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2年4月19日寅时,思考中国历史,想到张荫麟《中国史纲》序言的观点:中西封建社会差异不很大,只是秦汉一统天下之后,中西之间才变得互相不认识了。恰好有两个月的闲暇时间,我手边有司马光《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本,还有“四库全书”收录的司马光《资治通鉴》、“四部丛刊”收录的袁枢《通鉴记事本末》、王夫之《读通鉴论》,又受《财新》王烁读“通鉴”笔记的影响,我决定认真读《资治通鉴》,从“周纪”第1页开始读,并于5月6日写了最初的方法论随感。

2022年6月16日:

汉献帝于221年禅位于曹丕,史称“魏文帝”,图1和图2,同时,刘备称帝,史称“汉主”,图3和图4,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后世史家之所以不称刘备为“汉帝”,司马光写了长篇的“臣光曰”评论曹丕与刘备称帝的事情,图5至图9,他指出,通史或编年史常以“正统”为纪,可是天下离乱,史家无从判断哪一政权是“正统”。孔子修春秋,效法“三代”,可是,三代圣王皆以德服天下,所谓“王道”,春秋以降,王道既衰,诸侯争霸,所谓“霸道”。至邹衍提出“五德终始”的循环学说,史家纷纷采纳其说。司马光认为五德终始是无稽之谈,后世史家本不必如孔子修春秋那样以澄清正统为主旨,司马光编篡《资治通鉴》只求按照纪年客观记录故事,而读者自有道德判断。但是,“纪年”本身,无可奈何,只能图方便,依照故事发生的时序以及故事记录者采用的国号,大致排序而已。今日的读者,应当佩服司马光这一段评论的彻底性与现代性。我记得,史学天才张荫麟,在《中国史纲》序言里勾勒的史学方法,对于司马光这一段评论,也许只能认同,我认为这也是钱穆的态度。虽然,司马光在点评历史事件时很难超越自己的历史局限性,犹如今日读者很难超越“今日读者”的历史局限性一样。每次读史,我常想到某年李克强总理批评官僚体制时讲的一句话:谁能证明自己的母亲是自己的母亲?我也常在课堂引此语询问学生们:你如何判断你父亲告诉你的关于他父亲的故事是真实的?如此平凡的问题,涉及中西历史观的本质差异,详见我在其它文章里的论述。不论如何,我在为本科生撰写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开篇介绍古希腊人将全部知识分为三类:1)物理的,2)心理的,3)历史的。凡发生了的,就是历史。修昔底德固然比司马光更早提出上述司马光的史学观念,但他的史学观念是典型西方的,而司马光以“中国人”的身份提出上述的史学观念,是一种超越。

央视报道,2022年6月16日至19日,以相距30度之内为准,七星连珠。东汉末期,这种事可能又要罢免三公。两千多年来,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平衡,虽然很难,却是“政治清正”的特征,汉、唐、宋,三个朝代,平衡的时期,各不过百年。明清两代,相权消失,如何维持“清正”,想必有其它机制替代相权,以使“下情上达”的信息成本足够低。

刘备不听赵云和群臣的劝阻,亲自带兵讨伐孙权,要为关羽报仇。图1、图2、图3,临行前,张飞被部下谋杀。张飞素来礼遇将官而对士兵暴躁,刘备多次提醒他不要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孙权向刘备求和失败,图4,只好迎战,图5。鲁肃死前嘱咐孙权可观察并以陆逊代替自己的职务,经过考察,孙权认为陆逊的贤才甚至超过周瑜和鲁肃,此后,凡事必听陆逊的意见。这次迎战刘备大军,孙权以陆逊为统帅,图6。同时,孙权写信给曹丕求和,图7至图9,曹丕与群臣商议,反对“趁人之危”出兵消灭孙权。

图1至图4,曹丕接纳了孙权求和的请求,故双方互派使者。曹丕喜欢江南的珍奇,故向孙权索求,并询问孙权的使者孙权的品性与群臣的贤才。此时,孙权立孙登为太子,并为太子聘请最佳老师,悉心培养。图5至图9,刘备被陆逊打败,全军覆没,几乎单身逃入白帝城。这次失败彻底摧毁了刘备,故病笃辞世。这一战役,陆逊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不亚于周瑜。可见,陆逊兼具鲁肃的贤才和周瑜的贤才。又可见,孙权有信任“新臣”同时安抚“旧臣”的能力。要知道,在变化迅速的环境里,能够尽快任用新的贤才且保持旧的贤才的积极性,在曹丕是极难的,在刘备也难。

