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1日

 中科院朱敏院士团队在《Nature》9月29日以封面文章连发4篇学术论文,通过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研究,把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我读了英文简报和科学杂志的四篇论文,常红晓推荐的这篇文章确实是很合适的。我希望了解的是,为什么有颌鱼是最初的关键环节?好吧。但是我发给你的长截图来自中科院的网站。我的意思是,我如果写就要不同于这篇,可是,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科学杂志发表的四篇论文。于是,我如果写“新知录”,就应当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追问新知。所以,我仍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根据我的初步印象,其实不值得如此报道,因为只不过4.5亿年前的化石偶然在中国华南保存下来,并在最近被研究了。真正重要的是“脊椎动物演化史”,至于“颌”的发生,我认为远不如“眼睛的发生”重要(这是我熟悉的主题)。所以,前几天我就说过,《自然》杂志可能夸张了中国论文,也可能是中国人自己夸张的。

 

10月2日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 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 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 么是上帝。 ——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公元前328年。

 

10月3日

在35~49岁,女性死于癌症的概率最高,而男性死于自杀的概率最高。第二大 死亡原因也不一样,女性因为肝脏疾病去世的概率更高,而男性则是心脏问题。

如果你在晚年有高血压,那可能会导致脑卒中;然而如果你在中年有高血压,那 基本可以预测你到了晚年会得阿尔茨海默病。

她(残雪)应当有希望,除了她,中国的作家就只剩下余华了,可是,余华的《第七天》 实在勉强。葛亮的长篇和短篇,是新星作品,但诺奖委员会也许根本不考虑1978年出生的作家。诺奖委员会的风格很接近残雪的风格,例如,2018年文学奖得主是波兰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她的文风非常接近残雪。

 

10月4日

至于今年的物理学诺奖嘛,我始终怀疑量子通信卫星是造假,所以,我也始终怀疑鼓吹“量子纠缠”的科学家们是胡说八道,我坚定地相信爱因斯坦。所以,我怀疑诺奖委员会再次犯了错误。跑步时,我想到为何我不信量子纠缠的任何实验报告。因为,例如这次获奖的实验,是光量子纠缠。粒子纠缠是成对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你只能有纠缠着的两个粒子的数据,你的数据显示了某种相关性,但是你找不到更直接的变量来解释这种统计相关性,因为有测不准原理。那么,你也没有对照组的数据来表明你在实验组数据中看到的那种相关性在对照组数据里不存在。

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的新书,2022年9月20日上架,好评如潮。这位作者是科普奇才,也许阿西莫夫之后,他是第一人。但是,另有一位也被认为是“科普奇才”的卡罗尔,而且也是肖恩•卡罗尔,他是分子遗传学家。所以,我颇费时间区分这两位卡罗尔的科普著作。出生于1960年,基因学家卡罗尔的中间名缩写是“B”,以下简称“B卡罗尔”。出生于1966年,物理学家卡罗尔的中间名缩写是“M”,以下简称“M卡罗尔”。B卡罗尔与另外三位专家合写的教科书《基因分析引论》,2010年第10版,配有习题集。他那时是威 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这一专业的教授,不过,他加盟了这一专业的“诺奖 摇篮”——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并担任面向公众的“科普”副所长,因为他被认为是专家群体内罕见的科普作家,他还主持科普电影的拍摄,他的相貌很精彩,是教授也是博物学家。湖南科技出版社的,M卡罗尔的科普三书,中译本,这三部科普书的英文封面。但是,B卡罗尔的科普著作,中译本封面。唉,难怪我很难区分B他与M他。B卡罗尔这本书的英文出版介绍。

Joshua S. Loomis 2018年著作,中译本标题《传染病与人类历史》,英文标题“Epidemics --- The Impact of Germs and Their Power Over Humanity”,直译是“传染病——细菌的冲击以及它们对人性的权力”。我同意,直译标题,对这本书而言,不容易。这本书是2018年出版的,那时没有新冠疫情,中译本出版于 2021年,作者为中译本写了序言,最后是目录。我在目录最后一章旁边写了我的预言:主动免疫,疫苗,这是现在医学界的常识。癌症是可治愈的了,因为有或将有相关的疫苗。甚至阿尔兹海默症,如果能知道病因,如果能应用“主动免疫”方法。唉,我的另一个科幻主题是,如果在不远的将来, 人们能像种庄稼一样种植自己的器官。这一图景,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似乎不是很遥远,似乎只差一步,当然,这一步很难。

今天纳指跳空高开了这样巨大的缺口,可见底部实在不牢靠,成交量也不足够大,缺乏说服力。美国科技板块市场很难探底,因为乐观的人太多了。市场见底的心理学准则是:大多数人都悲观,不再试图抄底,这时,成交量很小,“死鱼翻身”的模式。我旁观,不晓得这次反弹是真还是假。但是不要忘记,“逢缺必补”,虽然,这样巨大的缺口,短期很难补。

