包括较早的《癌症传》和《基因传》。不过,我浏览了他的著作之后,认为只有这一本最佳,《医学的真相:医生如何在不确定信息下做出正确决策》,2016年中译本,悉达多·穆克吉,英文版是2015年的:Siddhartha Mukherjee 2015 The Laws of Medicine,标题直译“医学的三大法则”。我只推荐第一法则:为何敏锐的直觉比单一的检查更有效?我索性列出另外两项法则。第二法则:为何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药物反应不同?第三法则:为何看似有益的医疗方案却是有害的?

2022年11月8日:

葛亮2021年的文集《瓦猫》,我读了开篇,得知葛亮在香港大学中文系读博士生。他是1978年出生的,读博士应当是1995年。那时,我正准备离开香港大学经济系,到德国的杜伊斯堡大学短期任教,在《读书》发表了一篇“告别”,用徐志摩的风格,“我走了,平静地”。那时沈昌文仍主持《读书》,为我这篇文章物色了笔名“丁定”。葛亮《瓦猫》的文笔,似乎更在2014年《北鸢》的文笔之上,值得反复玩味的段落,我用色笔标出。葛亮的“自序”,标题“物是”,如画面一样,声音的留白是“人非”。那只锡茶罐是祖父的,杭州洪晓明懂茶,葛亮的祖父葛康俞也懂茶,早年在杭州艺专师从潘天寿,后来在安徽大学教书,都是讲究喝茶的地方。锡制的茶罐,严丝合缝,还要透气合适,明前茶放在里面半年,还有“新绿”。

我是外行,为外行推荐这几本书,都是中译本,外行可读。我写这篇是为几位老友,医学进入一个尴尬的时期,分子水平的医学,下一个时期才是个性化医疗的时代。尴尬的时期,医生普遍缺乏“整体意识”,患者则有对自己生命最强烈的整体意识。这几本书,可能帮助患者传递自己的整体意识给医生。

2022年11月9日: 

其实第一章已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整体想法,后面各章,从目录推测,就是论证这些想法。大致而言,他的想法已有许多著作可为参考。甚至,他写这本书的时候,2014年,余华已发表了《第七天》,其中第一天的场景与这本书里第一次濒死体验前一个场景如出一辙。我不认为这两位作者互相认识或某一位抄袭了另一位,我收集的资料里,也有这类场景的描写。可见,古今中外,濒死体验的这一场景,至少在复活的意识里很常见。

致函霜白:呵呵,我检索了,1)从月球表面取回来的月岩,证明月亮是44亿年前与地球同时形成的。木内的意识穿越到远古看到月亮在一万五千年前才出现;2)地球生物的生物钟大致是23小时至25小时,所以,平均就说是24小时。这样就否定了木内提出的两个主要根据。不过,我还需要想清楚木内的意识是否可能改写历史。总之,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当然仅限于我。哈哈哈。我觉着必须信任这本书里关于意识离体之后的描写,其余的都是他事后的解释,未必正确。

2022年11月10日:

胥帅来信:我是越来越感觉您表达的意义,特别是您在序里提了门格尔。去年,我们在成都的读书小组就用了一年时间,逐字逐句一起精读《国民经济学原理》。我当时还很沮丧,给同学交流,我们读小众的经济学,把经济学变为哲学的研究和阅读有没有意义?毕竟这是主流之外,社会和媒体连财货的概念都不接受,宁愿用商品(goods ),更不要说高级财货,虚拟财货这些词汇。我们当时还拿出《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把门格尔的主客体关系和马克思的主客体一起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点,主客体关系的颠倒。我看到您书和序里提了很多次这本书和门四条,我真的还是比较激动,它的重要性意义没有被完全忽视。而且个人认为,经济学要拓展,只有放置于哲学的研究范畴,尽管这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但人行为本身就是莫测(risk)。我是很感激汪老师这本书,我来学习第一周,恰好国发院有您那本情理与正义。完全给了一种仰望星空的感觉。哈哈,我说得有点多和啰嗦,不好意思了。

我答复:感谢胥帅。门格尔这本书,是我为这门课指定的唯一“外国参考书”,取代通常的曼昆经济学。

胥帅答复:是的,基于一般均衡的理性人假设越来越难处理复杂环境中,主体的主观评值问题。在主客体因果关系的先验命题中,价值重要性排序恰好能突出人选择的复杂性。我认为这种序数排列是重要性意义的一组排列,这里其实可以将怀特海重要性感受联在一起。我看书里同时涉及门格尔、哈耶克和怀特海,让人很好奇三者的结合,有点似懂非懂。好期待也能成为当中的一名学生,哈哈。不过,读书也是一种对话,又和最近看的知识相结合,比如巴门尼德到柏拉图的相论。我感觉视域又有所打开。

