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日
晨一点醒了就难入睡,好歹又有几个梦,四点起床。
继续听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他出生于1931年,去年91岁。我到youTube检索下载了他91岁接受采访的两个视频,看上去还挺健康,但他妻子2019年患一种特殊的血癌辞世,他与她结婚65年,相依为命,一旦少了妻子,他的健康状况立即恶化,事实上,他自称现在记忆正在消失,也就是说,dementia,这个术语在弗洛伊德时代用来指称精神分裂症,被译为“早发性痴呆”或“痴呆”,后来逐渐纠正误解,现在涵盖包括老年痴呆、青年痴呆、及各种先兆痴呆的广泛谱系,可是仍被译为“痴呆症”,因为“失忆症”另有一词,amnesia。关于医学的这一段历史,参阅2022年新书:Jefferson Chen, Ronald Sahyouni, Aradhana Verma 2022 Alzheimer's disease decoded --- the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dementia 2nd ed(阿尔茨海默病解码---阿尔茨海默病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以及痴呆,第2版)。亚隆的妻子玛丽琳,是颇著名的女性心理学家。她确诊之后要求亚隆与她合写这本书,Irvin D and Marilyn Yalom 2020 A Matter of Death and Life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欧文和玛丽莲•亚隆,2020年,《死与生的问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引发尤其是年轻人的广泛关注,于是有亚隆与这些年轻人的视频对话。亚隆与妻子这本书的“前言”。亚隆去年接受一位男青年的视频访谈。亚隆去年接受一位女青年的视频访谈。无论如何,他不像是91岁的老人。其余各图都是亚隆与妻子的照片,贴在此处存念——六十五年的婚姻。她是83岁辞世的。有些白血病可以治愈,例如卡特总统,他的身体对“派姆单抗”特别适应,转移到脑内的癌细胞也统统被派姆单抗消灭了。有些人较难治愈,还有些人仍是绝症,例如亚隆的妻子。免疫疗法其实是与人体免疫系统博弈,所以,有效性敏感依赖于人体的特质。最有效的免疫疗法是“CAR-T”,但要求从患者体内采样之后拿到实验室培养,然后定制药物,再输送到这一患者体内。这样的量身定制疗法,成本显然太高。目前风投最盛的几家公司,旨在研发“广谱”CAR-T,从而避免上述的复杂过程。
新书,2023年出版的《心理学》第6版,Daniel L Schacter, Daniel T Gilbert, Matthew K Nock 2023 Psychology 6th ed。这三位作者都是哈佛心理学名家,第一位最资深,第二位最有名(参阅我2011年发表的《行为经济学讲义》和2008年发表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吉尔伯特关于简单幸福与复杂幸福的著名研究),第三位是麦克阿瑟天才教授。这三位名家编写的《心理学》第6版,简目,可见涵盖了他们三位各自得以名世的主题。第一位作者名世的主题是“记忆”研究,尤其是“无意识记忆”。他们三位的唯一弱项,根据我的阅读,应当是“人格”(第12章)与“智能”(第10章)。其余各图是细目。由于脑科学在以往二十年的普及,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各种教材每年都会有显著补充。不过还没有出现我期待的教材,即“生物演化与技术创新”的心理学。
2023年3月19日
两点多醒了,维莲打开洗衣机,里面有洗好的衣服需要晾上,然后继续睡,这次就睡到五点多了。
2023年哈佛心理学教材第6版第12章目录,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被归入这一章的一节:“人文主义-存在主义”的思路。亚隆之后最有名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领袖,应当是这位女士,她有一个中文译名“德意珍”。我认为这个译名肯定不如根据商务印书馆的外国人名地名翻译标准获得的译名:艾美•范德尔岑。我下载了她最近的两个视频,感觉很好。首先,她有激情。其次,她是很优秀的教师,条理分明。根据百度检索的一篇文章,她是伦敦“存在主义学校”的校长。知乎的一篇文章,更符合她给我的印象:知乎 2020 我们如何理解幸福和苦难 德意珍。她晚近的照片。她是荷兰人,18岁去法国读书,那是1970年代,她修了哲学硕士,但随后转入拉康心理学。她说那时人人都学拉康,没有谁能够不学拉康。不过,毕业之后,她在诊所只逗留了五年,就转赴英国,在那里参加了一个“另类心理治疗项目”。所谓另类,就是反对当时已危机重重的临床心理学治疗方法,转向人本的和存在哲学的,从而完全放弃了临床心理学早已僵化为机械程序的治疗方法。她说,在另类治疗社区,你在房间里休息,可能有人来敲门,说他无法摆脱自杀意念可否在你沙发里坐一会儿聊天。就是这样的社区,让她转变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斗士。他们那一群人拒绝任何标签,罗洛•梅在一次访谈时说他拒绝被称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大师,他说存在主义的精髓就是反对一切“制度化”的东西。艾美的自传照片。她担任过英国心理学会的心理治疗分会的会长,晚近,2019年,她主编了一部国际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手册:Emmy Van Deurzen et al eds 2019 The Wiley world handbook of existential therapy。欧路词典的译文:存在主义者同意人文主义者关于人格的许多特征,但关注对人类状况的挑战,这些挑战比缺乏培育环境更深刻。例如,Rollo May(1983)和Victor Frankl(2000)认为,人类状况的特定方面,例如对我们自身存在的意识和选择如何行为的能力,具有双刃剑:它们为人类生活带来了非凡的丰富性和尊严,但它们也迫使我们面对难以面对的现实, 比如我们自己死亡的前景。存在主义方法是一种思想流派,认为人格受个人在生与死现实背景下的持续选择和决定的支配。这一节的全部译文只是这两段: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我们在寻找生活意义和接受做出自由选择的责任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引发了一种存在主义者称之为焦虑(完全存在的焦虑)。人类考虑无限数量的目标和行动的能力令人振奋,但它也可以打开深刻问题的大门,例如“我为什么在这里?”和“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思考存在的意义也可以唤起对死亡必然性的认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每一刻呢?如果我们知道的生活有一天会结束,甚至今天,那么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或者,鉴于生命是如此短暂,它是否更有意义?存在主义理论家并不建议人们在日常和每时每刻的基础上考虑这些深刻的存在主义问题。人们通常不会沉思死亡和意义,而是追求肤浅的答案,帮助他们应对所经历的焦虑和恐惧,他们构建的防御构成了他们个性的基础(May,1983)。有些人围绕获得物质财富来组织生活;其他人可能会沉浸在毒品或成瘾行为中,例如强迫性Tik Tok滚动,视频游戏或看电视,以使头脑麻木于存在的现实。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一个更健康的解决方案是直面问题,学会接受和容忍存在的痛苦。事实上,做一个完整的人意味着面对存在的现实,而不是否认它们或拥抱令人欣慰的幻想。这需要勇气接受固有的焦虑和对不存在的恐惧,这是活着的一部分。这种勇气可以通过与能够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其他人建立支持关系来增强。被爱的一些事情有助于缓解焦虑。