意公子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我也喜欢她的那些诗词视频。苏秉琦老先生活着时,最看重“晋西南”,他相信那里是“夏都”,陶寺遗址以及黄河对岸现在河南的一小块区域(二里头遗址在那里)。后来,考古界基本上公认,苏老的判断正确。日本的中国考古界也公认苏老的思路最正确。最近我推荐了苏秉琦的文集,给周其仁,他也赞不绝口。亚来答复:除了临汾,还有运城,是舜耕文明之地。意公子注意到临汾人注重清明节。到了运城。看看家家户户起的高门楼,门上的匾额,意象万千,运城人恪守不渝的传统。三千年文明看山西。就在这里,五千年文明要谈甘肃了。临汾是我父家,运城是我母家。我答复:现在还没有迹象颠覆仰韶遗址是上述全部文明的祖宗。至于仰韶文明来自西方还是本土,当初就有争论,不过苏老持“本土起源说”。安特生在发现仰韶遗址之后,确实沿着河西走廊继续考古,他相信仰韶文化来自西亚,因为陶器风格很接近。苏秉琦是陶器专家(那时称考古的基本功为“摸瓦片”),李济的助手,他否定了安特生的观点。不过,晚近的文献似乎又有支持西亚的,甘肃在这一争论里举足轻重。当然,中央不喜欢。

瞿娜评论:阿尔斯海默太难了,我司研究到三期都有fail的。我答复:最近FDA批准的那一款药物引发这样大的争议,也因为有效的证据太少。现在又有两款药物申报,我在观察FDA的审批及评论。考虑到这种病的难度,药物研发进展还是很快的。病理学家无能为力,至今无法找到病因。

  

10月5日

巧克力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几次不同的译名。其原名chocolate有过至少三种不同的译名:绰科拉、炒扣来和朱古力。据记载,最早出现chocolate译名的中国文献,是康熙的《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奏折中将其译为“绰科拉”。1866年,张德彝则在《航海述奇》中使用了“炒扣来”的译名。自19世纪20年代起,中国人逐渐开始使用“朱古力”的译名,并且很长一段时间 内一直沿用这个翻译。摘自《巧克力简史》,2020,燕巧工坊。世界最高品牌的黑巧克力前五名。根据我在楼下 Neiman Marcus 巧克力专柜的观感,应当是世界第一黑巧克力。而Godiva 是最常见的可吃品牌,排在世界品牌的第六位或第五位。我在香港 Pacific Plaza 楼下的日本超市买过,贵,但不合我的口味,若依我的感觉,应排在图4之下,可是,它价格更高。瞿娜提醒我,流行了几年俄罗斯的黑巧克力。我答复:还有拉美的和马达加斯加的,还有夏威夷的,但黑巧克力对原料和工艺要求极高,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包括夏威夷的),我都吃过,太难吃。

再次提醒糖尿病诸友读这本书。对照今年中国发布的饮食指南。而且,我建议诸友不要去医院体检。这是因为,检测仪器已能发现分子水平的各种病变,医生们对每一种病变的预后,都足够吓死你。其实,绝大多数分子水平的病变都不构成对人体的宏观威胁。想象一下,DNA每天必定发生的错误有多少次?癌细胞的形成,可能要求数千个基因突变。我觉着中国人突然富起来,是一个严重问题。最新的高端人群健康调查表明,三类亚健康,都是“暴富病”。饮食~肠脑系统,个体差异高达十倍,绝非任何“标准”可能规划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认 识你自己”。

 

10月6日

童世骏来信:我在看老兄推荐的《思维的版图》,稍有疑惑时就对照英文版,发现你在序言中对翻译质量做了保留,是有先见之明的。我答复:哈哈哈,感谢世俊慧眼!恰好我前几天读你的一本书,是研究哈贝马斯的,感觉你的思路有趣,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资源。于是我就检索你的近况,突然发现,你担任了上海纽约大学校长,还看了一个视频,你谈教育。童世骏答复:羡慕你有那么多时间读书,更佩服你有那么强能力读那么多领域的那么多书。我答复:是呀,我始终坚持的跨学科思路,也称为批判性思考。二十多年前我特别演讲了一次,整理了跨学科研究的十个思想资源,其中很关键的就是哈贝马斯。

黎巴嫩第一代移民,这位作者,纳巴罕,现在美墨边境两边参与本土社区建设,探讨墨西哥的沙漠种植业,很有趣的经历。他写了不少好书,思路似乎围绕他的故乡黎巴嫩展开,介绍阿拉伯人的香料贸易,总之,与黎巴嫩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聚集在中国港口里的香料贸易船。可可种植园1909年,正在加工可可豆。这些香料,四百多年前在欧洲,一桶金换一桶香料。约旦古城佩特拉,峭壁上的墓穴,佩特拉曾是香料集散地。

