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2年7月15日:

我的读史徘徊昨天停留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的“简明二十五史”,我称之为“古籍出版社的二十五史新编”,只用白话文,结合晚近考古和文献研究结论,由专业学者撰写,插图很好,我选了几幅,例如夏代后期的鼎,凌家滩的玉人,当然要有半坡的这只神秘图碗。我拜访元化先生时,常见到上海古籍的领导,元化先生辞世于2008年,这套书在那之后问世,也许可读,于是检索“东晋”,开始听书,这位作者基本上沿袭司马光的叙事,但确实抛弃了君臣大义之类的传统价值观,可是取而代之的是当代流行的价值观,也挺难受的。好在我只需要“现状溯源”,唐代藩镇体制很可能溯源于司马炎时期。这样的几百年历史,对我而言就是可理解的啦。上海古籍的这套新编二十五史果然不错,迅速将西晋铺叙到了东晋。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这位作者梳理得相当流畅,而且许多评论,我也能认可,我感觉这套书可以超过吕思勉的通史,后者成书实在太早,思想几乎在百年之前了。

亚来的评论:越是重要性感受弱的。越依赖制度。不仅仅国君如此。企业家也是这样。这开始叫赵括谈兵。从认知能力演化角度,下一个阶段就是东施效颦。然后是刻舟求剑。形成重要性感受必经的 三个阶段。我答复:对,除了最后一句,其余的,我保存在苹果日记里了。

2022年7月18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主编的《毛泽东年谱》,2013年12月才出齐,1971年9月3日至10月8日,重温那一段历史,哪怕是2013年发表的官方历史,仍有万千感慨。

历史不是“完全决定论的”也不是完全偶然的而是“非完全决定论的”。历史不是完全可预期的也不是完全不可预期的而是?中山大学法学院丁利教授的评论,我觉着更符合现代史学观:历史是主观博弈的过程:有物理的逻辑限制和随机扰动;有局中人的偏好、认知(两者受限于过去的历史)、当下的推断和所谓理性选择;结果的意料之中加上事后的惊诧。

义务助教连莲(EMBA2014年学员)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高端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我答复:浏览了,很长,但每一图都可点击放大。我认为这份报告的数据是2017年之前的,所以,期待更晚的数据。当然,趋势很清晰:(1)“暴发户”群体的疾病特征,(2)收入两极化与低端人群疾病特征,(3)老龄化时代的疾病特征。关于中国人口第三大死因,我认为这份报告有误,因为,全世界中等收入以上各国的情况是,三分之一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三分之一的人死于癌症,另外三分之一的人死于各类意外事故。除非,这是可能的,中国老龄化急速改变了死因分布。

2022年7月19日:

听完了年谱,现在听这本书,作者是王伯敏的弟子,现在是美术史论的名家。刚听两页就提起精神来了,因为作者很狂,拒绝接受艺术起源诸说,直言其“艺术起源不可知论”。于是检索“徐建融”百度百科。

2022年7月21日:

浏览了五六种中国艺术史或中国美术史或中国绘画史的著作,我认为最好还是读巫鸿这本,是各学期第一讲的讲稿,他认为最重要,与我意合。出国之前,1984年,我在美术馆听过巫鸿的报告,那时反正是瞎听,只觉着他了不起。现在遍读百科,回来找他的书了。艺术史教学的资料,都是幻灯片,每次讲课之前,他的导师对着这些幻灯片思考,然后选编一套演示稿。这种方法,根据巫鸿的解释,其实就是后来我喜欢使用的心智地图方法。

这本书是2019年出版的,由董秀玉(退休之后)的“活字文化”策划,老董的得力助手是李学军(我写文章时期的《读书》编辑)。顺便提及,李学军的丈夫是逻辑学家王路。作者是年轻人喜欢的作者“意公子”(萧涵),第一页,支持杭州洪晓明的评论。作者是中国“美术史学科创始人”,我觉着他的叙述远比萧涵的更可靠。

