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思想传统里,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代庠序之学,关于“性”和“质”的讨论也许与教育的历史同样长久。在西方思想传统里,“性质”的历史几乎与哲学的历史同样悠久。参考文献,《斯坦福哲学百科》“property”词条,约九十页的篇幅。关键是,至今不能有定论,“性质”,仍是一个“问题”,所以,有我这篇短文的标题“性质问题”。我推荐一本最新的教材,2021年即将出版,封面,插图1,书名直译,“为主修哲学的读者编写的哲学导论”。这本书的第一章前两节,是关于“性质”的哲学导论。
事物的性质,只在特定视角才可呈现。完全没有性质呈现的,称为“背景”。当然,某一视角下是背景的,换一视角也许呈现性质从而不再是背景。我观察老友周其仁发布的无人机俯拍地面的照片,高远的视角,与切近的视角相比,许多性质可能消失在背景里。在太阳系之外看地球,只有一个“点”,由于运动而从背景呈现为“性质”,有这一性质的,称为“行星”。换一个视角,2020年9月18日,我在暗夜里仰望星空,最引我注意的是火星,发着暗红色的光,不像金星那样,发着白光。有一年夏季我在大连的校园里散步,见到一颗暗红色的星很像火星。身旁的陈慧拿出手机对着那颗星,应用软件确认那是木星,发着暗黄色的光。视角不仅是物理的,更主要是心智的,后者依赖于知识传统。我写这篇短文的季节,根据天象知识,木星在射手座,火星在白羊座,与射手座相距超过120度。
心智的视角不仅可能遮蔽新发生的重要性质,而且可能固执不再重要的性质。所以人们常说要“跳出盒子”,就是大幅度改变心智的视角。在生存情境激变的时期,跳出盒子,至关重要。儿童的视角实在值得成年人借鉴,我推荐最新出版的本雅明画传,封面,见插图2,其中一页,标题是“儿童看到的色彩”,插图3。对阿伦特那一代思想家而言,本雅明是一个谜。由于这本画传,我得以重新想象本雅明的思维方式,插图4和插图5,及我的译文。
跳出盒子,格式塔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实验案例。所谓“经验主义”,是视角太切近所致。所谓“理想主义”,是视角太高远所致。呵呵,毛泽东最痛恨的“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就是没有任何自己的视角而仅以文本的视角看世界所致。不以我执,不以物执,以道观之,也是一种视角,称为“无执”,这是中国智慧。虽然,当代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沉沦于我执,冲突纠缠,难解难分。
插图1. Ken Akiba《The Philosophy Major’s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 Concepts And Distinctions》,Routledge 2021.
插图2. Frances Cannon《Walter Benjamin Reimagined --- A Graphic Translation of Poetry, Prose, Aphorisms, and Dreams》(重新想象瓦尔特-本雅明 —— 诗学,散文,格言与梦境的图画翻译),MIT Press 2019.
插图3. 色彩的一个儿童视角
插图4:色彩是某种精神的事物,这些色彩或它们的混合带来的明晰,而不是模糊,是精神的。彩虹是一种纯粹儿童般的意象。
插图5. 父母的真正衰老,是孩子的死亡。
2020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