上一本是他2014年写的,这一本是他2013年写的,有中译本,2015年出版,姓名是“纳卜汉”。我认为将原书标题里的“起源”翻译为中译本标题的“基因”,是不错的选择。这本书的英文版,“基因”出现了156次。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建议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基因制订自己的食谱,那么,通常也就是遵循家里祖祖辈辈的食谱。这是晚近十年饮食书的时尚,就是要拒绝以往营养学的各种统计结论——妖魔化鸡蛋,妖魔化牛奶,妖魔化黄油,妖魔化各种肉类,妖魔化各种谷物,……。要知道,美国的食品产业十巨头,占世界市场的80%,2018年总利润超过千亿美元。在利润当中,每年有数百亿美元用于广告开支,包括软性广告,例如各种学术会议以及赞助大学里的研究项目,每年用于游说各国政客的费用至少数十亿美元。仅妖魔化黄油这一项,在二十年里,那些改用植物黄油的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与继续食用黄油的美国人相比,增加了两倍,大约导致25万人死亡。这些数据来自我推荐的上一本书,就是那位以“个性化医疗”名世的英国医学教授Tim Spector,他的两本好书都有中译本,较早的那本,标题是《饮食的迷思》,较晚的这本,标题是《饮食真相》。这位纳卜汗这本书第八章关注夏威夷土著的前途,引我阅读。因为我很悲观,每天看着这些体重接近三百磅或至少两百五十磅的夏威夷人在商场里继续大吃大喝,实在不懂他们的皇家基金会为何不做些事情来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夏威夷的土地,最好的这些,大多是皇家的,夏威夷的房地产,有两大类,其一称为“lease holding”,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田面”产权,而“田底”的产权是皇家的,收租金,养活几乎全部土著(反正他们都有血缘关系)。土著的期望寿命,根据夏威夷大学晚近发布的调查数据,大约比本地的华人、日本人和韩国人,少了十年或更多。你要知道,族群的期望寿命短十年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一趋势几乎不可逆转,所以,第八章的副标题就有了“救赎”这一语词。他列出的夏威夷土著的健康状况。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夏威夷大学还没有公布上述的调查报告。他于是列举这位土著音乐家的体重,757磅。我承认,我没有听说过这样重的人。库克船长在夏威夷的大岛(常年火山喷发的那个岛)登陆时,土著人数大约数十万,1970年代,纯种土著只剩下两千人。夏威夷土著的食谱迅速西方化,作者认为这是最大的病因。在夏威夷人的想象中,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称为“狂妄”,西方人带来了这种病。多亏了这些志愿者,他们研发和推广土著祖辈的食谱,改善了土著的健康。初步的成功,1991年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读了第八章,就连我这样悲观的人,也生出了一线希望。

人类饮食的演化,《人类食物百科》英国DK出版社,2019年中译本。由于是2019年的译本,内容当然是晚近的。例如,人类的第五种基本味觉,umami(鲜),是晚近十年的结论。这次在夏威夷居住两年多,food network 的各种节目里的各类嘉宾,根据李老师的印象,与以往多年相比,突然开始频繁使用这一单词,时尚嘛。这样,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五味,就要改为:甘酸苦咸鲜。可是中医传统,五味入五藏,“辣”入肺,现在改为“鲜”,中医朋友们,毛云峰,就要解答这个新的问题:鲜入哪一藏器?我真不喜欢简体字的“五脏”,我坚持写“五藏”,这才符合中医的本意。继续贴图,这些截图我是认真制作的,所以,建议诸友收藏。饮食史,“营养学基础”,“营养物质的消化”,食物学基础。嗅觉与味觉,注意,方框里的知识,在飞机上,我们舌上的味蕾有大约三分之一失灵。这本书的封面。多年来,我坚持收集英国DK公司的图册。我注意到,这些图册也坚持更新自己的知识,所以,常有新版替代旧版的情况。