这是2016年的一本书,这位作者,维基百科称他是“新闻记者”,他的简介表明他算是“演化心理学家”,这本书有中译本,而且是万维钢写的推荐序。我听了这篇推荐序,检索得知推荐序的作者是罗胖儿“得到”的核心人物,而且我觉着他文笔不错,难怪2010年从大学辞职,成为专业作者。不过,他在“得到”的App是“精英日课”,特意将“精英”与“普通人”加以区分,他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辞职之后,根据他的文章,大致可判断他的知识结构,这也解释了他这篇推荐序的“庸俗性”,例如,与太虚大师阐释的佛学原理相比。原作者开篇就提醒读者,他的体验和他讨论的,是西方佛学,不是东方的,故而,他不讨论诸如轮回和神这样的现象。西方佛学实践的核心是“冥想”,而且不是关于诸如“白骨观”那样的冥想,就是单纯的“非想定”。这本书的思路基本上承接了作者2010年的畅销书,“神的演化”,他甚至在大学里讲授过“神”演化的历史。我的感受是,作者被称为“新闻记者”,是有道理的。我推荐一本2021年的新书,第二作者,大约二十年前,与我有通信联系,他其实是湖泊学家,但与合作者发表了至少十几篇二十年前对我有很大吸引力的作品。他也很乐意访问杭州,可是浙大不能为他购买商务舱机票,那次邀请就中断了。他的长期合作者是UCLA的人类学家,博德,不是这本新书的合作者,博德与彼得森1988年的著作,“文化与演化过程”,他俩2006年的著作,“不是基因单独,而是……”他们介绍自己这本书的时候,使用了“文化与基因的共生演化”。我接受了这一短语,并长期使用。他俩2005年的著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标题引我关注,这是2022年出版的新书,作者是墨西哥裔,标题的意思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类,越来越忽视信息的具体情境,很像自闭症患者,对情境盲目。她认为,这是人类可能陷入的未来处境。那时,每一个人生活在“无情境”的世界里。啊哈,试着继续想象。另一本2022年的新书,聪明的演化史,尤其关注七百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故事。聪明与智商相似,但涵义更宽广,应当对应于老埃森克定义的“生物智商”(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本书强调合作秩序对“聪明”演化过程的影响。最后,去年的书,“镇静药物的滥用”,很及时,例如著名的乔丹•彼得森,就是因为这类药物中毒而不得不去遥远的科索沃一家诊所“换血”治疗,最近复出,也许不再有两年前“世界第一号公共知识分子”的精力,但他与彭罗斯的这次对话,还是不错的。

巫鸿的中国艺术史分期很关键,九千年前至六千年前,艺术性与实用性不能分离(艺术不自觉),工匠也无名(没有个性)。六千年前至汉末三国,是中期,艺术有了自觉(从自在的转入自为的),工匠开始有个性。魏晋南北朝,中国艺术的巅峰。

关于中国早期文化的东西之辨,我在朋友圈发布的许倬云晚年作品《万古江河》,与巫鸿的观点,完全一致。

贴完巫鸿《第一堂课》的“第一堂课”。许倬云《万古江河》插图,黄帝的文化范围在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炎帝的文化范围在河套地区(仰韶文化),他和巫鸿都认为,主导文化区域在东部沿海,即此图所示“蚩尤”的文化范围(大汶口文化)。我说过,许倬云是从考古学转入史学的,其史学可信。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1卷,作者是考古学家,在中国文革后期(根据《毛泽东年谱》应当是周恩来的建议)受邀与中国考古队联合考察周原遗址。他写了很长的“前言”,介绍那时中国考古的落后状况。这张插图表明,在巫鸿艺术史分期的第一期,最活跃的中国文化区域主要分布于两种石器文化的交集之内。接着,许倬云《万古江河》的插图,稻作文化与粟作文化,根据晚近考古,在中国,这两种作物都起源于九千年前至七千年前,对应于巫鸿艺术史分期的第一期,而且大可认为是从东南沿海向着河套地区扩散。注意右上角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许倬云认为这是黄帝发源地,轩辕氏最初是游牧部落,但学会农耕之后,转入中原,继承“神农”。我用过多次了,许倬云《万古江河》插图,商代起源于后来“燕国”的易水流域,逐渐向西南扩张,取代了夏文化。仍是许倬云书插图,良渚玉器的扩展方向,注意,按照许倬云的考证,夏代文化的核心区,陶寺文化,至少深受良渚文化的影响。许倬云认为,商代前期的势力范围涵盖了江汉平原,郭静云考古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云梦古国”,此处是“盘龙城”。最后是许倬云勾勒的商代后期文化区域,包括三星堆文化(与郭静云的观点有很大分歧)。