今天纳指大幅跳空高开,猛涨600多点。这种图形,可能短期内不容易回调补缺口了?也未必,逢缺必补,如果这是人人皆知的心理障碍,明天可能就有跳水的。我推测,短期内可能继续攀升,因为收盘稳居几条均线之上。总之,纳指的“探底”真有趣,充满了这样的颠簸。

《自然》杂志选择的本周摄影作品。星相学家可能不喜欢“血月”,太血腥。

《自然》11月7日这篇报道,结合人工智能(细胞“标签”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逐代显示癌细胞基因哪些被免疫药物剔除了哪些借助“免疫编辑”继续繁衍。北大的这篇论文,仔细想,其实没有什么突破。不过,北大团队这项工作是劳动密集型的,可能一年多就在那里识别百万细胞并贴标签,为将来训练人工智能准备数据库。也就是说,我转发的这篇,澳大利亚团队的报告,其实,建立数据库也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是今天送到我信箱里的《自然》简报的“必读文章”。@自胜者@强 与诸友共勉。在我这个外行看来,似乎,免疫疗法+人工智能=个性化医疗。例如,下面这篇报道,也是今天的推送来的,生物细胞+纳米膜,用这样的“细胞”递送药物时,可缓解被免疫系统消灭的命运。仍在外行角度推测,这位自称“南京学派”的张辰宇,代表更有希望的一个思路。

2022年11月11日:

东睿答复荣格:这段应该是和某些研究者争论而写下的。这和他自传尾声关于双鱼座的评论是矛盾的。星座的基础当然是“宇宙磁场”一类的事物啦,至于这“是什么”占星家没有能力开示出来,十二星座首先只是十二个指示性的符号。“是什么”,道理上最好的回答当然是第一哲学就给出来的了,道理上的回应够不够是另一问题,至少这还并不是很有助于回应冥王星与海王星的交汇点从金牛座移向双子座这一现象与相关的问题。

我答复:He defin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astrobiology in the following terms: “Between on the one hand the world-vision—in many other respects variable and complex—of primitive races, and the vis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Western Europe on the other, an intermediary view has long held sway in Asia and the Mediterranean. It is what may be termed ‘astrobiology’ or the interplay of astronomic law (the mathematical order) and vegetable and animal life (the biological order). 我在研读2020年出版的“象征词典”,前言里有这段文字,作者试图提供一个新的定义,“星相生物学”的定义。这一段文字涵盖了东西星相学的主要思路。或许可保存。megalithic culture 含有丰富的象征。

东睿答复:中国的传统是把道家与方术合编。占星术在早期近代以前主要是为王室决疑,现代人主要是算relationship,所以应该不是西方主流思路。对于我而言,如果存在星相学,只能与易经合编,就是在儒道区分之先。就我的经验,星相对身体的影响,应该不如“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来得大,当然这些研究可以拓展到哺乳动物等,值得保存,但应该不是奠基性的思路。

我答复:我也琢磨着,周易或殷商易,可能是中国星相学的源头。但也可能恰好相反,观天象,是易学的起源。此外,遍布世界各地的巨石文化当中,有丰富的象征(符号)尚未被现代人发现。这些12000年前的遗存,现在只有神话和传说了。周易六十四卦象的原型涵义可能被遮蔽了。我琢磨着,伏羲八卦的卦象更富原型涵义,不妨认为是中国文化无意识的最早载体。例如,在“乾坤”的通常所知象征意义之外,“艮”象征主体意识,“兑”象征主体“无意识”。“巽”象征人与天之间的精神,“震”象征人与地之间的精神。继续引述《象征词典》的序言:Let us consider now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discoveries attributed by Schneider to megalithic European culture and those ascribed by Berthelot to the Far East. In Schneider’s opinion the final stage of neolithic development differed from the earlier stage “in the preference it showed for static and geometric forms, in its organizing and creative genius (evolving fabulous animals, musical instruments, mathematical proportions, number-ideas, astronomy and a tonal system with truly musical sounds). The carrying over of totemistic mystical elements into a more advanced, pastoral civilization explains some of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ystique. . . . The entire cosmos comes to be conceived after the human pattern. 也许,六千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虎,八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的仙鹤骨笛,属于早期动态型的象征,其后是伏羲八卦的动态性,与早期巨石文化象征的动态性是一致的。Language, geometric symbols and number-ideas are a cruder form of imitation.” Schneider then observes that according to Speiser and Heine-Geldern, “the outstanding cultural elements of megalithic culture are: cyclopean buildings, commemorative stones, stones as the dwelling-places of souls, cultural stone-circles, palafittes, head-hunting, the sacrifice of oxen, eye-shaped ornaments, deathships, family-trees, signal-drums, the sacrificial stake, and labyrinths”. 不过,万年前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所谓“天下谷源、人间陶本”,似乎没有石器象征,这可能是华夏文明最初具有的气质。最早的玉琮是五千年前的,安徽潜山薛家岗三期。 