感谢李文生(我的EMBA义务助教)今晨在E21群里发布了这本书,基辛格2022年的思考,书名是《领导》。我不喜欢国内通常的翻译“领导力”,上世纪董秀玉希望我主编《三联新知》,与我在楼下茶馆里畅谈至深夜。我辞谢此任之后,老董说打算办另一个刊物,“领导力”。我当时就表示不同意这个名称。“力”是牛顿时代的单词,已不适合爱因斯坦时代了。老董也有道理,她说,没有更合适的汉译。确实没有,我知道,实在不成,就直接写“领导”。基辛格这本书不是旧作,而是疫情期间,企鹅集团的编辑,通过视频对话,以挑战性的提问激发基辛格思考,当然,有助手们整理这些对话。这本书就是介绍历史情境内的六位杰出领导,阿登纳、戴高乐、尼克松、萨达特、李光耀、撒切尔。所以,诸友不读也可。但注意我手绘的示意图,我认为很精彩地概括了基辛格这本书的思路,而且因为有四个象限,我于是分别写了合适的领导风格,当然是贬义的。只在原点,才有基辛格意义上的领导。原点,要求超常的判断,在历史与愿景之间的平衡,在传统价值与价值创新之间的平衡,为达到目标而在各类政治资源之间保持政治平衡,……,我很欣赏基辛格引用的斯平格勒这段文字,真正的领导者是天生的价值评估者(尼采的余绪)。我还欣赏基辛格选择这样六位领导人的理由,“第二次三十年战争”,即1914年至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基辛格的博士论文,第一次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是他毕生的政治理念,写在《世界秩序》的开篇。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是“维斯特伐利亚和约”,这一和约的精神主导着四百年来的西方世界秩序。不要忘记呀,关于这次俄乌冲突,他的判断仍基于四百年来的西方世界秩序。换句话说,他有特定的价值判断,任何国家任何领导都不应颠覆四百年来的西方世界秩序,不过,中国不算西方国家,所以,中国的崛起,基辛格认为是对西方四百年世界秩序的一个重要挑战,西方必须有所应对有所调整。总之,我这次朋友圈的精华。

继续贴《饮食真相》,到了第五章,上次贴了这一章的第一页,故此处从第二页开始。中译本的唯一不足,是将“myth”译为“迷思”。我认为不如直接译为“神话”,也许,迷思更严谨。每一章澄清一个迷思,就是以往被神话了的观念。第五章澄清的迷思是,各种维生素对人体有益。其实,在这里,作者论证,毫无益处,可能还有许多害处。他列举了不少案例,包括维C预防感冒,包括深海鱼油,以及其它让我惊讶的案例,所以,尽管我只服用一款,每天一粒的“多维”,也应尽快停止。李老师早就劝我扔掉从楼下药店里买了却不吃的那些维生素和深海鱼油或辅酶Q10之类的,她其实已将大部分扔到垃圾桶里了。现在剩下的,是两小瓶拜耳在日本生产的“Philip's colon health”,就是著名的拜耳益生菌胶囊,去年开始在中国境内取材生产,京东商城有货,还挺火,名称是“益达喜”之类的,不是胶囊,而是粉剂,专为中国人的肠道研发的,拜耳的合作机构是“江南大学”,不晓得在何处,也许是杭州的。关键是,京东商城的这款商品,似乎永远不显示“成分表”,所以我无从判断。感谢《学术月刊》主编金福林的补充:江南大学在无锡,长于轻工食品教研。

总之,读到这一章,对我冲击很大。这本书总共是二十三章,外加两个附录,第二十三章的标题是“不要相信我,我是医生。”让我想到“西西里人说西西里人都撒谎”,然后我怎么办?

认真读了第二十三章,真精彩,揭示了西方医学教育的极大弊端,医科学生总共 只有三小时的营养学训练,而且集中于“营养生物化学”之类内容,毕业就忘记。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英美社会一样,都疲于奔命,因为真正的病,必须转给专科医生或医院。我认识的医生绝大多数是专科,而且他们私下看不起全科医生。总之,这一章读完,我这样已经不信任西医的人,以后更加不能信任西医。因为他们的哲学是错误的,求职前景最差的就是营养学家,所以,医学院课程学时最少的就是营养学,并且以营养学为职业的人少得可怜。这是市场经济,金钱话事,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顺带着引入了这样的营养学状况。假如培养一位协和医科大学的医生需要八年时间,他用于营养学的课时居然总共只有三个小时。我想到医学界的谚语“医生爱病不爱人”,为了发表文章从而晋升主任医师(教授),竞争激烈,医生必须“爱病”(收集病例和样本)而不是“爱人”。既然营养学家仅仅是为“人”服务的职业,没有“病”可以让他去“爱”,也没有职称能晋升,甚至没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当然就没有谁愿意将自己培养成一名营养学家了。诸友认真读这一章,就明白我那番议论了。

 