我致信老友陈玉兴:2009年至2013年兴起的“食物组学”,我认为最接近中国人的养生思路。你投资的时候,不妨看看这门新学科的机会。这篇文章是2022年美国化学期刊的。而且食物组学的思路是运用“组学”技术,相当于蛋白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的宏观整合。对,目前发表的著作,有相当多,在临床分析领域。我找到一本2021年的文集,主要研究“肠脑系统”,对照患各种疾病死亡的人与健康人的微生物组学。但是,肠道微生物菌群有数千种,作者们也认为必须有食品组学的宏观视角。不过,最初建议这一学科的意大利学者认为,食品组学其实是系统生物学的应用。日本期望寿命世界第一,美国现在比中国还低。

2022年7月22日:

这是巫鸿在哈佛和芝大多年授课的“第一堂课”,2020年出版,翻译团队都是他以前的弟子。我对照了五种中国艺术史和美术史的教材,感觉这本书最适合我的艺术思想史阅读,也感觉两位舒老师可能从这本书里各取所需。现在发给你的是epub格式,是可以放在“福昕”朗读器里听的。稍后,我转换为PDF格式,再发给你一次,就是舒展以前阅读的格式了。

浏览了五种以上的中国艺术史和美术史著作,我觉着巫鸿的这本书最适合我的阅读,因为他采取的就是典型的思想史视角,就艺术史而言,即艺术思想史的视角。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延续百年,价值观断裂了,文士阶层以诗画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竹林七贤”的艺术风格,是巫鸿分析的重要案例。

DK儿童2022年出版的这两本画册值得推荐,如何成为数学天才,如何成为天才。这里“天才”一词,涉嫌商业炒作。但两本画册的内容,我认为,非常适合幼儿园孩子或初小学生阅读。例如最后一节询问“机器能思考吗”?又例“在盒子外面思考”。另一个也是2022年出版,关于“肠脑系统”的微生物组学。人类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各种组学之后,我最关心的是宏观整合的临床组学,例如,选自美国分析化学杂志2022年的文章,“食品组学”,这是2007年以来兴起的食品科学分支,是我想象中最需要出现的“养生学”。脑与牙科,2022年出版,浏览的印象,其实还是关于脑与疼痛的研究,取自这部专著,这类新书大多认为,岛叶是疼痛的脑区,所以,未来的临床止疼方法,简单,就是“麻醉”岛叶。

2022年7月24日:

应当是今年的对话,彼得森,今年五十九岁,被誉为世界第一号公共知识分子,两年前,因长期服用镇静剂(他有遗传性的严重抑郁症)副作用导致致命疼痛,在北美求医无效,“应邀”前往科索沃的诊所“换血”治疗,死而复生,返回北美,继续他的使命,这次的访谈对象是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彭罗斯,今年九十二岁。主持人,很聪明地及时调整话题,在这次三小时对话的中途,请彭罗斯简述他作出贡献的三大领域之间的统一性或某种深层联系。彭罗斯的三大领域是,理论物理学(因最早证明黑洞是宇宙的稳健现象而获奖)、数学(霍金使用了彭罗斯数学创建了大爆炸宇宙学)、意识(彭罗斯与一位俄罗斯麻醉学家晚近十几年创立的量子模型意识假说)。彭罗斯的简要描述有价值,他说,理论物理学只使用了数学的极小一个部分就取得了近代以来如此辉煌的成功,另一方面,在物理学研究的现象中,意识现象似乎只是全部现象界的一个极小的部分,并且在意识现象里似乎有一个极小的部分正在探究意识的本质。彭罗斯认为,这一描述似乎隐含着一个悖论,而他觉着这一悖论更让他感兴趣。对不起,我在其它文章里介绍过这两位嘉宾,此处不赘。

2022年7月25日:

听到福山这本书了,以及周濂写的导读,我画了几个问号,福山2002年的预言尚未过时,我认为硅基智能无法获得重要性感受,除非它们与碳基智能结合为新的有机体。至于何为“重要性感受”,前天我刚用了一个多小时在课堂上解释。归根结底,有机体的重要性感受不是基于对环境的分析而是基于对环境的整体感受,荣格阐释的心理四机能,thinking vs feeling,而前者是目前硅基智能的最大优势。另外两个心理机能是,sensing vs intuition,硅基智能需要研发各种感觉器,争取超过碳基智能的感官,但是它们缺乏直觉。我认为理想国译丛的四位主编都缺乏神秘主义情调,于是很难整体把握人类理想。