东睿继续答复:易经应该不是直接关乎原型,而是关乎诸原型关系,比如天子与宗庙的关系。有一张图,回头我找一找。学界已经有一种看法,就是基于数字一、五、六、七、八的数字卦比阴阳符号卦更原始,一般认为起于李零老师的老师张政烺先生在1978年为出土材料做的报告。诸如种群无意识、文化无意识是有争议的概念。我认为这些概念的争论焦点不会在荣格,而是在弗洛伊德。比如一个人恨一个人,自然上他也会羞于表现这种恨意,而又衍生出很多其他的行为,很难说这是个体的意识还是无意识,黑格尔会将之分析为主人意识和奴隶意识,又比如说弗洛伊德大量探讨的关于性的主题。后者黑格尔关于家庭的分析会弱一点。弗洛伊德是临床心理学家,将这些行为划分在哪个范畴对他并不是那么成问题的。*从主人意识和奴隶意识到高贵意识和卑贱意识的辩证。后面我不写了,脑补即可。同时,如果继续推衍至集体无意识,也会反过来和种群无意识、文化无意识构成张力,这是结构性的。比如牟宗三先生与一些研究者争论孔子是不是七地菩萨这一类的问题。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在“集体”能企及的可能性上,我觉得无需太多犹豫,当然可以说佛是要比其他圣贤更高的,但是反过来这会挑战“文化无意识”的尊严。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并没有选择佛的路线,这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现象。但是并不只是南亚的中间国,如缅甸、泰国,它们在选择佛教时涉及文化无意识的问题。其实在大部分人类文明与传统中,这都不只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的问题,而结构性地会涉及到文化无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结构限制了集体无意识学说的潜力。顺便一提,当谁说“所有人都有病”,“人类就有病”时,这并不会冒犯任何人。

2022年11月12日:

原型以意象呈现于个体意识(梦境)并表达为象征(符号)。感谢霜白建议我读木内鹤彦2014年著作的中译本《濒死经验》。木内经历了三次濒死事件,他回忆,心跳停止之前,意识与身体分离,而心跳停止之后,意识沉入“巨大意识体”(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但在沉入巨大意识体之前如果意识努力保持个体性,就可超越时空,出现在任何时空点,甚至干预历史或未来。我加了“甚至”两字,因为存疑。解梦,使用的语言是象征(符号)。图一取自2020年新版「符号学词典」,早期的“诺斯替”密教,这部词典的作者是最具权威性的符号学家,西班牙人。这张图的象征意义最复杂艰深,引我存入iPad相簿,时常琢磨。

董方超的评论:“但在沉入巨大意识体之前如果意识努力保持个体性,就可超越时空,出现在任何时空点”,——个人经验,这个是可以做到的,像过电影一样,想到什么即可出现什么,例如佛经所云:“心生种种法生”(当然,取其现象描述,实际理地更深更厚)。物理解释,应属于某种神经刺激;神秘解释,应属于元神出窍。两者应有会通之处。元神肯定有其物理学原理。“甚至干预历史或未来。”——这个极难做到,但不代表不能做到。或者说,这是身心生命修证得道之地,应是古往今来的圣人境界。这需要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他的生命体能时刻保持这种巨大能量和广大状态。很多人的濒死体验,在回归日常生活之后,独立的个体意识(我执,我见,我相),极难再次沉入巨大的意识本体(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做智。)在这个意义上,应是佛祖,耶稣,孔子,时时刻刻念佛,祷告,性与天道而做身心功夫的根本原因。不如此,不成圣。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已然和巨大的意识本体(佛法,上帝,天道)融为一体。后来的代表人物,王阳明,马丁•路德,特蕾莎修女,也是效仿如此。如果用黑格尔的话:他们是活着的世界精神。我们活着,是为了让世界精神再次活起来。