10月7日

嗯嗯,备课的时候想引用你的著作,何为良好生活,以及你的中译“道德幸运”,都在微信群里检索到了,下载了,然后,发现了“嘉映私塾”,很精彩的设计。然后,在我这数百微信群的数据库里继续查看,关键词“陈嘉映近况”,好家伙,嘉映真是了不起。所以,我下载了几十篇报道,仅三联生活周刊的,已有两个长篇,还有你评奖时的发言及很漂亮的照片。啊哈,反正,就是用了几个小时来熟悉你老兄的近况,羡慕得很。这几个小时最后读的一篇,是你和雕塑家向京的长篇对话,我认为可能早于2021年,尽管现在发表的文章都遮蔽最初的时间。嘉映答复:这边实在没有很多精彩可言,倒是人人都羡慕的丁丁老师居然会羡慕别人让愚兄羞愧难当。我答复:我确实很羡慕嘉映兄呀。我从你的发言和对话当中学习你的思考方式,虽然很难,只求熟悉而已。你遣词造句已达炉火纯青,看起来是口语化的表达,绝大多数是无懈可击的,充分表明你平日的慎思明辨。此外,在华师大,你与刘擎的对话,探讨后现代知识状况,你观察并建议探讨的现象,数字与图像的生产与消费以及双方的表达意向,是有趣的观察,有待深入分析。脑科学的局限性,我在2018年课堂上特意强调过,我那时的依据来自脑科学研究报告,主要是Robin Dunbar 的团队2018年发表的论文,网络参与者们,对照组与实验组,三十天的行为就足够改变脑内神经元网络的基本结构。其实,2004年的认知神经科学手册里,已有这类报告,是猴子的手指被束缚三十天之后,身体感觉的脑区里,被束缚的那根手指的表达区域大幅度缩小,我在2011年的《行为经济学讲义》里引用了这一发现。不过,2018年饶敦博团队发表的这篇论文,是人类的脑神经元结构依赖于行为的数据,而且是基于脑白质成像技术,与通常的fMRI脑灰质成像技术不同。脑白质网络结构的改变,相当于神经元网络的交通枢纽发生改变,至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致,我在见到论文的第二星期就在课堂上大肆引用。换句话说,饶敦博团队的实验,以人类行为对脑结构的关键性影响向我表明,给定先天因素之后,脑内网络结构其实是行为习惯的产物,所谓“习惯”,三十天足矣。总之,上述的简介,与嘉映老兄在哲学视角下发表的关于脑科学的评论,我认为,基本一致。这就让我很高兴了。我的阅读兴趣于是从2018年逐渐离开了脑科学领域,转入免疫学领域,当然仍是以外行的身份。我承认,这样的阅读在咱们这个岁数,格外吃力,而且不讨好。不过,自我感觉受益匪浅。至少对是否接种新冠疫苗,我可以有更清楚的认识呀。还有我最近对西方(以及中国的)营养学书籍的批评,都是相关阅读的感受,写在我每天的朋友圈里,那里有许多朋友的关注,在他们督促下,我似乎每天都要发布读书笔记才好。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图像”与“数字”的两分世界,有待继续探讨。

 

 10月8日

陈嘉映2020年有一本书,《走出唯一真理观》,他说,比谎言更可怕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年,波尔布特秘密访问北京,我听家人说过他在北京的言论,也听局内人说波尔布特很可能走得比中共更远。后来出国读书期间看了 《战火屠城》,那位男演员就是当年的幸存者。周其仁答复:现场有三位幸存者,提供回忆的记录文本。

以前推荐了英文版,桑德尔2020年在哈佛校园的TED视频也是介绍他自己这本书的,现在介绍这本书的2021年中译本,桑德尔写给中国读者的序言和刘擎的推荐序。书名译为“精英的傲慢”,与原书标题不一致,意思是一致的。这场论战或可追溯至半世纪前的一篇文章,威廉斯的“道德幸运”。那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致在《行为经济学讲义》里,我用了许多篇幅讨论“扳道岔悖论”的各种寓意。这位哲学家被英国人认为是最聪明的英国人,以“道德幸运”(moral luck)这一短语名垂史册。这一短语永远提醒那些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评论他人行为的人:不要忘记,你只不过是偶然“道德幸运”而已。桑德尔所批评的现象,不妨译为“精英的傲慢”,成功人士自以为是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带来了成功,其实,老贝克尔早就列出了成功的四大要素,依照重要性排列如下:1) 随机冲击,2)可利用的社会关系。这两项因素总共可以解释“成功”的50%以上,常可解释70%,然后才是:3)个人禀赋,4)个人可支配的资产。在美国社会,也许,随机冲击的解释力最强,与道德幸运相类,成功人士主要因为幸运。在中国社会,也许,我教室里有许多同学这样认为,可利用的社会关系,是“成功”的首要解释因素,也即“拼爹”,当然,这也是一种幸运。最后,记住我的那句话:统计遮蔽野点,制度压抑个性。社会越是制度化,个人禀赋对“成功”的解释力就越微不足道。