2022年7月26日:

呵呵,电脑坏,休息几天。这次坏与去年坏,同一个原因,删除文档或文件夹之后,有一个最专业的卸载软件常提醒我继续删除相关的隐藏文件。如果我不经意,就点按删除,灾难可能发生,因为系统不再是完整的,于是再开机就出现永远旋转的状态。再专业的软件也还是缺乏重要性感受,它建议删除的,对我这套系统而言也许是致命的。

苏秉琦的论点,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体质和石器的风格与周边的古人类相似,在数百万年内,各区域之间有长距离的文化交往,故而北方的细石器风格也见于不出产这种石材南方。他更论证,直立人和智人的上述特质,延续至中国境内的上古文化遗存。似乎确如赵汀阳在序言里说的那样,喜马拉雅山系与北方沙漠和南方大海将这片土地与世界其它地区隔开数百万年,各古代文明之间保持“适当距离”足够长期,以致形成了和平交往的习俗。

读史的感受之一是应批判“大一统”史观,于是读苏秉琦的“满天星斗”文选,2016年由赵汀阳参与选编,二十多年前的朋友,这次我想表扬他这篇序言,超过他那本书。因为他在这里明确勾勒出他多年的思路:中国文化的和平主义基因之两大要素,其一是无神(可争论),其二是,基于苏秉琦“满天星斗”学说的猜想(充分体现汀阳的原创性):新石器时代各聚落之间恰好长期保持了“适当距离”使征战的成本相对于和平交往而言太高。只摘要贴出他这篇序言。这是这本文选的开篇,由明报主编提出的六个问题开始,很吸引人。

2022年7月28日:

日本方面的提问涉及红山早期文化是否比苏美尔更早故而应称为人类文明起源,苏秉琦认为尚无定论。毕竟,苏美尔已有楔形文字。

2022年7月29日:

三天体验新系统Big Sur,极差,乔布斯如果活着绝不允许苹果公司如此沉沦。三天的工作,民间描述乔布斯的姓Jobs意味着辛勤工作。呵呵,学了更深一层的苹果电脑技巧。上午制作了三个不同系统的启动安装U盘,在同一块U盘里,Big Sur之外,还有,Install macOS Mojave,Install macOS Monterey。现在需要全面考虑是否降级至Mojave,好处当然是要挽救备忘录,同时,运行速度显然超过新系统。况且在Big Sur的网页浏览以及其它不少应用都不如旧系统好。回到Mojave系统之后,也许我安装系统的方法有毛病,虽然可以重启,但开机不能进入“command-R”,系统完整性报告显示这台电脑未来可能陷入未知状态。目前最大收获就是恢复了我的备忘录,也许没有办法永远保留这么多的备忘录,但是先这样保留也好。等回国再看如何解决。刚才又试了重启恢复盘,根本没有,要连网才能安装,但这是老毛病,刚到夏威夷就如此,所以上次电脑无法开机之后,只好让天才维修。晚间终于意识到两次事故可能都因为北大的VPN,似乎必须最后安装这个软件,至少不要在NTFS之前安装。

2022年7月31日:

致信马寅:浏览你最近的朋友圈,看样子,阿那亚成为全国先锋的聚焦了。马寅留言汇报三年来的新发展,我答复:路线正确,小众消费市场是中高收入阶层的主流市场,小众消费同时也是创新密集领域,阿那亚社区的业主也有创新精神,可形成良性循环,长期而言,阿那亚社区可能但必须谨慎地逐渐转化为以“艺术与创新”名世的社区。马寅答复:谨慎地逐渐转化….。我答复:对。

我随身带了4个移动硬盘,3个4T的,1个2T的,几乎都已存满,必须找到最好用的“查重复文档”软件,疫情三年,我终于物色到一个,比以往的都更快速。速度是第一因素,因为存储量大。这款App的名称是:Duplicate File Finder Pro for Mac。我扫描的老照片很多,我不打算删除重复的,所以,这次检查删除最多的是视频,都是youTube下载的,那时为了我的实验教育,其实,耗尽毕生时间也看不完,这是我十年体验的结论。这些视频,重复多次出现在不同的文件夹里,这次删除大约200G。注意,查重复的App不同于查内容重复的App,后者,根据我多年的使用经验,至今仍是最好用的,名称是:VisualDiffer for Mac,这是更细致的劳动,同时呈现两个文件夹里的全部文件,有时候,左边的文件有我的读书笔记,右边的文件则更原始,诸如此类的性质,要由我自己判断,电脑是傻瓜。这款软件的工作照。