艾美•范德尔岑的基本框架是四维的:物理的、个人的、社会的、精神的。她之所以需要四个维度,而不是我常用的三个维度,是因为她在临床心理治疗中必须区分“个人的”与“社会的”。我注意到她的另一重要性感受:making sense vs finding meaning,我的欧陆词典有些可笑,译文是:制造意义与寻找意义。不对,这一短语的正确翻译是:符合常识与寻求意义。前者,她指出,对于一个人与他的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至关重要。后者,她指出,对于一个人与他的内部世界建立联系至关重要。她的患者当中,大多数人偏向于前者,他们很容易就在社会里取得成功,但是他们的精神危机始于他们在成功之后发现自己的生命缺乏意义。她的患者当中还有一些人偏向于后者,他们与社会完全没有联系,他们满足于自己内心的世界,他们通常是自闭症患者,而且有不少人的天才。返回罗洛•梅,我下载的他接受访谈的视频当然都是许多年前的,但仍有文献价值。最重要的一个视频,Jeffrey Mishlove interview Rollo May,如果你见过这位著名的访谈者 Jeffrey Mishlove 现在的样子,youTube 最常推荐他的视频给我,你必定意识到,他那时好年轻呀。对,这是许多年前的视频,清晰度居然还可以接受,梅的样子,令人信服,有学派领袖的风度。他年轻时,大约18岁吧,患有肺结核,这是他那一代人常见的疾病,只不过,他的肺结核格外严重,呵呵,他现在正表扬Mishlove说他读了全部他的著作所以访谈非常畅快,回到肺结核,他在另一个视频里,这是当年的访谈者在正式场合的穿戴,这是当年的梅,外表很像那时的存在主义者或他们的领袖(我们常说一个人应当在二十岁以前成为存在主义者),其余各图均截取自这一视频。梅对访谈者们说他在18岁的时候,每天担心自己肺部的孔洞是否扩大了,那时的检测手段,他每星期只有一次机会得知自己肺部的情况,于是其余的日子里,他焦虑。正是因为这一疾病,他遇到了机会成为存在主义者。他对Mishlove说,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勃发的精神,已经衰落或消失殆尽。我从Mishlove那时的样子判断,这次访谈应当是在三十年或四十年前,Rollo May 1909-1994,可知这次访谈是在1994年之前,梅的样子不像是老年人,故可进一步推测这次访谈大约发生于1979年(梅70岁)之前。不过,那时的Mishlove应当是一位年轻人。好吧,就是他现在这样样子吧。梅的这一判断很重要,始于文艺复兴的西方精神,在1979年之前已衰落。梅补充说,每一个时代的终结都会产生诸如现在西方社会心理这样的混乱局面,例如,古希腊精神衰落时,大约在5世纪产生的心理混乱,延续了千年之久,直到文艺复兴。Rollo May In Ten Minutes 2015,这个年份可信,显示的是对梅影响最大的几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我说过,梅确立了美国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学,是美国的,不再仅仅是欧陆传统的,这很关键,美国的与欧陆的,有本质差异。
三年疫情之后诺奖圆桌座谈首次恢复,Nobel Minds 2022,我注意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以某种不可忽视的比例来自诺贝尔奖获得者家族。例如,第一位,财新读者应当很熟悉,他的父亲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主持人介绍的第二位,他是今晚唯一的诺奖得主,毕生已获得两次诺奖。他很谦虚,认为他只是幸运而已。主持人介绍的第三位诺奖得主,他的家族已有至少三位诺奖得主。在西方社会,富二代、学二代、技术二代、演绎二代,……也许还有“总统二代”,经济史名家 Gregory Clark 在专著《儿子也会升起》里提供的基于欧亚拉美的家族谱系的研究表明,在欧美亚洲各国,包括中国,纵向流动性在极低的水平上几乎保持恒定(至少可维持几代人)。请回忆罗洛•梅的感慨:西方社会始于文艺复兴的精神,已经衰落或消失。
李老师发现东急超市的小鸡翅,非常嫩,而且不像夏威夷的那样整只翅膀都卖给消费者。日本人与香港人,都很细致,鸡翅中,两根骨节必须分离。其次,对我而言最重要,日本的鸡翅中没有常见的鸡臭味儿(我对鼎泰丰抱怨了多年)。在这里,李老师炮制的“酒香葱姜烤鸡翅”,味淋增色颇多,此外,这里的酱油种类远比美国丰富,我们选了一款,价最高的,尽管不知道是什么品牌,但味道确实远超常见的“万字牌”或“角屋”。这种小鸡翅中,我要经常吃。现在是樱花季节,楼下的桧町公园是东京人观赏樱花的场所,有一年樱花季节,我们仍住在这家酒店里,楼下公园门口排队望不到尽头,绕着中城广场转了两圈,至少上千人,只为乘坐一辆情侣马车穿过花园,当然是花灯之夜。
让我高兴的是,前些年学术界批评甚至撤回老埃森克百多篇学术论文的那场闹剧,由哈佛这部2023年心理学教材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在教科书的最后一节为这一领域的黯淡未来提供一种辩解)彻底反转,开篇就引用而且全书几十次引用老埃森克的研究。我让欧陆词典翻译这一节的开篇:早在1957年,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1916-1997)回顾了当时相对较少的关于心理治疗有效性的研究,并在治疗师中引起了轩然,得出结论认为心理治疗 - 特别是精神分析 - 不仅无效,而且似乎阻碍了康复(艾森克,1957)。自那时以来,经过统计检查的大量研究支持了一个更乐观的结论: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典型的心理治疗客户比四分之三未经治疗的人更好(塞利格曼,1995;史密斯等人,1980年)。尽管对心理治疗研究的批评指出了客户如何进行测试、诊断和治疗的弱点(Baker 等人,2009 年;Dawes,1994),强有力的证据通常支持许多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Hunsley等人,2014)。那么关键问题就变成了:哪些治疗方法对哪些问题有效(凯斯勒和卢德克,2021)?临床心理学中最持久的争论之一涉及各种心理疗法如何相互比较。一些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认为,证据支持大多数心理治疗同样有效的结论。在這種觀點下,所有形式的心理治療所共有的共同因素,例如與專業人士的接觸和同理心,都有助於改變(Luborsky et al., 2002)。