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旧图,两年前画的,是为了解答东财实验班同学们的困惑:什么是批判性思考能力?为了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我参与并主持东北财经大学的跨学科实验教学,每年从校内二年级本科生招收一批学生,今年即将招收第三批学生。培养四年,毕业。注意,不是“本硕连读”,也不是“硕博连读”,而是已经适合大学生活之后,从本科第三年开始跨学科教育,连续学习四年。
跨学科教育的最大困难,既不在师资也不在学生,而在于体制。我们习惯了旧体制的生活,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凡改变习惯者,都必须首先支付很高的“社会成本”。例如,你需要与既有体制协调以便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这套体制在以往的十年里,已经完全成熟(也意味着官僚化)。成熟,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思。例如,招生,仅此一项工作,最高可涉及教育部的规定及其通融过程(酒席或人情),最终,跨学科教育的参与者必须支付这些物质的和情感的费用。如果你懒惰,你清高,你不愿意参与这类事情,那么,你必须寻求一位合适的代理人(这当然意味着代理成本),并且你必须懂得妥协,这也意味着跨学科教育方法对既有的应试教育方法的妥协。演化的结果,虽然未知,但肯定是“不伦不类”的。如果你不希望“革命”,那么你必须承认这是一切“改良”的命运。
我可以做的,是借着东财校领导能够提供的为期几年的实验时间,让那些愿意参与跨学科教育同学和老师,有机会实践二十一世纪才可能实践的教育的第三项原则(不仅是二十世纪的那两项老的原则)。但是,什么是“批判性思考”呢?我在最早出版的《制度分析基础--- 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里,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康德《逻辑学》以及康德关于批判性思考的看法。尤其在第四讲“康德《逻辑学》---导论”,我介绍了康德为理性和科学自身的适用范围的划界(即批判)。我查找,在我的讲义第99页-100页之间那段文字,就是批判性思考的界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我们在东北财经大学的实验教学,是2008年正式开始的。两年前的某一天,同学们在我们那间巨大的“学术起居室”聚谈,从“批判性思考”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谈到不能为了提问而寻找问题。第二天我画了这张图发给同学们:
如图示,人类有史以来的学术传统,就是由这样一些问题的陈述和它们的解答过程构成的。这张图,显示了任何一个好问题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参阅我博客里贴的2009年的和2010年的“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跨学科讲座”的宣传语)。刚才为查找“制度是人际关系的总合”文章的插图,我见到了这张图,贴在这里,同时也介绍一下我们跨学科教育参与者的艰难处境。
可是,要缓解我们社会的官僚化倾向,我们总不能都像两会代表那样,愤怒一时,表演结束,回去之后尽可能继续自己的官僚生涯。我们毕竟要从自己周围的工作开始改变吧?
我在侧栏有一则广告,希望今年邀请国内的一批志同道合者,在大连探讨跨学科教育问题。至今,我们没有见到任何一位报名者。可见,跨学科教育是艰难的。跨学科,就意味着你不能从任何学科获取资源。没有资源,在官本位的社会,就意味着你的个人生活将陷入困境。更糟糕的是,中国当代社会,不再是旧时代的“官僚本位制”,也不是西方市场社会的“金钱本位制”,而是二者的联盟:官与钱结合的制度。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