图1和图2,刘备败走。图3,曹丕不出大门就知道刘备必定战败,可见曹丕有几分曹操的军事才能。但是,曹丕的度量甚至远不如曹操。图4和图5,刘备快要死了,托孤,请诸葛亮辅佐刘禅,并写了遗书给儿子。那时,刘禅十六岁,可以读懂并感悟刘备遗书的深意。图6至图8,刘禅继位,凡事都由诸葛亮定夺。诸葛亮致函群臣,陈述“决策理论”两要素。呵呵,这是我的理解。群臣共同决策,是现代研究课题:“group creativity”(群体创造性),有四重困难:1)私人信息未必与群体分享,2)个体认为群体未必接受过于新异的观点故而不愿发表这些观点,3)群体思维于是倾向于只有趋同而较少发散,况且,4)群体内部还有许多利益冲突要协调。

图1和图2,诸葛亮派邓芝说服孙权与蜀汉重归于好。双方和好之后,孙权与邓芝议论天下,图3,非常欣赏邓芝的坦率。图4,孙权每次致书蜀汉必请陆逊修订。图5,曹丕不顾群臣反对,再度南征孙权。图6,徐盛虚张声势,连营数百里。图7,曹丕临江兴叹,撤军。图8,诸葛亮征伐川南诸蛮,马谡送行提醒他收服叛军之心。图9,诸葛亮收服叛军人心,七纵七擒孟获。参阅前日地图,诸葛亮征略蜀地路线图。崇山峻岭,征略极难。秦汉时代,巴郡和蜀郡对“西南夷”无能为力,百蛮与本地汉人,大多属于“化外之民”,打不过官军就投降,官军走了就反叛。马谡的意思是,唯有诸葛亮或许有能力收服那里的人心,这样将来不会反复作乱。诸葛亮第七次捉住孟获之后还要放他走,孟获全心拜服。诸葛亮任命孟获主持百蛮地区的政府,此后,在诸葛亮有生之年,那里再也没有叛乱发生。诸葛亮治理蜀地的业绩,或许比他在其它领域里的成就更可留名千古。

图1至图3,孙权拜顾雍为相。这一过程表明孙权“守成”能力极强,不容易呀,从孙坚到孙策,再到孙权,名义上是“第二代”,实际上是“第三传”。检索《资治通鉴》“孙坚”可知他娶了钱塘吴氏的女儿为妻。检索百度可知他是孙武的后代。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开篇:“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李零分析过这一问题:为何齐国人孙武跑到吴国去用自己的兵法?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兵家传统,齐国第一。姜太公,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开篇有精彩介绍。总之,孙权是这一系的后代,兵法是家学渊源。难得的品质,是他能识别和信任各类贤才。不信,诸友可在“二代”里找找看,不论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都不容易。图4,曹丕再次帅军南征孙权,不顾群臣反对。图5和图6,曹丕临江再次兴叹并撤军,这次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图7至图9,曹丕的气量甚至比曹操还要小,呵呵,这位也是“二代”。

继续揭发曹丕“小肚鸡肠”,图1和图2。曹丕去世,226年,图3,陈寿的评价,颇为中肯。毕竟曹丕有文才,还有武略,只不过两次临江而返。如陈寿所言,不豁达,也不公平。图4,曹睿继位,性情似乎远好于他父亲但才识弱一些,图4和图5,曹睿立曹囧为太子,图6,曹囧卒!这也奇怪,曹氏家族难道继承了东汉皇族的短命基因?图7,曹睿任命主要官员,由此可知,他适合“守成”。图8和图9,诸葛亮准备入驻汉中,临行写给刘禅的“出师表”。太有名了,这里只贴开篇和结尾,司马光转录的几乎是全文。以“布衣”出身,文韬武略,经邦济世,每读此文,情不能禁。

 

2022年6月17日:

曹休不懂用兵但主动帅军讨伐孙权,大败,返回洛阳请罪,曹叡以“宗亲”而不追究责任,但曹休羞愧自责,背生毒疮而死。图1至图4,诸葛亮得知曹休兵败,再次北伐,写了“后出师表”以说服群臣。诸葛亮是蜀汉决策者当中唯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唯恐天不假年,“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全于蜀都,……”。可惜,图5至图9,刘备生前提醒诸葛亮慎重考察马谡的能力,而诸葛亮喜欢与马谡彻夜长谈军事,这次北伐,居然搁置老将,以马谡为先锋。马谡临阵不遵循诸葛亮的计划,兵无章法,岐山之役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从这件事不难察觉,诸葛亮“识人”的能力弱于孙权,这可是一大弱点呀。