相比之下,其他人认为疗法之间存在重要差异,并且某些治疗方法比其他治疗方法更有效,特别是在治疗特定类型的问题时。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表明,例如,对于抑郁和焦虑,认知行为疗法 (CBT) 和人际心理疗法 (IPT) 比其他方法带来明显更好的结果(Tolin,2010 年;周等人,2015)。我们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的观点?1995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发表了一项首次尝试,以确定确定特定类型的心理治疗是否对特定问题有效的标准(促进和传播心理程序工作组,1995年)。经验验证治疗的官方标准定义了两个经验支持级别:完善的治疗,具有高水平支持的治疗(例如,来自几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以及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些有初步支持的治疗方法。建立这些标准后,APA公布了一份经验支持的治疗方法清单(Chambless等人,1998;伍迪和桑德森,1998)。最近的评论强调了几种特定的心理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已被证明与其他可用的治疗方法一样有效,甚至更好,包括药物治疗(Barlow等人,2013)。表16.3列出了其中几种治疗方法。……一些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质疑在大学诊所进行的良好对照研究中显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否在现实世界中有效。例如,一些心理学家指出,文献中报道的大多数治疗研究都没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参与者,因此尚不清楚这些治疗是否适用于种族和文化多样化的群体。对现有数据的回顾表明,尽管文献存在差距,但目前基于证据的心理治疗对少数民族客户和白人客户一样有效(Miranda et al., 2005;皮娜等人,2019 年)。比确定治疗是否有效的问题更棘手的是,一种形式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是否真的会造成伤害。任何读过药物杂志广告并研究过细则的人都应该清楚药物治疗的危险,包括其副作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并发症。一些用于心理治疗的药物可能会上瘾,造成长期依赖和严重的戒断症状。药物治疗的最强烈批评者声称,药物只不过是用一种不想要的症状换另一种:用抑郁换取缺乏性兴趣,用焦虑换取醉酒,或用激动换取嗜睡和情绪迟钝(Moncrieff,2018)。心理治疗的危险更加微妙,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已经足够清楚了,实际上有一个名字。医源性疾病是一种由于药物或心理治疗本身而发生的疾病或症状(Boisvert&Faust,2002)。例如,当心理治疗师确信客户患有实际上客户没有的疾病时,可能会出现这种疾病。因此,治疗师致力于帮助客户接受诊断并参与心理治疗以治疗这种疾病。在某些情况下,接受某种疾病的治疗会使一个人表现出这种疾病的迹象——因此,医源性疾病诞生了。在某些情况下,在治疗中受到催眠和/或反复建议影响的客户开始相信他们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甚至开始表达多重人格),或者相信他们小时候遭受过创伤事件,然后“恢复”对这些事件的记忆,当调查显示治疗前没有这些问题的证据时(麦克纳利, 2003). 有些人进入治疗时隐约感觉到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在催眠或其他增强想象力的技术之后,他们确信他们的治疗师的理论是正确的:他们被太空外星人绑架了(Clancy,2005)。不用说,导致客户发展这种奇怪信念的疗法弊大于利。正如心理学家已经创建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清单一样,他们也开始建立有害的治疗方法清单。这样做的目的是告知其他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公众他们应该避免哪些治疗。很多人的印象是,虽然每一种心理治疗都可能无效,但有些治疗总比不治疗好。然而,事实证明,一些旨在帮助缓解人们症状的干预措施实际上使他们变得更糟!你的高中有D.A.R.E.(药物滥用和抵抗教育)计划吗?你听说过关键事件压力汇报(CISD)、吓得直和训练营计划吗?它们听起来好像都可能奏效,但仔细的科学实验已经确定,参与这些干预措施的人实际上事后情况更糟(见表16.4)(Lilienfeld,2007)!为了调节不同疗法的潜在强大影响,心理学家坚持一套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道德标准(美国心理学会,2002)。美国心理学会的成员必须遵守这些标准,州许可委员会也监督对治疗中道德原则的遵守情况。道德标准包括(1)努力使客户受益并注意不造成伤害;(2)与客户建立信任关系;(三)促进准确、诚实、真实;(四)寻求公平待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偏见;(5)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当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向心理学家寻求帮助时,遵守这些准则是心理学家至少能做的。理想情况下,为了减轻痛苦,他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抄录益平微信群的发言:顾城与谢烨的事情发生后,小木耳暂时被放在寄养他的家庭中。在姑姑顾乡处理好顾城的身后事以后才将木耳接到身边,连同她自己的儿子一起照顾。木耳很聪明,他小时候曾跟随母亲谢烨一起学习过汉语,那时他还可以用汉语跟母亲还有偶尔愿意搭理他的父亲说话。自从被姑姑收养后,家里人便有意识地不在他面前讲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几句简单的母语便跟母亲一样,在他的生命中变成了一个淡淡的痕迹。事发后,顾乡便将木耳带离了激流岛,他便一直跟随姑姑一家生活在新西兰,祖父顾工不同意他回国。毕竟在国外认识顾城和谢烨夫妇的人少之又少,小木耳可以受到较好的保护,回国之后孩子难免要面对流言蜚语,不管成人间孰是孰非,都不应因此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对于父亲顾城和母亲谢烨的事情,木耳的祖父表示木耳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事发时木耳的年纪太小,又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本身对顾城和谢烨的印象就不深。之后家人为了孩子不受这件事的影响都不再提及这件事。