桑德尔那本书。《疫苗竞赛》的前四章。这本书的作者是《自然》杂志资深撰稿人,她非常熟悉这一领域的历史。我读了她2013年在《自然》发表的专稿,主角当然还是这位“海弗利克”(Leonard Hayflick)。《疫苗竞赛》的英文版发表于2017年,Meredith Wadman,2017,“The vaccine race --- science, politics, and the human costs of defeating disease”(疫苗竞赛:科学,政治,以及为击败疾病而付出的人类代价)。美国领先世界医学,伦理的制约永远滞后,相当于在“技术进步”快车上安装的刹车装置。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也如此,参阅我的“新知录”文章(受精卵优生学检测引发的科学与伦理学争议)。这些刹车装置有意义,同时,技术进步也是大势所趋。刹车的意义在于让人类有时间更明智地选择人类的演化路径。美国医学伦理的转折点是两次大战期间,1914-1945,基辛格所谓“第二次三十年战争”,这里贴出的章节,记录了那次伦理观念转折。以及,病毒致癌学说的确立,以及,细胞凋亡学说的确立,以及,……,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我推荐的书。重点都已标 红,只要继续贴图。这本书的英文版封面,这本书的主角,晚年的海弗利克,文字注释:他说“我们都欠着那些组织捐献者一笔道德债务”。此处“组织”是医学术语,英文是“tissue”,中文教科书译为“组织”,可是在日常用语里特别容易引发误解。除非读者已经熟悉医学术语的这一个系列:细胞、基因、蛋白质、组织与器官、身体。瓦德曼女士2013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专稿第一页,照片里的,仍是这位主角。这本书可以说是关于海弗利克的人生传记,但绝不仅仅是个人的,读了就明白,她是将他嵌入于细胞、基因、组织与器官、病毒、癌症、疫苗,……,嵌入于这一历史之内。我觉着这里很合适,我最推崇的哲学家之一,哈佛荣休教授斯坎伦的著作,2000年的,标题可译为“我们互相欠着什么”,这是斯坎伦的核心思想。我在多年课程里强调这一思想,就是说,在乱世或转型期社会,传统价值瓦解了,新价值远未确立,桑德尔询问: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好?斯坎伦回答:我们每一个人至少还有自己“在意”(care)的一些人,那么,一个人的一项行为是正当的,如果他在意的那些人没有正当的反对理由。嗯,这是一个有些烧脑的命题,不要忘记,斯坎伦的博士论文是数理逻辑,他是数学博士,转入伦理学领域。哈佛哲学系斯坎伦简介。维基百科“斯坎伦”词条,他是1940年出生的,前几年在加拿大一所著名大学的演讲表明,他头脑依然敏捷,哈哈哈,好像台下的听众有些反应不过来。最后,图8和图9,第六版《病毒学百科》,2021年,第一章,“病毒的起源”,概述了目前病毒学的主流见解:在生命之树的最新版本里(例如我用于教学的那本《分子细胞生物学》2021年第九版),在所谓“三域”分类法(古细菌、古菌、真核生物)的三大生命域里,富含各种病毒的是真核细胞域,如图9所示,在古细菌域的细胞体内,病毒是很少见的,而在古菌域里,完全没有见过病毒。似乎,这是现在的主流假说,似乎,病毒起源于真核生物域,这里有两个不同的起源路径,如图9的B和C所示。图8的左下角显示最初偶然形成的“自私的RNA”片段,所谓“偶然”,需要三类因子,外衣(蛋白质)、RNA片段、可融入宿主细胞的媒介。在地球早期的高温环境里,古菌和古细菌都不适合病毒生存,因为RNA在高温下就会解体。仅当真核细胞出现之后,才有了RNA在细胞体内复制自身的机会。

 

 

10月9日

诸友,咱们今年的伦理学课程,由浅入深,由自我到世界,所以,心智地图很简单,杨昕老师负责印刷之后,你们人手一份,挂在墙上,权当是学术装饰品。浅显的内容,于是要求诸友多读书。我的EMBA讲义,都是2020年以后出版的,三本书都应提前阅读:1)《情理与正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是我给E19的讲稿;2)《收益递增: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是我给E20的讲稿;3)《演化与创新的伦理学》,是我给E20的讲稿,刚刚出版社说要推迟到明年出版,因为,半年两本书,市场难以消化。所以,你们将获得“试读 本”,也是人手一册,可能月底或月初。试读本,不读也罢,因为,我也感觉知识面太宽广,有些不必要。刘利成是微生物学博士,可读。总之,下个月的课程,很浅,诸友认真听课,在微信群里积极发言,就好。