这里再有一例,图1和图2,不到一年,曹穆卒,曹氏家族真有短命基因。图3和图4,张紘死前遗书给孙权谈治道之难:因为,人情世故的道理恰与治道相反。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明君悟之,求贤若渴,受谏而不厌。孙权边读边流泪。图5至图7,孙权称帝,希望同时与蜀汉和曹魏交好。诸葛亮说服群臣接受孙权的建议,再次陈述自己的天下之志。图7和图8,曹真出征伐蜀汉。

曹植被曹操和曹丕压制这许多年,终于不能忍受孤寂,图1至图6,写信给曹叡要求恢复宗亲之间交往。曹植文笔超过曹丕和曹操,读他的信不能不被感动。曹叡的答复是外交信函,只说以往没有禁止宗亲交往的法令,是官僚机器执行的时候“矫枉过正”所致,现在敕令相关部门落实曹植的建议。于是曹植又写了一封信给侄子曹叡,图7至图9,想象他陪侄子出游的景象,若梦境实现,此生无憾。曹叡只夸奖这封信文笔漂亮。也许曹丕死前特意让曹叡提防曹植?可怜,七步诗的作者,苦候亲情至此。

 

2022年6月18日:

曹叡病重托孤于司马懿,图1和图2,公元239年去世,不足三十六岁。司马懿帅军驰骋东西南征北战,是唯一可与诸葛亮和孙权匹敌的魏国大将。曹叡童年记忆力超强,智商极高,有自闭症倾向,以致,曹丕(187-226)三十九岁去世,曹叡继位时,群臣没有见过他的样子,他只喜欢在内廷读书,十六岁登基时,他身边的重要人物都是曹操和曹丕留下的老臣,他不必亲自处理日常事务,而且每临大事也都有老臣的明智建议,他对老臣们的谏议从不驳斥,虽然未必采纳。可惜,曹叡青春期之后,沉湎于后宫,他喜欢大兴土木建造华丽的宫室,后宫扩展至数千人,然后,他在后宫引入朝廷的百官制度,任命数百名“女官”,自得其乐。魏国的衰败速度也许是三国当中最迅速的,这是因为曹操和曹丕寿命较短。孙权活得久,却苦于重要的将领和谋臣纷纷去世,他六十岁还要亲自出征,以致晚年只能“守成”。吴国的衰败速度,因为孙权健在,在三国当中或许是最慢的。蜀汉的衰落速度仅次于曹魏,刘备死于223年,诸葛亮死于234年,此后就没有第一流的贤才了,可参阅诸葛亮“后出师表”所列六项“不解”之第五项,诸葛亮列出死去的贤才的姓名,并说,这些人都是数十年内来自四方的贤才。由于魏国衰败速度最快,公元240年,曹芳八岁继位,而且身份不明,曹叡无子故领养曹芳且严守曹芳身世的秘密,某些史家推测是曹操的曾孙。总之,孙吴和蜀汉的谋臣们都认为瓜分曹魏的时机降临,但都苦于缺少贤才。公元241年,图3至图9,三国各自调整策略,倾向于长期化。蒋琬接替诸葛亮主政,他的长期策略是放弃诸葛亮数次北伐的路线,图7,改由水路,逐渐蚕食魏国的疆域,图8,另外,很关键,他派出使节到凉州与蛮夷结盟,为此,图9,他将大本营迁移到涪县。魏国的长期策略,图5和图6,在战争的主要地区,淮河流域,修建运粮河道,并驻军屯田。孙权的最佳策略也许如图3和图4所示,由他帅军直接征服中原,以定华夏。可惜,他已没有这样的壮志,殷札的策略被否决。那么,孙权继续以往的局部战争策略,在淮南骚扰魏国。图1和图2之所以标题是“邵陵厉公”,因为,司马光的惯例,以传主的谥号为题。曹芳是曹魏“末代皇帝”,被司马氏废黜之后,改封为“邵陵厉公”。

孙权的性格在六十岁以后似乎有很大变化,心智的稳定性迅速下降,有一年突然派兵渡海向东方征讨夷族,理由很荒诞:将东夷的人民迁徙到吴国境内。可是,根据谏议,吴国当时人口密度远高于东夷。孙权不听劝阻,结果派出的军队在东海找不到任何“东夷”,无功而返。还有一次,孙权突然派使节远赴辽东求马,就是以南方的珍奇换北方的良马。更糟糕的是,公元250年,孙权七十岁的时候,执意废黜太子孙和,并赐死与太子孙和竞争的孙霸,还因此杀死几位重要的大臣,株连许多家族,以致北方的魏国听闻孙权“滥杀良臣”,趁机出兵伐吴,王昶是司马懿之后最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他占领了吴国几座重要城市。第二年,公元251年,孙权去世,太子孙亮继位,可是身边几乎没有优秀的谋臣和将军,因此,吴国危在旦夕。此处,我可以引用司马光写在《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的评论: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2022年6月19日:

图1,公元259年,孙吴派驻蜀汉的使臣报告蜀汉的情况。由此可知,自从刘禅被宦官左右以来,蜀汉以惊人速度衰败。三年之后,图2和图3,公元262年,司马昭陈述大举征伐蜀汉的理由。我读三国末期历史的大致结论是:三国都在衰败,速度有差异,曹魏衰败最快,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史家概称“曹魏之司马氏”,曹魏之司马氏最善用兵,长期征战,聚集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汉末十三州,曹魏独占九州。蜀汉占据的益州,西南和西北是荒山野岭和蛮夷。孙吴占据荆州、扬州、交州。可是交州太偏远荒凉(是当时政敌的“流放地”),扬州和荆州的相当大部分不在孙权势力范围内。根据司马昭的分析,蜀汉的衰败程度远过于孙吴,军队不过九万人,其中五万由大将姜维率领,姜维长期以凉州为自己的发展志向,数次北伐而无果,偏居于甘肃舟曲(沓中),另外四万人留守成都以及蜀地的其它郡县。刘禅昏庸,不懂军事,朝政由黄皓主持,黄皓迷信巫鬼,甚至不公布姜维的敌情报告。也是在这一年,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领兵将姜维堵在关外,派邓艾领兵直入蜀地。邓艾入蜀地之后,出奇兵,翻山越岭七百里,突然出现于成都平原,图9,刘禅于是投降。也就是说,从图1到图3,不到四年,蜀汉灭亡。我读三国历史,截图1500幅,反思多日,决定只写我的感受和大致结论,相关的截图,只选若干幅,以为提示。至于孙吴政局,由于孙权废黜太子,另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故孙权死后,宫廷失稳。图4,孙亮登基之后,密谋诛杀主政大臣孙綝。图5,孙綝废黜孙亮,另立琅邪王孙休为帝。图6,孙休开始临朝之后,密谋成功,诛杀了孙綝,夷三族。回顾曹魏政局,公元254年,图7,司马师废黜曹芳,与太后商量,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也是这位皇帝曹髦,某日对亲信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后就拔剑而起,自己下殿,宣称捉拿司马昭。结果,他被司马昭的亲信刺死于殿前。当然,弑君的这两位,事后也被司马昭诛杀。现在,司马昭与太后商量,图8,让司马炎带着印绶迎接“常道乡公”曹璜来当“末代皇帝”,太后为“曹璜”改名为“曹奂”。也在这一年,被孙綝废黜的皇帝孙亮,自杀。

张悌评论司马氏为何能得天下,图1和图2,理由充足,有说服力。刘禅投降之后,被司马昭迁往洛阳居住,封为“安乐公”,也是成语“乐不思蜀”的起源,根据图3和图4的描述,我可推测刘禅从小到大,其实始终是情感未发育的“巨婴”。司马昭感慨说,假如诸葛亮还活着,也未必能辅佐这样的后主。再看看孙吴政局,图5和图6,孙休临死时将孙雨单托孤给丞相,但丞相认为孙雨单年幼,蜀汉灭亡之后,孙吴急待明君图存,故与太后商量另立孙皓为帝。谁知,图7至图9,这位孙皓登基之后疯狂变态,滥杀老臣,首先诛杀了辅助他登基的丞相,随后诛杀皇后亲族,于是,吴国惨败,只待消灭而已。