但是木耳长大后如果想知道,他们会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至于母亲谢家一脉,早在谢烨去世时谢家便与顾家断绝了往来,连小木耳的事情都不再过问,木耳从小到大从未见过母系一族的任何亲人。在姑姑的照料下,木耳度过了一个健康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期间他只在10岁时随同朋友回北京探望过祖父祖母,在那之后便再也没有回过中国。而顾家人对于木耳的经历也一直守口如瓶,直到2006年,木耳年满18岁,顾家才公开了一点木耳的情况。很多人觉得这个孩子是顾城唯一的后人,顾家从顾工到顾城都是从文的,到了第三代木耳这里,他也应该学习文学。一是家学渊源,这个孩子的骨子里就应该带有文学的特性。另一方面是继承祖父和父亲的事业。再有就是他的父亲顾城虽然在国外受众较小,但在国内还是比较有名的诗人,如果儿子也从文,多少能受点父亲的荫泽。但顾家的决定却令人惊诧。从顾工到顾乡,全家都不同意让木耳学习文学,甚至连他父亲母亲的诗作都没有让木耳读过。在顾乡的安排下,木耳从小便接触的是纯正的西式教育。19岁考入新西兰最好的大学奥克兰大学主修工程专业,毕业以后便留在新西兰工作。如今木耳已经是34岁,在新西兰有妻有子,一家人生活得平静而幸福。顾城曾在留给儿子木耳的信中,最后写道,“愿你别太像我。”如今,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感叹一句“太好了,他终于没有像你。”益平微信群里的朋友@杜益民 顾城的儿子为何叫桑木耳?阿杜答复:这我哪知道。Haley 评论:顾城之子全名为SAMUEL·顾,中文翻译为桑木耳。和顾城之子一起工作。我的leader是一位华人kiwi,我刚去时就曾跟他闲聊过,那时发现他作为一个华人居然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也听不懂。我问他你爸妈在家不说中文的么? 他说他爸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听到这觉得他身世好可怜,赶紧换了话题。今天中午我和他,还有一位俄罗斯大哥一起吃饭,又聊起这个话题,他突然说他爸爸是个诗人,我可能听过他的名字,我好奇的问叫啥,他说顾城。那一瞬间我愣在那了,吃惊的不知道怎么接话。他说你听过这个名字么? 我赶紧说只要是认识中国字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你爸爸,他在中国非常有名的。就连我这个没啥文化的理工女都知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虽然....但是他性格开朗,人也很聪明,祝愿他有幸福美好的一生。
焦虑的意义 2018 罗洛·梅 1950初版 蒂利希(Paul Tilliche)与弗洛姆(Erich Fromm)都审阅了书稿。因此,这本书在罗洛•梅的全部著作里,具有独特的位置。罗洛•梅自称不仅梳理了关于焦虑的西方思想(只有祁克果与弗洛伊德写了以此为主题的著作),而且试图确立他的焦虑研究的东西方视角。上世纪末,我的随笔集《回家的路》在北大南门外的“风入松”书屋首发,门口的海报吸引人地引用了书内的文字:我们其实无家可归。现在读罗洛•梅这本书,这是一种普遍的焦虑感,我们不再有家可回,这是1920年代美国文学的主基调。现代人无家可归,这是现代人的命运。罗洛•梅认为,这种无家可归的焦虑感,源于“家”与“安全感”之间千古联系的断裂。我浏览标题含有“焦虑与死亡”的著作,海盗网站的全部,只有五本书。我检索含有“焦虑”的著作,仅2022年至2023年出版的,就有三十七本书。
看来我需要写出我的第三个基本判断:从心理学转入哲学的人,其哲学可信。我的第二个基本判断是:从数学转入社会科学的人,其社会科学可信。我的第一个基本判断,是章炳麟的:从小学而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但是当代的心理学支离破碎,不再像威廉•詹姆士的时代(詹姆士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又担任美国哲学会主席)。所以,我觉着,从心理学转入哲学的人,应当对心理学有整体把握,其哲学才是可信的。
标题含有“焦虑”的2023年新书(目前只有四本),这本书最引我关注,因为它的标题,Joyce Meyer 2023 The Answer to Anxiety(对焦虑的回答)。不过,我去youTube检索了这位作者,她这本书居然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可是,她2023年3月18日的演讲,标题是“信任上帝”,她鼓吹凡是无解答的问题,只需要信任上帝。于是我立即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意图。2023年至今出版的另外三本书,其一是针对儿童和年轻人的,我暂且不读。其二是一套疗程,七个星期的疗程,我也暂且不读。这样,在2023年至今出版的“焦虑”著作里,只剩下一本是我现在想要读的,图3:Louise Gray 2023 Avocado Anxiety and Other Stories About Where Your Food Comes From(路易丝·格雷 2023 年鳄梨焦虑和其他关于食物来源的故事),呵呵,欧路词典的翻译,勉强可以接受,“牛油果”,台湾的译名是“鳄梨”——外皮像鳄鱼皮。这是对治焦虑的食谱,在这些食谱里,牛油果具有核心价值。
在2022年出版的标题包含“焦虑”的新书当中,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一本:Laura L Smith PhD 2022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orkbook For Dummies(劳拉 L 史密斯博士 2022 焦虑和抑郁傻瓜工作簿),这里“博士”还是译为“医生”更好吧。此外,傻瓜工作簿放在副标题里更好。这本书的标题,或许是许多对治焦虑的著作当中,狂妄程度仅次于刚才那本书的吧?
2023年3月20日
值得推荐的是这本书,Stefano Micali 2022 Phenomenology of Anxiety(斯特凡诺·米卡利 2022 焦虑现象学)。这位作者虽然年轻,却是鲁汶大学胡塞尔文献中心的教授,浏览他的发表目录,我注意到他有生物学基础,也许因此,在这本书“导论”的开篇,他宣称,要澄清当代哲学关于焦虑与恐惧之异同的争辩,首先需要澄清人类与动物之异同。这一判断的基础是,人类有理性可控制恐惧感而动物缺乏足够的理性故而被恐惧感主导。不过,我注意到他完全不引用罗洛•梅的著作《焦虑的意义》。当然,他是欧陆哲学教授,况且年轻,他无视美国人的著作,或可理解。这本书的目录。但是,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前几章里回顾了欧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焦虑与恐惧之异同的文献,这是不应忽略的文献综述,尤其是,罗洛•梅基于自己临床经验的评论。祁克果探讨“惧怖”时的观察是,焦虑是弥散的而恐惧是有对象的,这一判断,根据罗洛•梅的引述,获得1970年代之前的临床报告支持。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更进一步的判断是:生命的症结就是焦虑,它是创造性的也是毁灭性的。图9,这位年轻哲学家2002年这本书的结束语。
而且,动物也会焦虑。这是罗洛•梅《焦虑的意义》第5章开篇就综述的文献结论。可见,这位作者还是太年轻。
