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有局外人视角,有局内人视角。价格,在局外人视角下是静态存在——所谓“均衡”(equilibria),在局内人视角下是动态过程——所谓“发现”(discovering)。米塞斯1949年《人之行动》体现他的“新康德主义”方法论,他建构的,是公理化的实践科学:praxeology = 实践+科学。他想象的实践,他称为“企业家过程”(entrepreneurial process),也就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著名的“市场过程”观念。market as a process(市场过程),这一短语的意思是:价格不是预先决定的,价格是由市场参与者们在实践中逐渐发现的,价格呈现自身,这一过程就是市场,市场过程的参与者就是企业家,因此,市场过程就是企业家过程。在米塞斯研究所主页检索“企业家过程”可见到另一表述:entrepreneurship as a process,意思是,每一个人,只要他参与市场过程,他的企业家能力就是市场过程的一部分,他在并仅在市场过程中开发自己的企业家能力。
于是,米塞斯领导的奥派经济学,首先是先验的公理化科学,其次,恰好因为这一局外人的视角,奥派经济学家深信只有企业家过程才是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米塞斯有经济学方法论专著,旨在澄清经济学可做的和不可做的。很遗憾,今天,各国经济学家都在试图取代企业家过程,甚至,我读博的时候,老师常感慨教科书经济学大可更名为“中央计划经济学”。事实上,米塞斯早已预言今天的经济学困境,以及与经济学普遍失败相关的普遍通胀。
价格从来就是被发现的,不信,你去读张五常《卖橘者言》。我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提供更学术性的研究思路,价格发现的过程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家政学 —— 那时的经济学基本问题是如何运用古希腊哲学的“黄金中庸”于家政治理,即“符合正义的价格”。这一思路贯穿中世纪并导致中世纪晚期人文主义学者关于“正义价格”的规范理论,又进而形成近代初期西方社会普遍敌视“高利贷”的心态。经济史有据可查的开端,早于“汉谟拉比法典”(约公元前1754年),很可能源于苏美尔祭司们的放贷活动,参考文献:Michael Hudson,2000,“how interest rates were set, 2500 BC-1000 AD”(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000年的利率设定)《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东方社会史与经济史杂志)vol. 43,no. 2,pp. 132-161。
价格发现,是经济学基本问题。艾智仁是产权学派的宗师,他说过,远比定价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价格决定了什么。由此可有后来的“行为经济学”,以及“机制设计”理论。不过,对目前中国社会而言,价格还远未被发现呢!
《货币,方法,市场过程:米塞斯文选》,米塞斯遗孀(Margit Sereny von Mises,1890-1993)选文,Richard M. Ebeling 编辑并撰写导读。
2020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