唐代的房玄龄《晋书》卷三,帝纪第三,晋武帝,图1,关于曹奂禅让帝位给司马炎,写了一段评论,晋德既洽,四海宅心,于是天子知历数有在,模仿《尚书》尧典:咨尔晋王,……命司马炎“承天命”,还嘱咐他: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图2和图3,当初,司马昭在长子司马炎与次子司马攸之间犹豫不定,他喜欢次子,但谋臣裴秀和贾充都认为应尊徐周代的规矩“立长立嫡”,于是司马昭选择司马炎为世子。魏禅让于晋,司马炎登基成为晋武帝。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同年,曹奂写了图1所示的那篇“尧典”。注意,司马炎鉴于曹魏的旧政弊端,开启自己的新政,首先就是“广建诸侯”而不少其力。曹魏之所以“禁锢宗亲”(即禁止宗族从政),应当与曹丕的性格密切相关,何况他始终提防曹植。其次,司马氏是新起的皇族,在四百年汉代传统社会里势单力薄,也特别应当发展自己宗族的势力。图7至图8,司马炎的新政。图9,司马光在这里追溯司马炎的族谱,以铺叙晋史。小结,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卒于军中,应视为“三国”戏剧落幕之始。这场大戏的主角,曹操卒于公元220年,刘备卒于公元223年,曹丕卒于公元226年,至诸葛亮去世,不到十五年,主角和主要演员都已谢幕,剩下的只是“尾声”。然而三国的“序曲”始于东汉末年,通常认为是公元184年,至诸葛亮去世,整整五十年,这是汉末至魏晋的“转型期”,与汉代的“稳态期”相比,大约是1:5之比,符合微分方程“大范围分析”之常识。

羊祜的故事很多,辛毗的女儿是辛宪英,有奇才,多次预测大事都准确。例如,她听说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抱着辛毗的脖子高兴,就马上预言曹氏将因此败亡。羊祜是辛宪英的丈夫的侄子,羊祜听了辛宪英的预言而没有遇难。后来,图1,他镇守淮南,努力准备伐吴,而且以德收服吴国人心,他最先向晋武帝司马炎建议伐吴,而且要尽快,否则,如果孙皓暴死,吴国可能找到一位明君,长江以南就很难归晋朝了。司马炎让群臣讨论羊祜的奏议,绝大多数人都反对,但司马炎内心赞成羊祜。其实,司马炎登基之后,很快就被宦官和佞臣包围。只因他是晋朝第一位皇帝,跟随父亲司马昭多年,经验丰富,不会轻易被谗言欺骗。图2和图3,陆抗是孙权在鲁肃之后的丞相陆逊的后代,有家学渊源和军事才能,故此次击败了羊祜。虽然,图4,他与羊祜相互非常尊重,英雄识英雄。孙皓荒淫无道滥杀重臣,但不敢杀陆抗。后来,图5,陆抗病危,遗书孙皓,嘱咐他千万不可丢失西陵(从蜀地沿长江顺流东下的关口)。孙皓于是让陆抗的四个儿子分别率领陆抗的军队,其中有《文赋》的作者陆机。羊祜病重返回洛阳面见司马炎陈述伐吴战略,图6,并推荐杜预接替自己的职务。图7,杜预多次奏请伐吴,不可等到次年。公元279年冬季,司马炎大举伐吴。马上取得一连串胜利,图9,杜预建议王濬乘胜直接攻取吴国首都建业。公元280年初,孙皓向王濬投降。

灭吴之后,群臣都来祝贺司马炎,图1,而司马炎思念羊祜。一统天下之后,晋朝面临接班人问题,图2,朝野皆知太子昏愚,无法继承帝位。另一方面,图3,公元274年,司马炎就扩充后宫,召各地良家小官女子五千入宫选之。图4,又选公卿以下家庭适龄女子进入六宫。图5,灭吴之后,公元281年,司马炎将孙皓后宫五千人纳入晋朝后宫,于是,司马炎后宫万人,超过历代帝王。自此沉湎于后宫宴饮游乐,不再过问天下大事,将权力交给外戚和宦官。图6,司马炎设宴迎接孙皓,佞臣贾充询问孙皓是否当真在南方以剥人面皮的方式惩罚大臣,孙皓的回答让贾充恐惧而孙皓面不改色。根据司马光记录的孙皓往事,我可以推测,孙皓不仅嗜杀成性,而且以酷刑诛杀重臣和亲族为乐趣。晋朝迟迟不伐吴,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能以晋朝群臣贪图安逸来解释。图7,司马炎以前答应过皇后,绝不废黜太子。又据司马光记录的关于司马炎的其它故事,例如,他父亲和母亲去世之后,他坚持三年食素,虽然在群臣反对下始终不能服丧三年,不难推测,司马炎特重私人感情,也常因特重情感而违反历代的惯例。据此,或可理解为何他登基之后大举分封宗族子弟为王侯,以及,母家(外戚)争权。基于上述或可预测,司马炎要解决自己的接班人问题,不容易。

中山大学法学院丁利教授的评论:司马炎的孙子极聪慧,所以他觉得不必换太子。可惜亡于贾南凤之手。未来规划之难以运作,大多如此。所以,世事多有阴谋,然阴谋论多属荒诞无稽。因为一重大概率得手,二重也可算路深者谋划到,三重环节的策略操纵,往往理论上可行而实践上变数太多。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592篇文章 25天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