这是2022年新书值得推荐的第二本:Christopher M Palmer MD et al 2022 Orthomolecular Medicine Brain Energy --- A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in Understanding Mental Health (克里斯托弗 M 帕尔默医学博士等人 2022 正分子医学脑能量---理解心理健康的革命性突破)。书评认为,这是心理健康领域的一次革命。这位作者很年轻,已有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在麻省总院与哈佛医学院),目前是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助教授,他主编的这部著作,第一部分宣布了一次革命,这本书第一部分的目录。这本书第二部分的目录,核心思想在第二部分,这一核心思想的概述:the vantage point of our new theory: the theory of brain energy. This theory is based on one overarching concept—mental disorders are metabolic disorders of the brain. 我修订了欧路词典译文:我们新理论的优势位置:脑能量理论。这个理论基于一个总体概念——精神障碍就是大脑的代谢紊乱。这一命题的正确表达是:精神疾病与大脑代谢紊乱,二者互为表里。不过,为强调“代谢”,这本书的标题是“脑能量”。这本书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的目录,基于脑代谢原理的心理治疗方案及案例。他在哈佛大学的“脑能量”网页,题语是:这本书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于心理疾病的理解方式与治疗。他的简介。我仍喜欢引述罗洛•梅《焦虑的意义》,在1970年代,临床研究表明,焦虑常导致腹泻和心率不齐,以及其它“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现象(包括儿童哮喘)。由此推测哈佛大学这位年轻主编的思路,脑内的代谢紊乱,似乎是顺理成章吧?还应纠正欧路词典的翻译,副标题里的“orthomolegular”应直译为“分子调整方法的”,现在有这样的临床医学,“分子行为学”。
这是我认为值得推荐的2022年新书第三本:Jon Patrick Hatcher and Christopher Willard 2022 Anxiety Hacks for an Uncertain World(乔恩·帕特里克·哈彻和克里斯托弗·威拉德 2022年《不确定世界的焦虑黑客》),也许,我觉着,更正确的翻译是:焦虑劫持不确定的世界。我喜欢这本书并非因为它的学术性而是因为它的幽默感,事实上,这两位作者的第一位是幽默作家,第二位才是临床心理学家,Chris Willard,他的主页也很精彩,他很年轻,很活跃,媒体以及TED。这本书对治焦虑的核心思路:找到你的幽默感。说实话,我非常赞同这一思路。这本书的目录。
楼下桧町公园的樱花季节即将开始,每年这一时节在公园里设置的“酒廊”。我们酒店的早餐厅。东急超市出售的,也许是这里最贵的水果。高楼是中城广场的利兹卡尔顿酒店。我们酒店的商城,称为“六本木中城广场”。中城广场的草坪。不到十年前,这幢住宅楼刚落成时,在我们酒店的早餐厅里展示出售。不过,这幢楼,至少它的外表,与利兹卡尔顿酒店相比,似乎很快就陈旧了。杨辉发言:推荐松坂的雪花牛肉,常滑的烤鳗鱼。我答复:回复 杨璟晴 杨辉 EMBA2018:楼下超市似乎没有见过呢,这里最常见的是宫崎牛、佐贺牛、河伯牛、神户牛……,都是雪花肉,每天不同,我每天吃一种,感觉差别不大,售价也差不多,通常是两千多日元一斤。回复 杨璟晴 杨辉 EMBA2018:烤鳗鱼,东京“帝国食堂”的人气最旺,日本人认为鳗鱼越瘦越好。然后我发言:诸友呀,我刚到东京体重是75公斤,比我三年前离开杭州湖畔居的体重少了大约10公斤。李老师很担心我每天一斤雪花牛肉迅速恢复体重,所以,半个月之后,也就是今天,我暗下决心,要收敛食欲!搞错了份量,每天250克,应当是半斤。但是也很多,都会变成体重的。
小树甯婷来信:丁丁老师,我最近在国内吃到一款这个日本进口的红薯,挺好。不知道你在日本有试过吗?我答复:哈哈哈。百元一斤的红薯!这里应当不那么贵。楼下超市最好的红薯,是“金时”,大约相当于20元人民币一斤。今天午餐李老师买来在烤箱里烤好,口感既不像糖稀红薯那样稀也不像栗子那样干,是恰到好处的那种感觉。甜度也是恰到好处,可谓“金时”。日本农产品因为福岛核污染而受影响,在各国的销量都显著下降,也许因此,在日本国内价格就很低。
同样的品牌,“金时”,红薯,在国内售价是在楼下东急超市的五倍,不正常了。
我浏览杂志没有见过这篇文章。广谱抗生素完全没有抗药性,没有介绍原理。现在“广谱”的新药非常多,我以前介绍过,“打一针治好全部心血管疾病”,现在被FDA紧急叫停。这是因为,免疫疗法的全部新药都是在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博弈,而不是在与病原体博弈。可是,免疫系统在几亿年演化形成的智慧,远超我们这一代人类。
her warm and highly readable new book, The Anatomy of Anxiety, Vora makes a compelling case that anxious people should tackle the condition not just in their minds but in their bodies. That begins with sorting unease into two categories: “false anxiety” and “true anxiety”. Both cause real suffering, but each one calls for a very different approach. False anxiety, as Vora describes it, is largely rooted in our physical health. We might feel anxious because we’re chronically sleep deprived, or over-caffeinated, or eating too much junk food. All this can provoke a stress response in our bodies, which send a message to our brains: something’s off. “At these times, our minds are all too happy to swoop in with an explanation,” Vora writes, and we decide that it’s relationship issues, a recent email from work, or fears about the news that have us on edge. This should come as a relief, because it means there are fairly simple steps we can take to rectify the situation. Vora, who describes herself as a