致信老友周其仁:@qrzhou 请其仁老兄读苏秉琦老先生的这本文选,忽略马克思主义部分(那时写文章的要求)。我听这本书到一半,忽觉更适合老兄的兴趣。因为,老兄走遍全国,对这里讲述的各类遗址远比我熟悉,例如,苏老认为晋西南是华夏文明的中枢节点,而这个核心的核心大约就在河套的东北拐角那里。我马上想起来,你老兄刚去过,还从那里开着快艇南下呢。赵汀阳参与选编这本文集,写了一篇精彩序言,不愧是李泽厚的弟子。苏老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六十三年考古中国,心里有一幅宏观史图。他勾勒远古北方游牧族群(相当于汉代的凉州和幽州)与南方农耕族群(相当于汉代的冀州、青州、徐州和扬州)的文化融合,以出土器物的类型为根据,令人神往。赵汀阳的概述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将苏秉琦关于华夏文明的“三岔口”,想象为一个“Y”形,它上部的两个分支,西边的遗址群分布在内蒙古并远达“葱岭”(苏秉琦承认某些特殊陶器类型与西亚关系密切),东边的遗址群分布在辽西(红山文化),这个Y字的中枢就是晋西南遗址群(苏老推测“陶寺”遗址群是夏代的都城)。苏老谈仰韶文化与传说古史的关系,也许过于偏爱恩格斯的“社会发展规律”,虽然他有考古根据。赵汀阳暗示苏秉琦的“核心”贡献在于用考古发现消解了中华文明的“大一统”意识形态。其仁答复:@汪丁丁 下载了路上看[合十][合十][合十]马上要去机场,再跑一趟鄂尔多斯,此次看两处沙漠,前几次都来不及去的。维迎发言:其仁兄真是大地的之子,学问是走出来的!我发言:其仁兄永远在路上。其仁发言:也在京东购得苏老此书,真心赞美电商,当然首先是丁丁兄荐书。

今天清理电脑发现我的庞大备忘录只要开启就占用CPU能力的98%,实在不能再使用苹果备忘录了。此外,微信的历史记录也无法恢复,故电脑微信不应保存任何长期的聊天记录,在7月25日的电脑备份里,container里的微信占用了180G的存储,而且我在这一文件夹里检索微信聊天记录,例如“姥姥”,是汪向东2017年至2018年常写的内容,却丝毫没有找到。又找“方兴东”,也没有。可见,不必花费这样大的存储量给电脑微信。我的iPad目前微信占用大约50G存储,可检索“姥姥”找到汪向东2017年2月22日的聊天记录。但有必要保存电脑备份里的备忘录,在访达显示“前往”菜单时按“option”键就可见到隐藏的“资源库”(与系统或管理人的资源库不同),那里保存的备忘录文件夹是,group containers里的文件夹,group.com.apple.notes大约占用160G存储,可备份到移动硬盘里,在有必要查阅备忘录时,用这一文件夹取代电脑资源库里的同名文件夹即可。但是,这一方法只适用于Mojave。

2022年8月2日:

国内的艺术家几十年缺乏原创性,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开始有一些原创性了,但远不如西方艺术,是因为中国文化因素,类似地,中国的企业也缺乏原创性。个体创造性的两大前提是:首先,不要过于焦虑。其次,不要完全没有焦虑。在各国都只有一些“小环境”满足这两前提,集聚了艺术家。

姥姥1921年11月在北京大学使用的英文作业本,商务印书馆的信笺,上方写了两行汉字,第二行是:先生光武之故人也。此处应是汉光武帝刘秀,说明她早年颇以刘邦刘秀先祖为自豪,与她在延安与毛泽东的舞会对话不同。英文标题应当是:商务印刷所英文函授课程。因为我的学生去红楼北大旧址参观时见到北大首次招收女生是在1921年,此前只能“旁听”。刘静君很难旁听北大的英文教授讲课,必须自修英文。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旁听生制度,使北大的学术活动对社会开放。 北大还创办平民学校,为一般民众提供教育。 1920年,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

