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皮尔士的思想渊源及传承,参阅我手绘的示意图,插图1,经济学家凡勃仑和我这篇短文的主角杜威,是皮尔士在霍普金斯大学教学期间指导的两名杰出弟子。虽然,凡勃仑由于奖学金中断而转往耶鲁大学。美国“实践哲学”,它的中译名“实用主义哲学”在现代汉语里遭到严重污染,最好放弃。美国实践哲学三位宗师,皮尔士(1839-1914)、詹姆士(1842-1910)、杜威(1859-1952)。詹姆士是皮尔士的同龄人及挚友,执弟子礼,卒年先于皮尔士。
插图1. 皮尔士的思想渊源及传承
 
杜威的博士论文“康德的心理学”,未发表,轶失至今。毕竟是皮尔士的学生,逻辑学+心理学,是引领潮流的知识结构,1884年加盟密西根大学,任教十年,直到1894年,那一年,芝加哥大学成立,校长诚邀杜威加盟,并接受了杜威提出的条件——同时聘请米德担任助教,这一条件延续至1904年,然后,杜威与实验学校管理者理念不合,转往哥伦比亚大学,终老。
 
以“社会自我”学说名世的实践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米德(1863-1931),本科就读于哈佛,师从鲁一士和詹姆士(他还是詹姆士子女的辅导教师),又赴德国莱比锡师从实验心理学开创者冯特,未完成博士论文已获邀加盟密西根大学,成为库利(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另一位创始人)与杜威的年轻同事,并跟随杜威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终老。米德被认为是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及“符号互动主义”的共同创始人。不喜欢发表论文,他1930年的文集是学生们的笔记辑录:《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赵月瑟的中译本。虽然是杜威的助教,米德对杜威晚期的“关系社会学”思路有深远影响,也对他的学生布鲁默尔有深远影响,后者创建符号互动理论,1980年,在纪念符号互动论五十周年的那篇文章里,尊米德为宗。
插图2. 今年出版,标题:杜威与转化行动学说 —— 关于社会过程与关系再思考的社会学解答。
 
杜威早年主持实验教育,践行他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与经济学家凡勃仑(曾担任威尔逊总统的咨询),和另外两位教授,于1919年共同创建了后来著名的“纽约新社会科学研究大学”。晚年杜威,有许多信函探讨如何将社会学从古典形态改造为基于关系的社会学。插图2,今年新书,由杜威晚年信函引出的“关系社会学”,主编撰写的第1章,插图3,陈述全书主旨。由此可知,晚近的社会科学正在经历的各种转向如“实践哲学转向”、“社会网络转向”、“关系转向”、“过程转向”,都可汇总追溯至杜威晚年探讨的“trans-action”(转化行动)概念。注意,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交易”——transaction。
插图3. 杜威,本特利,与转化行动的观念。
 
皮尔士的三元体表达,“儿童-成人-完整的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我-他人-社会”。思路一致,社会科学的核心观念,“行动”,杜威的三元体表达是,“自行动-互行动-转化行动”,这是他与政治学家本特利(Arthur F. Bentley,1870-1957)多年通信的主题。出版于1949年,杜威与本特利的认识论与逻辑学文集,《Knowing and the Known》(或可译为“认知过程与被认知”)。其中,由本特利撰写,第1章“含混性与逻辑”、第8章“科学时代的逻辑学”、第9章“令人困惑的语义学”,都带有强烈的皮尔士风格。杜威撰写的,是第10章“常识与科学”。其余各章,二人联合撰写。那时,杜威年届九旬,动笔不易。这本书的封面,见插图4。我没有这本书,只好借鉴维基百科相关词条。
插图4. 杜威与本特利,1949年,《认知过程与被认知》。
 
根据杜威和本特利的讨论,西方思想关于世间万事万物的逻辑描述三阶段是:(1)前科学时代,self-action,人、动物、无生命物,被描述为孤立实体,有“能”,可“动”,由外因或内因决定的行动;(2)科学时代,inter-action,模仿经典力学,无生命物或有机体的行动,是各种作用力均衡的结果;(3)现代,trans-action,不再需要牛顿的“第一推动”或任何终极原因,许多行动构成的关系网络涌现更高级的行动及关系网络,……再涌现更高级的行动及关系网络。
插图5. 今年出版的新书,标题可译为:自我,关系社会学,与实践中的道德。
 
基于上述,“trans-action”,我勉强译为“转化行动”,期盼将来有更贴切的译名。转化,我希望首先传递哈耶克的“涌现秩序”观念。其次,皮尔士深受黑格尔三段论的影响,再传递这一影响至杜威,转化行动,体现了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合题”(thesis,anti-theis,synthesis)三元体表达。第三,我说过,米德对杜威有深远影响。人的社会化,是这样的认知过程:许多行动者共同认知他人与自己,从而升华(涌现)为更高级的行动者。这样,我引出今年出版的另一本新书,封面,见插图5,这位作者自述,在曼彻斯特大学读书期间深受一位年轻教师影响,才有了今天这本著作。这位年轻教师的著作,2011年的,插图6,标题可直译,“走向关系社会学”。
插图6. 出版于2011年,《走向关系社会学》。
 
走向“关系社会学”,这本书,这样的标题,首先引发我关注。插图7,目录。作者1998年加盟曼彻斯特大学,社会科学院,现在是社会学教授。根据他的发表目录,他研究“音乐社会学”。例如,音乐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我马上想到我多次介绍的费孝通命题:你有怎样的社会结构,你就积累怎样的知识。参考文献,费孝通与吴晗,1948,《皇权与绅权》。
 
浏览这本书的目录,插图7,我标亮的各章标题,直译:第2章“个人主义,整体主义,及其超越”,第5章“心智,意义与主体间性”,第7章“交换,可社会性与权力”,第10章“大网络与小世界:宏观与微观的两分法”。其中“可社会性”(sociability),齐美尔的核心思想,读者可检索我十六年前的文章“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269次双周学术讨论会)。
插图7. 今年出版的新书《走向关系社会学》的目录。
 
浏览 Owen Abbott 2020年这本书(共七章)的详细目录,截取引我注意的章节目录,见插图8,9,10,11,直译如下:第2章,“关系社会学总览”,细目:关系社会学反对什么?整体主义与结构,个体主义之批判,主体的关系构成,行动的关系构成,行为主体与实践,关系社会学与实践。
插图8. 《自我,关系社会学,与实践中的道德》第2章及细目。
插图9. 《自我,关系社会学,与实践中的道德》第3章,标题直译:“从理性主义到实践,诸倾向性以及情境主体性:哲学视角。”
 
这本书的目录的细目其实很难简单翻译,例如,讨论麦金泰尔的观点,又例如,主体纠缠,行动纠缠,凡使用“纠缠”这一术语的,都以“量子纠缠”为流行语背景。我之所以贴了这些章节的细目,是要呈现这本书代表的综合思路:百年来针锋相对的两大学派,以经济学为首的个体主义思路,以社会学为首的整体主义思路,晚近三十年,开始相互渗透,试图超越“个体-整体”两分法,再次让我想到皮尔士的三元体表达。
插图10. 《自我,关系社会学,与实践中的道德》第4章,标题直译:从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到道德社会学的关系视角。
插图11. 《自我,关系社会学,与实践中的道德》第6章,标题直译:自我与实践中的道德的一种关系解释。
 
原本是短文,我却写了三千字。不是写给任何学术期刊的文章,可长可短,可通俗可晦涩,随意而安。
 
2020年9月23日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592篇文章 25天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