holistic psychiatrist, focuses on changes we can make to our daily habits. Many of her suggestions feel achievable: minimise blue light exposure late in the day; eat more vegetables; limit social media use. Others seem more daunting, including quitting sugar altogether. But Vora writes with compassion and is rarely prescriptive, noting that acting on even a few of her suggestions will be beneficial and urging readers not to be overcautious about diet: “The multifaceted pleasures of food are, in themselves, powerful medicine for anxiety.” Once we’ve eliminated these sources of false anxiety, we can turn to what Vora calls true anxiety. This is any unsettled feeling that remains, “which we can think of as an emotional compass telling us something is not OK”. Perhaps it’s a signal that we’re following the wrong path in our career or relationships, or distress at the state of the world and a sense we should take action. Instead of trying to erase this sensation, we should embrace it: “Our uneasy feelings are no longer the enemy or something to vanquish – they become our tools and allies instead.” It’s a redeeming way to look at the condition, as not merely a burden but ultimately a blessing. As Vora shifts to focus on true anxiety, the book becomes unexpectedly moving; as someone with lifelong anxiety, I found the idea validating and hopeful. The key, she says, is to figure out how to “tune in” to this true anxiety and hear its message. That depends on learning to sit quietly and listen to ourselves. Vora offers a simple and nonjudgmental guide to meditation, and suggests calming ourselves by getting in touch with nature and with others, since, “at the end of the day, our wellbeing rests on our connections with other people above everything else”. Vora has a medical degre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alternatives to western medicine. The result is an open-minded and well-rounded approach to the psyche. But there are a few moments – as in her discussion of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or eating disorders – where Vora’s judgments can appear a little too reflexively anti-orthodox, and she seems sometimes to give greater weight to individual patients’ stories than to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That said, she is careful to advise readers that their own experiences are unique. “The tone of life these days is anxiety,” Vora writes. “Anxiety is the verb, the vibe, the texture, the pH of our age”. Anxious people are the proverbial canaries in the coalmine, Vora argues, sensitive to “the toxic influences of our modern world” before others identify them. Those living with the condition, then, can take pride in it; they are empathic, intuitive, creative. Anxiety “means you may have a bigger antenna than the average person, so you pick up more of the background noise,” she says. “This can be a liability, because the world can be pretty loud these days, but it’s also a gift.” Functional medicine psychiatrist Dr Ellen Vora joins David Malone for a ground-breaking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anxiety. Backed by the l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er own clinical work, Dr Ellen Vora offers a fresh, much needed look at mental health, offering actionable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our