苏秉琦的文选「满天星斗」最后几篇过于专业,不是为我这样的外行写的,只贴引言部分的两页,古史文献依照重要性排序。“小青龙”,二里头遗址,目前主流判断为夏代的都城,只是不见城墙,许宏写了科普专著「大都无城」。许宏2009年书稿三联书店2016年出版「东亚青铜潮」。

仰韶彩陶,七千年前至六千年前,苏秉琦称之为“蔷薇”花纹,据他考证(《漫天星斗》),华山脚下居住的族群擅长这种彩陶,其山因而得名“华山”,这是“华夏”的“华”(花)之起源。河南汝州阎村仰韶文化的鹳鱼斧图彩陶,称为“鹳鱼斧(钺)图彩陶”。以上二者取自徐建融2020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史》。日本讲谈社2005年出版的“中国的历史”卷一(从神话到历史)插图,中国两河流域主要遗址分布,这一卷最重要。也在这一卷,夏代地图,标出禹都“阳城”(有争议),苏秉琦认为,晋西南(安邑)是华夏文化枢纽地区,承接了西亚草原至辽河流域的北方游牧文化与仰韶至大汶口的南方文化,形成“Y”形的文化“三岔口,苏老此说,又可参阅更早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据傅斯年考证,山东大汶口文化继承了“东夷”传统(许倬云《万古江河》插图显示是“蚩尤”的文化传统),大汶口文化与匈奴(夏代地图“荤粥”)文化在晋西南交汇,此即“夷夏东西说”的主题。赵汀阳参与编篡的《苏秉琦文选》2016年出版,苏老特别关注老官台和元君庙出土的“绳纹”陶器。2018年哈佛古遗传学项目主任David Reich出版的科普专著《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让全世界热议“颜那亚人”,我在即将出版的《演化与创新》里有详细讨论。沿着欧亚草原台地走廊进入欧洲和印度的颜那亚人,很可能间接来过中国(可检索知乎“颜那亚人的基因”),不论如何,颜那亚人最著名的文化遗存就是陶器上的绳纹,酷似图6右下角元君庙的绳纹。苏秉琦回忆他早年参加李济主持的考古工作,特别指出李济是总主持人,但整天“摸瓦片”,他说,这是考古的基本功(与素描是绘画基本功同理),苏老在日本侵华期间负责护送北方考古文物到西南,在那里独自守着这批瓦片,整日琢磨,终于练就考古神功。新石器时代最富中国特色的陶器青铜器演化,斧(左上)、鼎(右上)、斝(下),财新7月29日报道“河南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馆开馆 展出上千件文物”,其中第一排就是“斝”。苏秉琦说的“鼎式鬲”,这是楚文化的特征。换句话说,斝是青铜爵和鼎的祖先。

继续介绍《考古中国》,这是2022年新书,许宏写了一篇序言,从仰韶村1921年发掘至今百年,这本书是百年考古总结的科普文集。许宏2016年的科普著作《东亚青铜潮》,开篇介绍现在仍重达八百多公斤的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考古中国》开篇,仰韶文化的延续时期最久,七千年前至五千年前。河南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六千五百年前,我称之为“青龙白虎”葬,我在《情理与正义》里有一次深入探讨,当然是外行的视角。在《考古中国》第一篇文章里,称之为“蚌塑龙虎图案”,所谓“华夏第一龙”,但正文引述冯时先生的推测,认为当时已有关于二十八星宿以及四象的天文知识(青龙白虎朱雀玄鸟)。看我手边的高清晰中国地图,濮阳与山东接近,七千年前应在东夷的文化范围内。我在这幅高清地图上找到了黑龙江的爱辉(在黑河旁边)和云南的腾冲(在缅甸的密支那旁边),然后将地图缩小到可容全国,考验我的视力,连接两地得“胡焕庸线”(黑色粗线),许宏认为这条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在农耕时代的几千年里,因降水量不变而保持不变(5%:95%)。此外,沿着这条线,是华夏文化的边缘地带,称为“中国弧”,在这条“新月”地带上,依稀可见“三星堆”遗址(成都附近)。

话题:



0

推荐

汪丁丁

汪丁丁

592篇文章 25天前更新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

文章