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太简单,以致我原本不打算写这篇文章。现在决定写,是因为我们行为经济学实验班的一名毕业生在“财新传媒”工作,她意识到我的预测其实很准,于是希望我每次写“看图说话”的时候,同时在“财新网”发布。平日我写杂感随笔不轻易投稿给“财新”,除非是学术性较强的那种。例如,我写了一篇谈论雾霾长期后果的博客文章,因为没有很强的学术性,就没有在财新网发布。这篇文章,朋友们告诉我说这是我唯一能被人读懂的文章。无奈,以后再写任何文章,我要格外考虑是否没有人能读懂,这就十分妨碍文思涌流,我不知道我能否一边写一边考虑这类问题。总之,先试试看,第一篇,解释我认为不必解释的。
市场的本性,华尔街流传这样一句话,翻译到中文,就是:市场的本性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尽可地尴尬。
这是经验之谈,我在股市里没有学到比这一经验更重要的了。据此判断牛市何时到来?华尔街经验是:当不再有人指望任何牛市的时候。那么,熊市何时到来?华尔街经验是:当没有人愿意继续在场外看股市疯涨的时候。
股票市场,我收集了技术分析数据,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到伦敦交易所再到纽约交易所,大约有三百年历史。这三百年历史经验,就是上面那句话。所以,美国家庭主妇炒股的平均业绩超过男性,这是散户数据,不算机构业绩。这说明什么?在股市里,只有赢家和输家,没有专家。我常听基金经理抱怨,说基金被散户挟持,据说这是中国特色。不错,中国转型期社会,折现率特别高,所以散户行为特别短期化,基金和股票,都一样,每星期甚至每天必须看排名,然后,可能就赎回,逼迫基金经理追赶排名。那么,谁是赢家?坊间流传的经验:有能力做庄的人,以及有权力操纵庄家的人。浏览金融史,这也不仅仅是中国特色,西方金融市场早期也这幅德性,不信?读者自己去参阅《财富千年》,我早已介绍过那本书了。
所以,基金经理的年收入常以百万元为计量单位,但是,如果让他们当散户,记住,没有专家,他们未必是赢家。
但是在2007年那次暴跌时期,中国的基金确实普遍比散户更少被套,而且亏损比例也远低于散户。如果我记忆不错,当时的数据是:30%的基金亏损,70%的散户亏损;并且,亏损的基金平均亏损30%,亏损的散户平均亏损70%。业绩相差这样悬殊?是呀,我也探讨过原因,然后见到散户就劝他们尽快改基金不要当散户。因为,我意识到中国股市的交易规则,实在特别有利于机构而不利于散户。当然,我意识到的,许多散户早就知道。
于是,我描述的情形是这样的:(1)散户挟持基金,(2)交易规则和交易技术特别有利于基金而不利于散户,(3)当没有人指望任何反弹的时候牛市才到来;(4)当每一位进场炒股的人都相信股票还要继续上涨的时候,熊市才会到来。
我们知道,机构(基金经理们)在股市里是遵守基本训练的,因为,(1)他们都在大学里听过例如我们这样的教授讲授的经济学和金融学课程,不缺乏股市的知识;(2)基金必须防止重大失误之后被各种委托人起诉,这叫做“法律意识”,散户没有必要有这种意识;所以,(3)现代基金从趋势判断到选股和操盘,尽可能有可以呈堂的数据和模型为操作依据。总之,机构的行为是高度理性的,因为上列理由。也许因此,机构在暴跌时期亏损远低于散户,这是行为金融学早就发现了的一项基本的行为金融学事实,而且,2008年一篇研究报告,标题就是:行为金融学的原理更适用于亚洲!啊哈,原来,我们亚洲人普遍更受情绪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蓝色的海洋文明先天承担着让世界更加理性的使命,而黄色的大河文明永远停留在历史之外,老黑格尔从《历史哲学》的讲义里探头出来教训我们啦。不论如何,基金的行为比散户更加理性或遵循归训(即不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可以认为,比基金更加遵循归训的是"程序交易"。因此,与散户相比,基金亏损率更低。
为什么政府不应干预股市?尤其是中国或亚洲各国的政府不应干预股市。假如牛市降临的社会心理特征是,如上述,不再有人预期有任何反弹或牛市发生,换句话说,市场必须等待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地失望,否则,牛市不来!政府干预的后果,只能是拖延好事的降临。因为,有政府干预于是有许多人预期政府干预。极而言之,如果永远有一些人预期有反弹或政策牛市发生,于是,呵呵,牛市永远不会降临。当然,政府可以一直干预股市直到它不再具有市场特征,那时全部股票都将被政府收购,股市形同虚设,只听政府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