moods. Dr Vora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view of anxiety as a mental disorder, suggesting instead that much of what we call anxiety begins in the body. Rather than our troubled thoughts creating physical symptoms, she argues that many types of anxiety are the result of states of imbalance in our bodies, whether blood sugar crashes, caffeine highs or sleep deprivation. Her clinical observation shows this type of anxiety is far more preventable than we may realise, responding almost immediately to straightforward adjustments to diet and lifestyle. And other forms of anxiety, when listened to and honoured instead of suppressed, can be seen as a course correction to help nudge us back to a more balanced life. I could talk about the ways sleep deprivation and inflammation are impacting our anxiety until the cows come home; I truly believe these factors mak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way we feel. But every additional year that I do this work, I learn that, when it comes to our mental well-being, few things matter more than the relationships in our lives. If you have an opportunity to sit around a dinner table talking to people you love, communing and laughing until 2:00 a.m.—while eating bread and pasta and drinking wine—that may be a better choice for your health than declining the invitation, eating all the right foods, and crawling into bed by ten. At the end of the day, our well-being rests on our connections with other people above everything else. 她温暖且可读性强的新书《焦虑剖析》(The Anatomy of Anxiety, Vora)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案例,即焦虑的人不仅应该在他们的头脑中而且应该在他们的身体中解决这种情况。首先将不安分为两类:“虚假焦虑”和“真焦虑”。两者都造成真正的痛苦,但每一种都需要一种非常不同的方法。正如沃拉所描述的那样,虚假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因为我们长期睡眠不足,或咖啡因过多,或吃了太多垃圾食品。所有这些都会在我们的身体中引发压力反应,从而向我们的大脑发送一个信息:有些不对劲。 “在这些时候,我们的头脑都很乐意做出解释,”沃拉写道,我们决定是人际关系问题,最近的工作电子邮件,或者对新闻的恐惧让我们感到紧张。这应该是一种解脱,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采取相当简单的步骤来纠正这种情况。沃拉将自己描述为整体精神科医生,专注于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日常习惯。她的许多建议都是可以实现的:尽量减少当天晚些时候的蓝光照射;多吃蔬菜;限制社交媒体的使用。其他人似乎更令人生畏,包括完全戒糖。但沃拉以同情心写作,很少有规定性,指出即使按照她的一些建议采取行动也是有益的,并敦促读者不要对饮食过于谨慎:“食物的多方面乐趣本身就是治疗焦虑的有力药物。一旦我们消除了这些虚假焦虑的来源,我们就可以转向沃拉所谓的真正的焦虑。这是任何仍然存在的不安的感觉,“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情绪指南针,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不行”。也许这是一个信号,表明我们在事业或人际关系中走错了路,或者对世界状况感到痛苦,并认为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与其试图抹去这种感觉,不如拥抱它:“我们不安的情绪不再是敌人或需要征服的东西——它们反而成为我们的工具和盟友。这是一种救赎的方式,看待病情,不仅仅是一种负担,而最终是一种祝福。当沃拉转向关注真正的焦虑时,这本书变得出乎意料地感人;作为一个终生焦虑的人,我发现这个想法是有效和充满希望的。她说,关键是要弄清楚如何“调整”这种真正的焦虑并听到它的信息。这取决于学会安静地坐着倾听自己。Vora提供了一个简单且不带评判性的冥想指南,并建议通过与自然和他人接触来让自己平静下来,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联系高于一切”。Vora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学位,在西医的替代品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其结果是一种思想开放和全面的心理方法。但在某些时刻——比如在她对精神活性物质或饮食失调的讨论中——沃拉的判断可能显得有点过于反射性地反正统,她有时似乎更重视个别患者的故事,而不是科学共识。也就是说,她小心翼翼地建议读者,他们自己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天的生活基调是焦虑,”沃拉写道。“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动词、氛围、质地和pH值”。沃拉认为,焦虑的人是煤矿里众所周知的金丝雀,在其他人发现他们之前,他们对“我们现代世界的有毒影响”很敏感。那么,那些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可以为此感到自豪;他们善解人意,直觉,富有创造力。焦虑“意味着你可能比普通人有更大的天线,所以你会听到更多的背景噪音,”她说。“这可能是一种负担,因为现在的世界可能非常吵闹,但它也是一种礼物。