董方超继续来信:梵语pan~ca jn~a^na^ni。(一)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体为五,称为五智,而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此系菩提心论、秘藏记等所说。(一)法界体性智(梵dharma -dha^tu-svabha^va-jn~a^na ),第九阿摩罗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世间、出世间等诸法体性之智。配列于中央大日如来与佛部。(二)大圆镜智(梵a^dars/a -jn~a^na ),第八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显现法界万象圆明无垢之智。配列于东方阿■如来与金刚部。又作金刚智。(三)平等性智(梵samata^ -jn~a^na ),第七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具现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于南方宝生如来与宝部。又作灌顶智。(四)妙观察智(梵pratyaveks!an!a^ -jn~a^na ),第六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巧妙观察众生机类而自在说法之智。配列于西方阿弥陀佛与莲华部。又作莲华智、转法轮智。(五)成所作智(梵kr!tya^nus!t!ha^na -jn~a^na ),前五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成办自他所作事业之智。配列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与羯磨部。又作羯磨智。以上系就金刚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则五智所配列者,次第为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此五智又有别相、各具二义:(一)别相,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是为别相之义。(二)各具,一切佛各具五智,是为各具之义。此即密教特有之’而二不二,即离不谬’之深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法门、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佛成佛仪轨、即身成佛义]。

我答复:方超在佛学文献面前也应保持批判性思考才好。这本书,建议你读。对我帮助很大。

方超答复:是的老师。不能执着于神秘感通。这是老师给方超最大的启发。

我答复:神秘体验是最宝贵的体验。但在文献面前,需要保持警觉。

方超答复:吾师有浮士德精神。南怀瑾与余英时,包括李泽厚,最缺少的,就是浮士德精神。所以,他们最终没有中西汇通,取得突破。必须保持理性与警觉。

2022年11月13日:

今天再次尝试鱼头汤,决定以后不再吃鱼头了。这种帝王三文鱼的头,鱼油极多,但腥味儿极大,尽管吃起来不腥,油多,很腻。只不过这种油是深海鱼油,就不计较啦。雨后的街道和海,看上去很清新。这时读荣格文集典藏版第五卷最后一部分,童话里的原型,不能在意中译本的错误,听书,喝老白茶,看海。

这几段应视为以前我贴的法兰茨四本小册子的开篇。

这些都是晚近十年脑科学的常识。尚未解答的问题是:为何只在海马回与内嗅脑之间才观察到新生的神经元?而且,这些新生的神经元如何能够游走到其它脑区取代那里已凋零的神经元?我在六十岁以后记忆力有明显下降,许多几十年不会忘记的文献的发表年代现在记不清了,许多作者的姓名也记不清了,但是,我如果努力回忆任何一位作者,努力的时间足够长,通常就可想起来。这些知识肯定不能仅仅由海马回保存,刺激我回忆这些知识的信号几乎遍布我大脑皮质的各个脑区。事实上,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脑内有许多星状细胞和胶质细胞负责维持无数神经元的正常代谢,同时也参与神经元网络的记忆。此外还有许多称为“微型胶质细胞”的细胞,负责将凋亡的神经元清理出去。医学研究很难直接查看活人的脑细胞,可是,病理解剖看到的只不过是意识消失了的脑细胞。所以,最近两年兴起的“人-鼠”类脑器官(参阅我在财新网的“新知录”)特别有助于医学界观察活体的脑细胞。不过,将人类的干细胞植入小鼠脑内并发育成初级“人脑”,这样的实验正在承受医学伦理批评。 

截图取自:Claude Lecouteux,2020,《The Pagan Book of the Dead》(异教徒的亡灵书)第11章,也是这本2020年新书的最后一章。因为是2020年出版的,是我见到的关于濒死经验的最新文献。这一章回顾了穆迪医生根据三百多名患者的濒死经验整理出版的案例研究以及濒死经验的基本模式,同时,借鉴当代脑科学与临床心理学的观点。我建议诸友自己阅读这九张截图,因为很容易读。例如,海明威在《告别武器》里描写自己的濒死经验。总之,读了这一章,我更确信,濒死经验的核心命题,荣格早已知晓:当身体死亡时,自我意识沉入集体无意识,但仍努力保持“自我意识”,这样纠缠着,在生死之间,荣格在研究了《西藏亡灵书》之后认为“中阴身”也是这样的生死经验。事实上,西藏亡灵书的基本模式可追溯至五千七百年前古埃及第四王朝开始流传的“亡灵书”。关于古埃及的亡灵书,我明天再来介绍。由于常见的误解(中国读者望文生义所致),我必须澄清,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集体”一词,包括全部脊椎动物甚至全部生命,从原核细胞到人类。绝非中国人深受意识形态污染的“集体”一词所传递的涵义。