Matthew Cobb 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动物学教授,以科普著作名世,这本书,英文标题是“关于脑的观念史”,中译本有些跑题,不过,这是一本科普佳作,与他写的其它几本书同样受欢迎。尤其是,我喜欢嘉映写的推荐序。他对脑科学的批评,与我的思路大约是一致的。我在2018年北大的行为经济学课堂上介绍了当年饶敦博团队发表的一篇论文,给我印象深刻。我致函嘉映:脑科学的局限性,我在2018年课堂上特意强调过,我那时的依据来自脑科学研究报告,主要是 Robin Dunbar 的团队2018年发表的论文,网络参与者们,对照组与实验组,三十天的行为就足够改变脑内神经元网络的基本结构。其实,2004年 的认知神经科学手册里,已有这类报告,是猴子的手指被束缚三十天之后,身体感觉的脑区里,被束缚的那根手指的表达区域大幅度缩小,我在2011年的《行 为经济学讲义》里引用了这一发现。不过,2018年饶敦博团队发表的这篇论文,是人类的脑神经元结构依赖于行为的数据,而且是基于脑白质成像技术,与 通常的fMRI脑灰质成像技术不同。脑白质网络结构的改变,相当于神经元网络的交通枢纽发生改变,至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致,我在见到论文的第二星期就 在课堂上大肆引用。换句话说,饶敦博团队的实验,以人类行为对脑结构的关键性影响向我表明,给定先天因素之后,脑内网络结构其实是行为习惯的产物,所谓“习惯”,三十天足矣。……我的阅读兴趣于是从2018年逐渐离开了脑科学领域,转入免疫学领域,当然仍是以外行的身份。

这本书的英文是2020年出版的。中译本当然是此后的事情,是新书,英文版的封面。作者的上一本科普热销书,是2015年的:Matthew Cobb 2015 Life's Greatest Secret --- The Story of the Race to Crack the Genetic Code,中国人未必有兴趣读,美国人肯定热衷探讨这一议题。不过,他2020年的另一本书,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极简引论”系列,《嗅觉》,肯定吸引中国读者,“民以 食为天”。

推荐了嘉映推荐的中译本《大脑传》之后,再推荐萧萧树的科幻新书《误读全书》,2020年出版的,也是嘉映推荐的。我浏览了一部分,确实有许多隐喻,当然不是柏拉图那样著名的隐喻。因为,毕竟,萧萧树在任何一节的叙述,虽然风格是隐喻的,却很难有生命力延续数千年,这是因为……,诸友自己读了就明白。我贴萧萧树自己写的“后记”,也就很明白了,全书都是误读。尽管作者的文字触及人类知识的几乎每一领域,但因为是“特征性误读”,故而成为文字游戏而不是柏拉图“洞穴隐喻”那样的哲学。虽然我持这一批评态度,并且我在文字旁边画了不少问号,意思是我认为表达有内在不一致性,但我仍认为这是一部很少见的“科幻”。我甚至划了一个“叉”,表明这里有重大的理解错误(关于荣格学说)。

作者不懂康托尔。作者对莱布尼茨的哲学也只是“知道”而已。作者写达芬奇,颇精彩。但是,数百年来关于达芬奇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作者写芝诺。关于“卡申夫”这一节,我只能检索,是一种奇异的蝴蝶,在传说中很诡异。

致函陈嘉映:我正在听书,《何为良好生活》,听到第三章了,我觉着这本书不是写给EMBA学员们的,而是写给我的,因为我边听,就在心里边与你探讨。学员们似乎没有耐性跟着你的日常语用辨析深入到观念史或哲学史的讨论中去。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哈佛的老威尔逊与道金斯辩论时称呼道金斯是一位“新闻记者”, 颇看不起他的学养。后来,youTube上的视频,有一位询问老威尔逊是否这样说过,他表示确实如此。道金斯在《解析彩虹》里似乎也承认不能从基因的“自私”推演解释有机体的“行为”。今天的遗传学家已经明白,基因从来不是单个起作用的,基因到蛋白质的过程,受到“基因网络”的调控,否则,细胞就癌变。嘉映答复:丁丁啊,没敢想写给丁丁,那我太荣幸了。愿意听到你从广博知识中摘出一小片来支持我的某个看法,更愿意听到你的批评。待会儿上车到杭州,待两个月。丁丁这阵子在哪儿用功呢?我答复:嘉映兄特别会讲话,让我不好意思说更多的话了。杭州现在最佳季节。我还在夏威夷呢,等待明年,也许世卫组织宣布“大流行”结束,咱们政府也有一个台阶可以下来了。那时,我才敢回国。读你的书,我几乎处处都有支持材料。杭州湖畔居的领导们两年前有一次大换班,这是国企的常态。据朋友们说,目前那里的餐饮只能算“经营”不能算“美食”。