功能医学精神病学家Ellen Vora博士与David Malone一起,采用开创性的方法理解和管理焦虑。在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她自己的临床工作的支持下,Ellen Vora博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急需的心理健康视角,为管理我们的情绪提供了可行的策略。沃拉博士挑战了将焦虑视为精神障碍的传统观点,相反,我们认为我们所谓的焦虑大部分始于身体。她认为,与其说我们的烦恼思想会产生身体症状,不如说许多类型的焦虑是我们身体失衡状态的结果,无论是血糖崩溃、咖啡因高还是睡眠不足。她的临床观察表明,这种类型的焦虑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容易预防,几乎立即对饮食和生活方式的直接调整做出反应。而其他形式的焦虑,当被倾听和尊重而不是压抑时,可以被视为一种路线修正,以帮助推动我们回到更平衡的生活。我可以谈谈睡眠不足和炎症如何影响我们的焦虑,直到奶牛回家;我真的相信这些因素会对我们的感受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每增加一年,我就会了解到,当涉及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时,没有什么比我们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重要。如果你有机会坐在餐桌旁和你爱的人聊天,交流和大笑到凌晨2:00——同时吃面包、意大利面和喝葡萄酒——这对你的健康来说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不是拒绝邀请,吃所有正确的食物,然后在十点之前爬上床。归根结底,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联系,而不是其他一切。
关于焦虑的2022年新书,我认为值得推荐的第四本是Ellen Vora 2022 The Anatomy of Anxiety,标题直译:解剖焦虑,这本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的第一名。其余各图是作者简介,关于她这本书的书评。她自称是一位“整体心理治疗师”,她明确反对以往的官僚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她非常不愿意为任何人提供心理建议,这是因为她相信每一个人的私人经验都是最宝贵的,她只能帮助患者倾听患者自己的经验。不过,这本书的标题意味着她可以将“焦虑”解剖为某种结构。其实,她这本书主要的贡献是区分焦虑为两大类,其一称为“伪焦虑”,其二称为“真焦虑”。这两类焦虑都导致痛苦。只不过,伪焦虑源于身体功能失调,真焦虑源于心理深层,虽然也可导致身体功能失调。她的思路非常符合我的兴趣,故而,我长篇引述她的观点,这一段取自这本书的第14章:I could talk about the ways sleep deprivation and inflammation are impacting our anxiety until the cows come home; I truly believe these factors mak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way we feel. But every additional year that I do this work, I learn that, when it comes to our mental well-being, few things matter more than the relationships in our lives. If you have an opportunity to sit around a dinner table talking to people you love, communing and laughing until 2:00 a.m.—while eating bread and pasta and drinking wine—that may be a better choice for your health than declining the invitation, eating all the right foods, and crawling into bed by ten. At the end of the day, our well-being rests on our connections with other people above everything else. 欧路词典的译文:我可以谈谈睡眠不足和炎症如何影响我们的焦虑,直到奶牛回家;我真的相信这些因素会对我们的感受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每增加一年,我就会了解到,当涉及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时,没有什么比我们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重要。如果你有机会坐在餐桌旁和你爱的人聊天,交流和大笑到凌晨2:00——同时吃面包、意大利面和喝葡萄酒——这对你的健康来说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不是拒绝邀请,吃所有正确的食物,然后在十点之前爬上床。归根结底,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联系,而不是其他一切。下面这一段取自第15章(这本书的最后一章):Your true anxiety is your ally, your North Star reliably guiding you. But once you’ve put its message into action, you can’t just put your feet up and let the cosmos lead the way. On the contrary, even when you’re following the directions of your deepest instincts, you’ll still need to listen carefully for the next cue. Think of true anxiety as a kind of invisible electric fence, zapping you back on course every time you wander from your intended path. And when you’re back on your path, that anxiety will transmute into a feeling of purpose. 欧路词典的译文:你真正的焦虑是你的盟友,你的北极星可靠地指导你。但是,一旦你把它的信息付诸行动,你就不能只是站起来,让宇宙引领潮流。相反,即使你遵循你最深层本能的方向,你仍然需要仔细倾听下一个线索。把真正的焦虑想象成一种看不见的电栅栏,每次你偏离预定的路径时,都会把你拉回正轨。当你回到自己的道路上时,这种焦虑会转化为一种目标感。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