2022年11月14日:

死亡研究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首先考察安乐死现场。宫下洋一写作这本书时不到四十一岁,在欧美各国生活了二十三年,以记者身份访谈了各国的安乐死。这本书,中译本2021年,算是这门课程的最新教材。主要是情感纠缠。

其余诸图取自:图解西藏生死书 2006 认识生命轮回与解脱之道 莲花生大师原著 达赫释著。与经典的版本相比,这个图解很适合我,以及适合无宗教的诸友,首先不失真,有原文,有注解,有图解。这六张截图,尤其符合荣格理解的西藏度亡经,也符合前天介绍的日本作者木内鹤彦描写的《濒死经验》。当然还符合昨天介绍的濒死经验三百多案例的基本模式。只不过,濒死经验的基本模式仅限于在生死之交徘徊之后生还者的经验,而此处西藏度亡经的经验涵盖死后四十九天的经验。局限性在于,这些经验仅限于藏传佛教,但很容易将这些神祇的幻象涵盖于人类集体无意识幻象的集合之内。

Anthony Peake 2022 Cheating the Ferryman --- The Revolutionary Science of Life After Death,这位作者以往十几年连续发表关于死亡研究的专著,我这里收藏了他的七本书,是今年发表的,他似乎有理论物理学的知识,他在“结语”里讨论了如何扩展荣格学说为“量子意识模型”。个体意识沉入集体无意识之后,依照量子理论,在无数可能生活中获得采样分布,但只有一种生活在投生之后呈现给个体,通常是与前生“量子纠缠”最密切的来生。读至此处,我就不再认真对待这本书了。我手边各种死亡研究著作里唯一不信有“来生”的,标题是“被发明的来生”。此书,我浏览了,不读也罢。其余各图,取自五千七百年前流传的Thoth亡灵书,四千年前的纸草,“the book of the dead of Hori ”,E A Wallis Budge,2016,《The Ancient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 Prayers, Incantations, and Other Texts from the Book of the Dead》。这里的审判全图,流传最广泛,诸神都在上面,亡灵必须逐一通过,最后才可站在灵魂判官面前。如果灵魂与羽毛重量相等,就可通过裁判,前往觐见冥王。此图描述的女性,Hunefer,是真实人物,诸友检索维基百科即可阅读她的亡灵书。古代埃及所有的亡灵书都出自Thoth之手,他是古埃及的智慧之神,掌管文字并负责制作木乃伊。他流传至古希腊,成为文字与医学之神赫尔墨斯。

维基百科繁体字版“濒死经验”词条,介绍了中国关于濒死经验的报告,尤其是天津安定医院的院长在唐山大地震之后收集的案例,图2。此外,图4,濒死经验的共同属性,与西藏亡灵书的描述一致。注意,死亡第一阶段,地水火风,四大皆空,图9,西藏亡灵书概述的经验,最后,风大融入意识。个体意识沉入荣格“集体无意识”或木内所谓“巨大意识体”,但死亡状态中的个体意识在“法性中阴”阶段有很大的波动,直到进入“投胎中阴”阶段才突然变得极其敏锐,可进入任一时空。

三辉,是上海严博非的书屋。不过,现在流行的几个书屋,例如“先知书店”和“三辉书屋”,思想过于简化,基本上就是照搬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试图运用于现在的中国社会。

例如,@解海中  你发布的这篇,在转型期中国社会,最困难的问题是,我们无从判断什么是“道德”。

海中答复:老师,我最近在重新系统性的阅读米塞斯和哈耶克的书,以前的阅读很零散,也很肤浅,自从进去您的课堂,对转型期有了很深入的认知,早上走路听哈耶克晚年的《货币的非国家化》,感觉老先生的论述很系统,但这样的理想似乎很遥远,脸书搞个天秤币,把各国央行紧张的要死,要想全世界都由私人公司来发行货币,简直太难以想象了。面对今天的现实社会,时常会想,我们所处的转型期中国社会,拥有一个极其强力的中央控制系统,福兮祸兮。。。最大的系统风险是什么,有避险机制吗?

我答复:人到中年,由增广见识转而寻求智慧,@解海中 智慧的第一特征是,在现实情境里运用个人知识与气质寻求“共同的善”。此处,共同的善,不能仅仅是小团体的善。wise man seeks common good.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604篇文章 57秒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