哇!黄明芳精于烹饪。而且我很难判断你的饮食习惯,香港人和广东人喜欢煲汤,你这碗汤是明示。可是,牛柳与芦笋,黄瓜丁与咸肉,还有豆腐鱼汤,又与 江浙风格相近。最后,西红柿炒鸡蛋,是北方风味。虾和蒸鱼,各地风格都可能如此。黄明芳答复:谢谢丁丁师的赞美,烹饪是我的一大爱好。读了一些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傅青主医书等,也读了非常多的烹饪和关于饮食的书籍,结合起来琢磨医食同源,那日您讲蔡澜、饮食,就感受颇多。您对汤的判断准极了,我是不折不扣的岭南人(所以看《燕食记》完全是种享受),只不过大学就到北京念书,又因爱吃且口宽,大江南北甚而国外食材都会尝试调和:譬如油焖虾,我只加一味鱼露;而金鲳鱼因为新鲜,则用了清蒸的法子;牛柳通过腌制流程和火候控制,能恒定它的嫩滑;豆腐鱼汤用的是三文鱼头,取其营养及口感, 为调其鲜去其腥,落厚姜与其同煎,配老豆腐,汤落胡椒及盐;至于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则是划十字烫去皮,鸡蛋用亚麻籽油炒会有意想不到的香味。尽可能发挥食材的原味,通过搭配完成味道的相互发挥,克制调料的运用,“不事珍奇,而有珍味”是我的烹饪核心。我答复:不事珍奇而有珍味。烹饪之道!

继续推荐这本书,《嗅觉》,真精彩,要知道(参阅我2011年写的《行为经济学讲义》和定于2023年出版的《演化与创新的伦理学》),人类对嗅觉的研究,在五种感觉当中,是最落后的。视觉的研究最早也最先进,其次是“听觉”(看看耳聋助听器的进展),再次是“触觉”,已获得诺贝尔奖。康德是正确的,嗅觉和味觉是人类五种官觉当中最隐私的。机器人嗅觉的研究进展,依照我的观察,不仅缓慢,简直就是“可笑”。那么,“味觉”呢?由于餐饮业的需求,至少我们知道舌上的味蕾有五种基本味,前天我写在这里过,甘、酸、苦、咸、鲜,并认为中医需要回应这一挑战,因为旧的五味当中,“辛辣”是入肺的,现在则是“鲜味”入肺。细想想,也许“鲜”是可以入肺的。姑且不论。嗅觉的研究最落后,这是我的印象。这本小册子,名为“极简导论”,其实相当于国内的“大家小书”系列,每一本都可纳入诸友的“工具书”文件夹。有一次我收到中译方面的邀请,希望我为某一极简导论的中译本作序,而我那时在各种场合正努力推荐我的一名学生,这次也推荐了他,然而我被告知,这个系列在英文是名家撰写的,牛津大学出版社要求它的每一个中译本都由名家作序。继续讨论这本小册子,精彩呀,我在各种认知神经科学的工具书里没有见过这样简明而正确的嗅觉示意图,注意,紧贴着大脑眶回的嗅泡(常译为“嗅球”)可说是最接近鼻腔和口腔上部的脑区,取自2016年的奈特脑图,我用红色箭头标识了嗅泡的位置。嗅觉最直接进入我们的大脑,然后,这次新冠疫情的后果之一,不少新冠患者的嗅觉消失,甚至长期消失,这是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围绕“嗅泡”,演化形成了最原始的记忆脑区,称为“内嗅脑”,这一脑区的物理延伸就是海马回(最重要的记忆脑区)。所以,如果患者抱怨有“脑雾”,通常就是记忆力受损,记不住刚发生的事情,谓之“脑雾”。取自这本“极简导论”,嗅泡里的神经元与鼻腔嗅觉感受神经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嗅觉远不如狗和猫以及许多其它动物,因为鼻内的神经元数量少,所以能分辨的不同气味也少。以咖啡为例。当然还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先天差异和后天训练。行为模式对脑内神经元网络的重塑是至关重要的,我昨天写了,三十天就可显著重塑。《基因传》的作者是资深医生,善写科普作品。不过,他的名字,同名同姓的不少。这本书是2016年写的,中译本是2018年的,可读,至少在基因这一领域,进展太快,以致1999年那本畅销书《基因组:生命之书》早已不应读,不晓得为何,华大基因的CEO尹烨又写了一个新版序言,继续宣传这本书里早已被后来的发现否定了的观点。此处不赘,因为有些麻烦,例如,涉及最近饶毅对尹烨的尖刻批评。总之,不应继续鼓吹“基因工程包治百病”这样的观点。根据也就在这本书里,这本书是2016年写的,晚于1999年几乎十七年,要知道在这十几年里,这一领域的进展远超脑科学领域的进展。而脑科学似乎给人的印象是“日新月异”,其实晚近十几年已停滞不前。生命科学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出现了太大的“信息不对称性”,读者必须有足够的经验才可判断哪一本书是不可读的。这本书的作者写了另一本书,《癌症传》是2022年新版,我不明白为什么还要新版,因为英文版是2010年的,许多观点都需要修订,虽然作者很优秀,但他写书的时候他怎么知道十年后需要修订哪些内容呢。仍是这位医生,2015年写的,中译本是2016年的,但完全不过时,因为,他总结的三大法则,在未来几十年里,根据医学进展与医院体制,都很容易判断,不会过时。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592篇文章 25天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